我曾经……连载《我的待业生活》之“艰难的求职之路”

                                                     艰难的求职之路

回城的那一年,我已经三十岁了,在庞大的求职兵团中,我是年龄大的,且又已婚有小孩,无疑增加了就业难度。怎么办?咬咬牙,一狠心把儿子送进了托儿所。先是到街道办事处填了申请就业表,随即又找到街道片儿警卢增宇(当时他是北京市公安系统二等功荣立者),他对管片儿的居民家庭状况了如指掌。我对他说:“老卢,我没工作,也没负担(真亏心,儿子都花钱托出去了,还说没负担),我帮你搞胡同宣传吧,出黑版报我拿手。”老卢当时正搞人口普查还是清理核对户籍我记不清了,反正正缺人手呢!老卢喜出望外,他坦率的说:“我可没钱,咱纯义务。”我说:“没问题。”就这样我开始了每天帮派出所抄写大户籍册的工作。有时候也帮着出出黑版报,写写宣传材料。儿子的托儿所是街道办的(史家胡同托儿所的前身),就在后院,大窗子就在我家小跨院儿里。我抄写户籍册时,有时听到儿子的哭声:“我要倒(找)妈妈,倒妈妈!”我就难过得泪如雨下,听到方老师,一个清秀大气的上海人,哄儿子:“我们去给妈妈打电话啊!”我恨不得掀翻桌子冲进去,领出我的儿子。心想,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头儿啊?我开始怀疑自己回京是否正确,再想想D回城也杳无希望,更是增加了自己焦急无奈的心情。这样的工作干了两个多月,街道为我们成立了知青学习小组。每天组织我们学习,提高认识。卢增宇对我说:“真想留你在派出所,我们这儿缺能写的人,可惜没有编制,你要是能托人找到编制就没问题。”天哪!我到哪里找编制去啊,还是老老实实参加知青学习小组,不断提高认识吧!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让我哭笑不得。我们学习小组有个男知青,有一天带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来,在我们学习的地方转来转去。过了几天,这个小一点的男知青对我说:我哥想和你交个朋友,他是某某单位的……忘记具体说什么了,总之是夸他哥条件如何好,他家条件如何好之类,甚至说:“我哥说了,你不用找工作,他有能力养活你!”我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用时下小品演员宋丹丹的话说:“太伤自尊了!”我不客气的说:“你找别人让你哥养活吧,我没兴趣。”

 

我们下乡时的观念是:一是当兵,二是进工厂,三是去兵团或插队,最看不起进服务行业当八大员(诸如售货员、售票员、炊事员之类)。可我们回城后,如果你没有门路,只好进服务行业,别无他路。再说,我们这一代是没有“志愿”的,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我们的思维定式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党的要求就是命令。里院的春福夫妇也是从兵团返城回来的,只是比我早几个月回城,他进了朝阳菜市场。每天下班他都提着大筐小捆的菜啊、猪下水啊什么的。这让实用主义的母亲很是羡慕:“跟办事处说说,你也进菜市场卖菜得了,咱家先落个实惠。”可我心气高坚决不干,我坚持再等等。那时D每月42元工资,自己留下12元生活费,剩下30元寄回北京养活儿子。再加上母亲也常常接济我,生活还过得去,所以我一直撑着,一心想找一个“体面”一点的工作。大约是我的履历不错吧,有一天,街道办事处的找我,让我去办事处帮忙,犹豫再三,我还是拒绝了。当时我不知道办事处是一级政府,认为办事处就是居委会,居委会就是小脚侦辑队。因为文化大革命中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我恨透了小脚侦辑队,我宁肯饿着,也不与她们为伍。

 

当时有一个政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分别成立了第三产业、劳服公司,以安置自己的职工子女。和我返城先后时间差不多的同学朋友们很多,林伊和小潘因为父母是文化部系统的,从干校回来后,林因为会弹钢琴,分到了歌舞团,潘留到了部里。同是三十二团的左英,父母是卫生系统的,他分到了医院。我的父亲一直发配在外地,母亲是北京市家具公司的,如果按系统,我可以进木材行业,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我在这个行业干够了,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再进去。”没办法,我只有和千千万万个既没门路又无一技之长的待业大军一起,苦苦的奔波在求职之路上……

 






天地一弘 (2013-04-30 14:12:53)

一段艰难的谋生之路,让人不堪回首。

渺渺 (2013-04-30 22:38:06)

哎,进街道办事处多好!那咱现在也是公务员队伍里的一员了,总比企业强多了!不过子蕴姐后来或许也有更好的去向和选择,且听下回分解吧!

谢子蕴姐回忆那段艰难的日子!

林静 (2013-05-01 01:44:08)

子蕴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雨林 (2013-05-01 02:45:17)

我见犹怜。

予微 (2013-05-01 05:17:34)

兵团还有工资,子蕴姐的母亲也可以帮着撑起半边屋顶;所以子蕴姐才能心高气傲等更好的。

当年很多返城知青,没有工作,没有住房,连服务员都当不上!

渺渺 (2013-05-01 05:44:11)

那时,我的父亲已经被文革整死了,家里的唯一经济支柱倒了,我成了家里唯一没有下乡插队的孩子(三个哥姐都去插队了),15岁的孩子进了工厂做了童工,承担起了养家活口的重担。后来哥哥病退回到了城里待业,经街道分配去了一家医院的病区做工,经常是推着死尸来往于医院病房和太平间之间,一个南京金陵中学的高才生优等生,本该上大学的美好时光,就这样为了“半斗米”折腰,干起了医院正式工不肯干的活儿。只有一个字“不堪回首”!

子蕴 (2013-05-01 12:02:21)

而且不是我一个人如此。

子蕴 (2013-05-01 12:03:44)

当时的想法就是不想与小脚侦缉队为伍。

子蕴 (2013-05-01 12:04:22)

谢谢支持,一定的!

子蕴 (2013-05-01 12:05:15)

菩萨心肠的雨林唉!

子蕴 (2013-05-01 12:07:31)

这是真心话,我当时有父母,有D先生,总还有饭吃,所以心气儿高。大多数人等不及,有活儿就行。我是幸运者。

子蕴 (2013-05-01 12:08:57)

渺渺有一部血泪家史,听着好心痛。

鐡手 (2013-05-01 12:44:12)

我猜子蕴可能被当时的生活无着搞的淡定不起来了,人家小青年想给你介绍自己的哥哥也不是坏事呀,人家未必知道你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的。子蕴回手一梭子,就把人家打的人仰马翻了。要搁现在,有许多人会面对这样追求者暗暗享受心里美呢,有人欣赏自己的年轻貌美不是坏事呀。看子蕴过去的照片那么清秀可爱,搞的人家姜医生也闹着要踩着子蕴的脚印去下乡呢,呵呵!

予微 (2013-05-02 02:12:04)

渺渺,心痛!感恩你现在那么喜乐!

子蕴 (2013-05-02 08:00:43)

您说对了,当时我觉得是添乱呀!现在您肯定说我“不知好歹”(北京土话)。谢谢您夸奖并指教。

姜尼 (2013-05-02 12:25:27)

姐姐们是真苦啊,我知道了。我已放弃下乡计划,看来是真不能去呀!

鐡手 (2013-05-02 12:28:58)

夸奖肯定是有的(指教这是哪儿的话啊,呵呵),子蕴不是什么“不知好歹”,而是显得你很纯朴,实在,那个时代的人可没有现在的人那么“花心”,对吧!期待子蕴的后续……,问好!

阿朵 (2013-05-02 13:28:40)

子蕴姐,不容易,30岁回城,带着孩子,待业。。。

不失初心 (2013-05-03 08:10:13)

看望姐姐。读我们的曾经。痛!还骄傲着,虽然带着泪水。

子蕴 (2013-05-04 10:27:36)

知道你是调侃呢,所以也逗你说:去下乡吧!

Laughing

子蕴 (2013-05-04 10:28:51)

幸亏子蕴姐有一副好身板儿,好性格。否则……

子蕴 (2013-05-04 10:31:15)

谢谢老大的“始终如一”,你可是我最早最最早的知音,难得你的一片诚心,姐姐我也落泪了,虽然带着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