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夫弟弟的“人生观”
妹夫的小弟自幼送人收养,长大成家后命运多舛,在女儿出生不久就遭丧妻之痛。为了养育女儿,也囿于家境贫寒,他一直没有续弦。开始几年,家里养父母健在,女儿上学也距家不远,日子还不是太难熬。后来养父母去世,家里的窑洞也年久失修几近坍塌,光景就过得很惜惶了。他的生母前几年去世后,哥哥们就让他搬回来居住,一来照看这个家,二来也省去了他修理原来那几孔窑洞的费用。
偌大一个院子,对面就是山,平时就住着小弟一人
小弟的女儿读了专科,毕业后在外打工。他一个人在家,白天晚上守着偌大一个院子,形单影只,非常寂寞,生活得毫无劲道。原来老人居住时干干净净的窑洞,让他住到与老鼠、鼠粪和灰尘为伍的地步。小妹他们回来好一顿收拾,才算是比较“宜居”了。俗话说“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可小弟很难吃上可口的饭菜,十有八九在凑乎,整个人弄得黄干黑廋。小妹和妹夫在家住了将近三个月,每天不仅正点吃饭,营养均衡,而且色香味俱佳。不到俩月,小弟就逐渐胖了起来,像变了个人似的。
小弟刚五十岁出头,女儿也长大成人了,哥哥姐姐们和村里人不断劝说他找个伴儿。妹妹和妹夫在家居住这几个月,小弟看到他俩知冷知热地相互照顾、疼爱和说话,觉得家里有个妻子真是大不一样,也渐渐萌生了续弦的念头。
随后,他和一两个同样是丧偶且年龄相当的妇女“谈了谈”。或许是家乡女人们“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观念给了他压力,或许是感受到双方都有子女导致的关系复杂难处,反正没过多久,他就毅然决定不再考虑找老伴儿的事了。他对别人说,有生之年他要给女儿积攒点钱,等到女儿成了家、生了娃娃,他能看一眼女儿的孩子就“死也可以了”。
小弟的积蓄并不多,女儿上学时尽管有他的哥哥姐姐们帮忙,也花了他不少钱。不过,他种的地比较多,女儿自立后,他每年的收入足够他续弦及之后的生活了。他为了养育女儿,已经鳏居二十多年了,没有人知冷知热地关心他。现在女儿自立了,他是有能力组织一个家庭的。老两口说说话儿,互相照应,体帖温存,这是他人生最实在的需求。至于金钱的付出与关系的协调,那肯定是个课题,但只要双方都把实在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诚心相处,决意在晚年不只为了子女,更要使自己活得滋润一些,那些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小弟的女儿现在已经自立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她以后的生活得靠她自己来打拼。父亲给女儿留的那点钱,对她一辈子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这点钱用于小弟自己,就可以使他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何况小弟留下多少钱给女儿,女儿对他有多感激,对他来说都是身外之物。而有一个体己的老伴在身边,俩人相互服侍,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不再形影相吊,这才是他晚年生活的应有之需。
我不能理解的是,小弟为什么那么在意“身外之物”,而不去争取自己的生活幸福?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观”?我知道这个问题涉及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很多,是我把它简单化了。不过这是我在小妹那个小山村不经意间的所见所思,就信手把它记下来了,但愿能为有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小素材;更愿小弟有朝一日能换换脑筋,换个活法,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2013年3月31日
梅子 (2013-04-07 11:56:48) |
因为局限于“随记”,只是就事论事,其实再婚的问题非常复杂,我的确是把它理想化和简单化了。
|
hrb820 (2013-04-07 14:41:54) |
这就是中国农民朴素的人生观,吾父就是这样。当时我们少不谙事,否则要说服他的,现在后悔莫及了。 |
夕林 (2013-04-07 15:17:08) |
这种事情很常见,尤其是在乡村。作为父母,为孩子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啊。谢谢梅子分享真实的故事!! |
雨林 (2013-04-07 17:47:37) |
当我书生意气的时候,会这样说:总归需要一点点,爱情。 |
若慧 (2013-04-07 18:36:12) |
好无私的一个父亲,希望他的女儿将来能体会他的苦心。 |
梅子 (2013-04-07 22:07:19) |
吾父也如此,所以我感受颇深。 |
林静 (2013-04-07 22:38:36) |
这个观念还真不容易改变。 |
木桐白云 (2013-04-07 22:58:59) |
这是个问题,你今天出发吧? |
梅子 (2013-04-07 22:10:32) |
其实父母要是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好,孩子也放心,这是又一个角度。 |
梅子 (2013-04-07 22:11:28) |
是的,的确。 |
梅子 (2013-04-07 22:17:51) |
农村有一句古话:“一辈儿不如半辈夫妻”,子女在服侍父母方面远不及老伴儿方便,孩子还需要为了生计奔忙。。。 人总是该有自己的生活。 |
梅子 (2013-04-07 23:34:24) |
是的,根深蒂固。 |
梅子 (2013-04-07 23:36:39) |
是的,下午从太原飞高雄,晚上9时多到达。 谢谢木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