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吞汤”和打群架

 

“云吞汤”和打群架

 

(拜读呢喃转发的关于文化同化的文章,有感而发)

 

1997年春季,“学习障碍治疗”课进入见习阶段。教授带领我们全班十几位同学一起来到Temple大学附近的小学一年级课堂。Temple大学地处费城市中,公立小学里学生80%以上是非裔。刚进门,一位坐在后排的男生就大声朝我喊:“Wonton soup!!!”一下把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这里,满堂大笑。

 

十五年前的费城,华裔大部分集中在Chinatown,主流文化对我们并不了解。廉价中餐馆的外卖,云吞汤可不是菜单上的代表吗?我是学校心理学系唯一的亚裔学生,站在一堆白人同学里甚是显眼。那孩子马上联想到“云吞汤”,思维实在敏捷。

 

我们那学期的见习任务是每人负责一位有阅读困难的学生,一周两小时,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帮他们提高阅读水平。第二天发现那位大喊“云吞汤”的学生居然被分给我。他叫Maurice,贴头的卷发,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第一次和我工作居然有些怕。我猜是怕我笑他不会阅读,报复他取笑我。我从来没提过那件事,每周想尽办法把阅读变成游戏,慢慢提高他的兴趣及语音辨识和分析能力。时间慢慢过去了,可以看出每次辅导时间Maurice有多兴奋看到我来。学期结束时,他依依不舍地问我中国在哪里?除了“云吞汤”还有什么?最后,他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告诉我,长大了,他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我一直记得那双明亮的眼睛。不知道他的心愿实现了没有?

 

这十多年来在加州公立学校工作,有的学校亚裔的比例达到80%以上,让我常常产生错觉,以为我们的文化已成为主流,也很少想到文化间的差异和理解。直到上学期邻市的一位家长打电话来抱怨自己六年级的孩子被学校suspend(停学),原因是参与十几位华裔学生和印度裔同学的群架,才想到其实我们在文化的接受和交流上还有很多路要走。

 

十几年前美国多元的文化常被比喻为“大熔炉”,后来慢慢变成“大色拉碗”,因为不管来这里多久,各自文化的本色还在。我们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确实非常值得骄傲。但我们这些移民父母,从小成长在绝大多数国人都是汉族的环境中,换到这个“色拉碗”里,真正接受并融入多元文化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的两个孩子曾就学的幼儿园里学生来自十几个不同文化背景,观察他/她们玩耍就可以看到,那个年纪孩子眼里看不到肤色的区别,口音的差异,更别提国籍。微笑是相通的,很快,喜好类似的就玩儿在一起了。这种融洽的混合一直延续到小学低年级,但年级越高,校园里的朋友堆就越能看到种族的痕迹。

 

我永远不会认为Maurice当年叫我“Wonton soup”是种族歧视,因为他唯一知道的和中国相关的知识就只有“云吞汤”,他的反应是出于有限的了解。如果在他的学校有开中文课,讲中国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寒暑假有机会到中国游学,那他喊出来的兴许是“嫦娥”呢?我在费城的好友来自波多黎哥,她就坚持认为我长得象“木兰”,因为她唯一接触过的中国文化就是看过“木兰”这个动画片。

 

很多文化间的不理解或误解来自于不了解。有的成见会无意中帮我们。比如在Temple读博士时,导师一口咬定中国学生数学好,如释重负地把所有关于统计的任务都交给我,不容我解释:“那什么,中国学生里也有象我这样数学不好的。您没看见我在北师大的成绩单上“统计课”最差,只考到72分吗?”在师姐师妹信任的目光里,我硬着头皮去做统计,居然发现这里的任务并不难。以前对数学的恐惧多来自于和周围同学的比较,突然间事易时移,自己变成统计上大家仰视的对象,信心大增,慢慢越做越熟练。导师的成见改变了我对统计的态度,环境中的期待变成现实。

 

但大部分的种族成见都会造成阻碍,让人连“了解”其它文化的兴趣都没有了。记得在费城上学时过生日,邀请到在宾大(UPenn)读书的非裔朋友,让同座的三位华裔朋友咋舌不已,侧眼相看。其实那位非裔学生曾留学北京多年,熟识中文及文化。只是朋友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费城的非裔都是生活在贫困线下,教育程度低,不是靠政府救济金度日就是贩毒为生,以致无形中避而远之,永远看不到有些非裔同亚裔一样好学上进的品质。

 

那位打电话来的母亲也是一样,虽然自己浑然不觉,但言辞间不时流露出对印度裔的不满,让我联想到读研究生院时也常常听到理工科的学生抱怨:天下最惨的莫过于华裔留学生遇到印度裔老板。这种结论背后肯定有刻骨的体验,但如此一句就把整个族裔概括,总觉得有些太武断。

 

其实如果真的睁开眼睛看看,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如果愿意,多少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德国人的严谨,英国人的绅士,美国人的自由生活在西方国家没必要扔掉筷子换刀叉吃饭,但至少也得承认刀叉也可以把食物送到嘴里的功能。我们可能还没有其它族裔的知心朋友,但至少不要以偏概全,在孩子面前任意贬低其它族裔,断了他们互相交往学习的路,甚至产生冲突。

 

有时听到或看到报导,我们华裔不被理解,遭歧视,让人忿忿不平。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又提供过哪些机会让别的族裔了解我们呢?拿我孩子就读的小学来讲,800多学生中少说也有50%以上华裔。早上送孩子时满眼都是龙的传人,但一到学校义务活动华裔面孔就寥寥无己。这让人家如何尊重我们呢?好在有些华裔团体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比如台湾同乡会连续四年在感恩节为上百位无家可归的人提供晚餐,不分族裔,让美国人了解到华夏乐施好善的传统。更多的华裔在参政议政,更多的华裔孩子参加童子军活动(其中包括很多公益项目),打破我们只重学业的原型,值得我们效仿。

 

新年伊始,祝愿我们各族裔间更融洽地相处,为下一代打造更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雨林 (2013-01-01 14:41:32)

“有时听到或看到报导,我们华裔不被理解,遭歧视,让人忿忿不平。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又提供过哪些机会让别的族裔了解我们呢”?

谢谢心桥贡献这样的好文。如果大家都能放下傲慢与偏见, 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祝你新年快乐。雨林

天地一弘 (2013-01-01 15:14:45)

理解是大家相处的基础,在哪里都一样啊。

问候心桥!祝福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融融 (2013-01-01 17:19:41)

谢谢好文!

心桥 (2013-01-01 17:24:28)

感谢您的鼓励。不可否认,世界上是有很多对我们华裔怀有偏见的人,大多是无知造成的。但大多数人只要提供了机会,还是愿意去了解我们博大的文化的。明天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只要我们愿意今天一点一滴去改变。

遥祝雨林新年快乐!

心桥 (2013-01-01 18:35:25)

感谢您的反馈。确实是这样:北方人有心思细腻的;南方人里也有不拘小节的。我不会发面,常让山东同乡大跌眼镜。用实验学的语言来讲:组内差距大于组间差距。理解是桥梁。

遥祝天地一弘元旦快乐!

好奇 (2013-01-01 18:38:46)

谢谢分享。我当年在瑞士时作为一个极少数穷困民族代表曾想过什么是“歧视”,当了解了主民族的心态后,个人总结是:“如果中国人处在瑞士人的角度和地位下,那对外人的歧视会高出几百倍”。一个文化的历史越悠久,对外界的隔绝越大,歧视越大。在美国我为很多不开门的亚裔父母惋惜。子女有时不为父母骄傲,不是因父母无能,而是因父母不知如何融入主流。

予微 (2013-01-01 21:04:28)

谢谢心桥的深刻分析。我工作的地方,多族裔的同事,感受很深。

心桥 (2013-01-02 02:12:51)

感谢您分享自己的感受,很有启发。我们这些移民父母,如果不愿敞开心扉睁开眼睛多了解多学习,那和在这里出生并成长的下一代之间距离确实就会更大了。

心桥 (2013-01-02 02:17:52)

感谢您的鼓励。对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华裔父母来说,只要有心去学习,适应,还是可以在异国他乡过得自如的。

祝您新年快乐!

若敏 (2013-01-02 03:20:30)

认真拜读每一篇文章,受益匪浅。

祝新年快乐!希望看到更多的教育方面的文章!

海云 (2013-01-02 05:16:26)

新桥多写,对很多人有益。新年好!

心桥 (2013-01-02 05:41:58)

拜读您的文章,处处可以体会到您的睿智。得到您一直的鼓励,我感到很荣幸。

遥祝新年快乐,并期待2013年与您有更多的交流。

心桥 (2013-01-02 05:54:27)

2012年最大的幸事,就是有缘找到<<文轩>这块乐土,终于打破惰性,开始纪录工作心得。把思想转化成文字,本身就是收获,再加上有家长文友的支持和鼓励,一定在2013更努力。

感谢您的远见卓识,创立这个精神家园。遥祝您新年快乐,并祝<<文轩>>新年更上一层楼!

呢喃 (2013-01-02 08:31:27)

说得好!谢谢分享!

桑妮 (2013-01-02 15:18:39)

"我永远不会认为Maurice当年叫我“Wonton soup”是种族歧视,因为他唯一知道的和中国相关的知识就只有“云吞汤”,他的反应是出于有限的了解。"

"很多文化间的不理解或误解来自于不了解。"

又是一篇好文!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心桥 (2013-01-03 01:59:50)

感谢您转发的文章,让我笑喷之余想起许多相关的旧事,才有了这篇。

心桥 (2013-01-03 02:02:24)

感谢桑妮的反馈。我更喜欢您的工作纪实系列。期待2013年拜读您更多的好文!

周小哭 (2013-01-13 02:56:56)

这个位置真好。两位的发文,我只要是看到,不管多少,不管几点,不看完是不能睡觉了。谢谢你们发表了那么多的好文!!!!

百草园 (2013-01-13 16:36:58)

心桥,很同意你的观点。要想做到让别人尊重,就要自己做到对社会做贡献,要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