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还是“放”?
- 我们从威廉的课外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2010年九月,威廉刚上Kindergarten。因为加州的K班只有半天,所以我每周在校区工作的那三天下午他就被送到一家华人开的课后辅导班。之前上了三年的幼儿园宗旨是“玩儿就是学习”,我们虽然知道他从两岁起就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从未刻意培养过。这个课后辅导班刚巧提供珠心算课,每周一次,包括在学费里。威廉那叫一个兴奋! 老师一次布置三页的作业,他一下写完20多页,三周就完成了K班一年的书。记得他边做题边告诉我:“妈妈,我太爱算盘了!”然后第三周,9月25号,威廉突然郑重宣布:“我要和算盘结婚!”天知道“结婚”的概念他哪儿学来的? 但人家这么认真,我这当妈的也义不容辞,果断地为他拍下“结婚照”留纪念。
那一年就是不停地每隔几周换一级的书,从个位数字的加减一直换到十个四位数的加减及三位数的乘除。感谢他的老师,虽然在教其他十几位孩子的同时还要给威廉开小课也毫无怨言,并特意推荐他去考级。我本来是没兴趣的,因为一直觉得在这个年龄不应该课外加任何学业的补习。要不因为这个课是他课后辅导班时间的一部分,我是不会让他上的。但老师一片好心,不好推辞,于是报名。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真长见识啊!之前我还从未听说过珠心算在美国还有级考,更没想到来考的孩子加陪同家长是人山人海,挤满了Marriott诺大的厅堂,大有考状元的架势。监考老师循规办事,按号入场,一切很成体系,佩服!当时得的证书早已不知被我放在哪儿了,但考场的壮观景象和诸多父母期盼的眼神至今历历在目,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亚裔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随着难度的增加,威廉慢慢不再把算盘放在枕边睡觉了。别人七年之痒,得,他一年就到了。刚好暑假后换的课后辅导班没有珠心算课,虽然他以前的老师极力鼓励他到家里上私课,并给我们看每年夏天在台湾或东南亚举办的国际珠心算竞赛的信息,要我们好好开发威廉的潜能。可惜我和多米都觉得孩子以后学数学的机会还很多,没必要这么早就太吃力,而且本着我们不为学业补习破费的原则,威廉对算盘的爱恋就到此为止了。
Malcolm Gladwell曾在他2008年的畅销书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中强调,任何领域,不论是电脑还是艺术,预测一个人是否能有成就,最强的因素就是他/她在那上面有投入一万个小时。一万个小时什么概念?如果每天练习一个小时需要近30年,每天三个小时还需要10年。从珠心算上我学习到,父母的支持对孩子的进步非常重要。因为不管是学什么,再有天赋,很少有孩子可以自觉地练到底,更不用提期间的接送,学费和鼓励。孩子有兴趣,父母也觉得重要,路,才能走下去。威廉对数字的接受能力天生是很强,但因为我和多米相信计算能力只是数学很小的一部分,没有提供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并鼓励他每天练习,所以两年后他还是停留在一个水平。
* * *
因为加州教育经费的缩减,威廉所在的公立小学的音乐课已经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大课不说,就连这种大课也只是一月两次而已。音乐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咱就只能课后加。刚把钢琴搬回家,他就乐了,“这不就是数学吗?5黑7白5黑7白的,pattern!”这一乐,幼儿钢琴的三本书,大部分五岁孩子一年学完的,他三个月后又换了。虽然当时和算盘还处在蜜月期,但自觉花在琴键上的时间也不少,还超爱乐理书,每天教我新的发现。六个月后音乐学校汇演,威廉已经可以把简版的“致艾丽丝”谈得有板有眼了。
在我还没来得及窃喜的时候,人家已经慢慢想打退堂鼓了。
“这,越来越难了! XX只有一本课本,我怎么同时弹四本啊!”
这次,我和多米没轻易放弃,和他好好谈:“音乐,一定得学下去。如果现在停钢琴,可以,那四年级起就要加入学校乐队,一直到高中。跟爸爸一样吹黑管也不错。”威廉考虑了一下,决定还是继续钢琴。所以到现在乐理和弹奏都在不断进步,弹到喜欢的曲目自得其乐。而且乐理知识和对音乐历史的了解让他在学校的课上常语出惊人,得到老师表扬,从此再没提过停钢琴的念头。
这个经历让我学习到,虽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课外活动的取舍也不能完全听从她/他们的选择。象很多其它活动一样,钢琴也是入门容易深造难。年纪小的时候,能自发地知难而进的太少见了。活动的难度大时动摇是正常的,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度“推”是必要的。两年前如果我们听了威廉的抱怨就依他放弃,下次他再遇到别的难题,其实鼓鼓气或换个思考的角度就可以解决的,但“知难而退”可能就是他的选择。
* * *
Kindergarten刚结束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把国际象棋介绍给威廉,马上吸引了全部的精力。第一天他就一动不动地连续盯着电脑屏幕六个多小时,在chesskids网站上了解规则。
“妈,你时不时地进来给我送点儿吃的喝的就行了。”
说这话时他眼睛还一点没走神儿,直到晚饭时遭到我严重威胁才离开椅子。
一年级那一整年,说他“着迷”是客气。先说阅读,从四岁起威廉就看到字拔不动腿,什么书都看。自从学象棋后他就只看象棋书了,每天晚上要谈判,尽量拖延关灯的时间好再多看几页,很多书都是从头到尾反复看好几遍。对别的书,包括学校老师要求的书,一概敷衍了事。
再说作文吧,从K班起他就可以成页地写,而且逻辑清晰,从不跑题。一年级可好,不管老师出什么题目,他都会在两句之内转到象棋上去。
<<愉快的暑假>>(翻译)
今年夏天我们全家去德国度假,德国的表叔真好啊,每天和我下棋。他先出兵E4,我出兵E5;然后他出马C3,我出马F6。。。(此处略去3页棋谱)(结论)这个暑假是我度过的最愉快的。
(得,和着亲戚带我们参观的海德堡等古迹,在田间小路上骑马,采蓝莓等美好回忆,都被象棋一叶障目了。)
<<我最喜欢的人>>(翻译)
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爷爷,他给我买了很多象棋书,每次来看我还和我下棋,输给我也很高兴,不象爸爸,输给我还撅嘴。爷爷一般开盘先。。。(此处略去3页棋谱)(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我最爱的人是爷爷。
(得,和着爷爷带他去公园玩儿,陪他游泳,给他做意大利面等种种好处,全被忘了。)
老师纳闷儿地问:他除了象棋,还能写点儿别的吗?
下棋确实给威廉带来了许多快乐。他常感叹:“妈妈,下棋两个小时感觉就象两分钟,过得怎么这么快!”那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积极心理学中所描述的最幸福的境界:flow (福流),是人最全神贯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忘记时间存在的状态。有人到成年还体会不到的幸福,他六岁就享受了。床头柜上一个比一个高的奖杯,再加上偶尔参加公开赛还拿到奖金,都鼓励他在最初的一年多乐此不疲。
威廉学象棋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在<<输不起的是谁?>>一文中详细记录了我和多米怎样意识到自己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威廉的情绪,教育了我们如何用成长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失误。
继续要说的是威廉在2012年秋季棋赛的表现上又连续六个月处于停滞状态,这次和我们的态度没有关系,确实是难度在等级分1300以上和初学者开始有质的跨越。光说对手吧,1300以上的同龄孩子加州就只10个,湾区水平高的棋赛都是公开赛,不论年龄,按等级分配对手,所以经常和远远大于他的人,甚至成人下棋。成人的注意集中能力强,一盘坐两三个小时,一天连续下四五盘,不成问题,可对七八岁的孩子就难了。2013年1月,我带威廉去旧金山市 Mechanics Institute Club 参加一场公开赛,他四盘里有三盘对手是成人,另一盘的是六年级。每盘都下两个小时,结束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威廉只平了一盘,其它三盘都输了,是他参加过的比赛中成绩最差的。回家的路上,他哭着说以后再也不想参加计分的棋赛了,只想下棋来娱乐。我和多米本来就只是把象棋看做一个很好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游戏,所以尊重他的决定。
没想到峰回路转,之后没几天,威廉接到了同校棋手的邀请,要组队去参加四月初在田纳西州举行的超级全国杯(SuperNational)。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全国赛每年都有,但超级全国杯每四年才举办一次,所以吸引了从K到12年级五千多名选手,一千多个校队,打破了2005年的世界记录,成为最多人参加的国象比赛。威廉学校的其它三个孩子都是各年龄组全国排名前50的棋手,所以被邀请和他/她们组队,我们深感荣幸,同时也刺激了威廉继续学习的兴趣。四月五日到七日,他和队友在首战几乎全军覆灭的情况下越战越勇,7盘棋后以0.5分险胜来自福吉尼亚的头号种子队,取得K-5组冠军。具体的波荡起伏,我在<<How to Make a National Championship Team?>> 一文中有详细记录,以至于到今天,我还感觉象看了一场精心设计的电影。。
那三天的经历让威廉学到很多。首先,他是第一次和加州以外的棋手切磋,而且是在一间上千盘棋同时进行的大厅里,让他感受到自己对象棋热爱的认可:原来全国这么多孩子都喜欢象棋,而且下得好的这么多!还有,他看到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等级分在本年龄组第20到50名间,想得到个人冠军的机率几乎为零。但他/她们四位加起来的平均等级分达到参赛队里的第四名,冲冠的机率就大很多。最重要的是,威廉和队友都学到,在最初的失败后如果不放弃,继续尽全力,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如果在首盘三输一平的结局下大家都怨天尤人,灰头土脸地去面对后面六盘,甚至立刻离开,那就连胜利的机会都没有了。
象棋更清楚地让我看到,孩子在哪个领域学习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如果兴趣还在,再加上一点外力,比如志趣相同的同伴鼓励,那他们还是可以继续进步的。一月的时候我和多米以为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准备完全放弃竞技象棋,威廉当时看似脆弱的信心也不象能参加校队的状态。如果就此放弃,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在三个月内越过停滞了半年的1300,达到1460。所以适当的时候,父母和朋友的“推”是有效果的。
超级全国杯的比赛期间,我有幸接触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象棋发烧友”和“象棋父母”,他/她们对象棋的热爱,特别是那些来自中西部的,让我深感惭愧。我们从威廉学棋以来从未带他去外地下过棋,这次到田纳西州也是奔着校队能拿冠军来的,目的太功利了。很多父母和带校队的老师告诉我,她/他们和孩子,学生每年都远道去参加全国赛,就是因为下一代对象棋的热爱,喜欢和全国各地兴趣相同的孩子一起切磋,很多还成为每年聚一次的朋友。棋赛有好几部分是专门为无等级分 (unrated) 的孩子准备的,每个年级组里也有1000分,1200分或800分以下组,让初学者有机会赢奖杯。看到那么多孩子不论输赢都象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可以想象他们将来不论什么年纪,住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象棋都会永远是他们生活中快乐的源泉。
* * *
在象棋上讲了这么多,其实威廉的棒球是我们花时间最多的活动,因为象棋都是他自己在学,而棒球季期间每周除了要接送他去训练两次和比赛两次外,家长还要做义工,参与训练或负其他责任。威廉从K开始参加 Little League 棒球队,一是他从小和多米一起看棒球赛,喜欢;二是我们认为团队的体育活动锻炼孩子的集体精神,特别对威廉这样天生社交能力弱的孩子有帮助。棒球中威廉不但增强了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更是亲身感受到在一个团队里,只是个人强是没用的,因为队友间要相互依赖配合才能胜利。失败有人分担,就不会那么沉重;胜利有人分享,那种快乐却是翻倍!“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孩子自尊的基础之一,更不要说和队友一起挥汗建立起来的友谊。这一切都比任何书本知识重要,所以只要威廉在棒球上的兴趣在,我们就会一直支持他打下去。
多米在棒球上受益更多。他是很理性的人,所以在威廉三岁前常常有挫折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和婴儿和幼儿交流,玩耍。自从威廉五岁开始参加Little League 后,多米可算找到用武之地了。只要不出差,他每周都义务做球队教练。练球增进了父子间的感情,让多米做父亲更有信心。
* * *
威廉成长的过程也教育着我和多米。感谢他的爱好,让我们了解到那么多课外活动,结识了很多一路同行的家长和孩子,并让我在工作中更理解其他家长的辛劳。他的兴趣在变,我和多米也要不断调整期待值。以后年级越高,作业后能自己支配的时间就越少。但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我们一定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因为孩子和我们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快乐,学到的教训和经验对健康性格的培养和锻炼,比起课本知识,更是受益终生。
雨林 (2013-04-20 19:28:13) |
谢谢心桥分享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体会。 |
Sujuan (2013-04-20 20:46:03) |
是的,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我儿子也有近七八年的棋狂也拿到不少奖杯大约到2000 以后就难了。到了后来就被电子游戏给沾住了。学棋对孩子逻辑思绪很有帮助。圣荷西的儿童象棋俱乐部是我们家多年前星期五的聚集地!时间过得真快!感谢心桥好文! |
海云 (2013-04-20 22:10:06) |
和算盘结婚,孩子的想法总是奇特的令成人惊叹。 |
渺渺 (2013-04-20 23:54:30) |
谢谢心桥的好文,看看威廉和珠算分手之后,下一个爱恋的“对象”又是谁了!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学什么一点就通哦! |
桑妮 (2013-04-21 16:15:35) |
非常赞同心桥的观点,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个要和算盘结婚的孩子Problem Solving 和 Logic Thinking都有很强的天赋。 |
心桥 (2013-04-21 22:44:59) |
感谢Sujuan的分享和鼓励。很同意您的观察,我周围喜欢象棋的孩子普遍数学好,确实是个很好的游戏。2000分以上还能坚持继续学习确实需要超常的热爱和毅力。这就是为什么湾区小学生里几万的棋童,到高中后就锐减到几百了。养育孩子的忙碌中时间过得确实快,所以很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记下来留作以后美好的回忆。 |
心桥 (2013-04-21 22:47:25) |
每个年龄阶段的思考角度和方式确实有各自的奇特,所以赶快记下来,留到他成人后做笑料。 |
心桥 (2013-04-21 22:51:24) |
感谢渺渺的鼓励。我们也拭目以待,等着他领我们去学习,了解新的爱好。他的成长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没有超常的努力,天赋再高也是不会取得太大成就的。 |
心桥 (2013-04-21 22:56:43) |
感谢雨林的鼓励,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确实不比他们少。 |
心桥 (2013-04-21 22:57:39) |
桑妮最理解我。这篇在记录他成长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讲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感谢孩子,他们真是一生中最好的礼物。 |
西山 (2013-04-22 14:07:10) |
养育孩子也是我们家长不断学习的过程。刚刚好像理解孩子最近的变化,以为可以松口气了,孩子又成长、变化了,爸妈只好赶紧跟着,接着学。 孩子在课堂外的比赛输赢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有时是终生有益于他们的,很多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
心桥 (2013-04-23 06:27:38) |
西山的反馈太到家了,感谢。在宾州读儿童发展心理课时有一位教授曾总结:当孩子步入青少年期时,很多父母会怀念他们婴儿时换不完的尿布,(因为很多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比尿布还难以忍受)。孩子每个年龄阶段都是特点鲜明,有不同的挑战,是我们为人父母继续和他们一起成长的动力。感谢文轩有这么多象您一样的资深父母经常分享经验,让我们这些孩子还小的家庭更有信心。 课外活动真的比课堂上学得还多。请问一下孩子,这学年学到了什么?很少有课堂上的知识给他/她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都是课外曾引起情绪波动的事件。这也是我“情绪智能”下一讲“快乐银行”的主题。 |
刘瑛依旧 (2013-04-23 17:24:15) |
读此文很受启发。恰当的“推”与“放”,其实是教育中的一门学问。而不少人还没了解这其中的学问,就当上父母了。所以说,“父母与孩子一道成长”,有道理的。 |
予微 (2013-04-25 04:52:46) |
多谢心桥的详细分析,真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道成长! “要和算盘结婚”,很“man”啊。 |
心桥 (2013-04-25 06:18:49) |
多谢刘瑛的鼓励。我们做父母的,很少有经过培训后再“上岗”的;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孩子们宽容,给我们一起学习并改正的机会。国内一位亲子教育专家告诉我,“养孩子不用对他们特别好,只要别对他们特别不好就可以了”。有这句话保底,咱就放心了。 |
心桥 (2013-04-25 06:27:10) |
感谢予微的鼓励。威廉社交发展一直落后,逻辑思维超前,从四岁时去图书馆借书就明白地要求:“Give me the facts!” 只爱百科全书类,对童话一概不感兴趣,更别提“girl”了。“结婚”的概念真不知是哪里学来的,祈祷20年后他会对人更感兴趣些 |
安琪 (2013-04-25 18:04:33) |
学习了!哪个方面推,哪个方面放,是家长学习和平衡的关键。每个孩子又那么不一样。这个事情上要有本手册就好了! |
心桥 (2013-04-26 17:51:53) |
感谢安琪的反馈。我的想法,只要孩子有兴趣,家长也觉得有意义的活动,就值得“推”下去。但高中以后时间非常有限,就得prioritize,很多我身边的学生不得不忍痛割爱,砍去足球队等自己很喜欢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