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起跑线

 

学习的起跑线

 

      观摩加州San Jose一家知名中英文双语幼儿园,校长骄傲地指着一个比桌腿高不了多少的女孩说:“她才两岁半,还不会讲话,可是已经在这儿学会认两百多个汉字了!”然后表演给我看:一张有20格的卡片上,每个格子里有一个常用汉字。老师说一个字,那个面无表情的孩子就用手指指出来。有时错了,看到老师的表情或听到语气的变化,她就换到另一个格子,一直换到老师表扬为止。

 

我心里忍不住难过:如果学习真的有起跑线,宝贝,你已经输在那里了!

 

                        *           *           *           *           *

 

孩子从出生到5岁之间确实是一生中发育最迅速的阶段。体重会在这五年中翻68+倍;四岁末时大脑已达到成人脑体积的75%,剩余的25%要慢慢在下十四年间完成。一岁半到四岁间更是语言爆炸期,实现从单字到完整句子甚至整段前后连贯的话的飞跃。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和我们顶嘴的小大人,孩子每天都有新的长进,让人惊喜。

 

正是它的重要让“别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各种早教名堂层出不穷。国内亲戚朋友告诉我,上学前已经给孩子投资好几万是普通。识字,珠算,乐器,美术,外语等等,十八般武艺,仿佛看见自己孩子闲着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败。

 

可是父母在忙忙碌碌地检查自己的宝贝是否已经超过同事邻居的宝贝时,很少有时间想想,这条起跑线的终点在哪里呢?

 

美国大量教育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孩子入学前认字多少或会做多少数学题对他们几年后的成绩预测性非常小。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在入学初六个月的学习会超过从未有过学校经验的孩子,但之后不再有区别。女孩子因为各方面能力发育较男孩子早,所以在低年级时有优势;但这个优势在三年级后也消失了。(这些实验都是在美国公立学校做的,对国内的学生不会完全适用。)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更象26英里的马拉松。闯过终点线的佼佼者,是那些把生活当作学习的过程,会学习,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把工作当享受的人。那这一生中那么重要的前五年里,我们可以怎样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好最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最有能力,耐力和恒心的优胜者呢?


        总结在美国公立校区13年来做过的500多例3岁到18岁间学习障碍的教育测评,我把对学前教育的感受写下来,供家长做参考。这一部分先列举与学习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三点:

 

1.  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活动,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学前期孩子的形象思维通过感官来发展,“玩”就是最好的学习下雨天地上积水的泥坑,刮风时天上云彩的移动,蚂蚁搬家,秋天树叶变黄等等,每时每地都是课堂。要多带他们去动手,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鼻子去闻等才能刺激脑神经的发展。软的硬的干的湿的滑的粗糙的,让孩子多用手接触。不要小看那些公园里到处可见的沙池和攀爬设施,孩子在里面的摸爬滚打不但时时练习身体的协调能力,很多的数理/科学/逻辑基础概念也由此形成,到上学后自然水到渠成。比如沙子的“多/少”“轻/重”,加水后流沙到固定的变化;比如怎样不用外力来把秋千荡起来;选择怎样的途径可以最快地追到前面的玩伴,等等

 

美国五岁上学后有一半的活动和书写有关,例如色,所以孩子的小肌肉运动能力(fine motor skills) 的发展很重要。有的孩子三岁拿起笔就是标准的tripod形,但更多的孩子要到五岁才可以。如果自己肌肉发没到那个程度却被逼着过早地拿笔写字欲速不达。不如用孩子喜欢的活动来间接地锻炼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磨刀不误砍柴时。捏橡皮泥,剪剪贴贴,挖沙子,堆积木等,更有平日拿勺子筷子吃饭,拧瓶盖,穿衣服时拉拉链或系钮扣等都有效果,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无形中为自信心打基础,一举三得。美术班可以不上,但色彩要提醒孩子多观察,粗大的粉笔蜡笔手指彩(finger paint)等工具要准备,鼓励孩子用形象表达自己。两三岁时孩子站着画更得心应手,所以一个简易的三角架(easel)或在墙上贴张大白纸更能吸引他们涂鸦的兴趣。这些都为以后的书写打下基础。

 

这期间可以培养对书的兴趣,比如睡前养成读书的习惯。从婴儿期简单的图片集到3岁后的故事书,读的时候和图片结合,多提醒孩子发现情节和画面的相关及前后顺序。记忆力好的孩子,一本书多读给他几遍就可以自己背下来,快的4岁前后就可以独立阅读了。这期间不识字是正常的,有兴趣听父母读给自己最重要。很多儿歌押韵,那就提醒他们举一反三,做游戏一样找出和最后一个音押韵的所有的词,打下中英文拼音的基础。如果孩子自己学得快不用压抑,但专门教认字就没必要了。在这个年龄不是自然发展的阅读能力往往符号和意义脱节,记忆不会长久。象篇头的孩子,如果把同样的字换个方式,她极有可能认不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样没有意义的所谓“教学”上,而不重视其它更重要的基础能力训练,得不偿失。

 

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比如两三岁就可以鼓励孩子数数家里几口人,然后在饭前把相同数量的餐巾纸和筷子摆在桌上,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妈妈做蛋糕可以让孩子用不同量杯放面粉或糖等,分数的概念没有比这更清晰的。“找规律”(Pattern) 也是美国上学第一年最强调的数学概念之一,可以提醒孩子把玩具或厨房用具按不同功能归类,同一类里又可以按颜色或形状做游戏,摆出ABABABCABCpattern让孩子往下接例如“叉子勺子叉子勺子叉子,下面是什么?”再大些可以在每周附送的shopwise色彩鲜艳的广告上找哪个价格最高/最低,或讲解“半价”的含义;能力超前的孩子完全可以介绍给他们硬币的价值甚至乘除法的概念,例如“三磅99分那么一磅是多少?” 这样体验出来的数学概念深刻,比一些幼儿园让四岁孩子做三位数的计算题有意义得多。

 

2. 多创造机会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前期的语言障碍和学龄期的学习障碍相关很高,主要包括语言理解/推理和记忆。很多华裔父母工作忙,孩子婴幼儿期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照顾。碰上爱讲话的还好,但大多保姆更喜欢做家务,不知道跟婴幼儿讲话是他们模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错失了语言发育上最重要的一关。接触过几位妈妈用手语的孩子,虽然他们天生具备语言能力,但因为前三年听到的语言,所以三岁后入幼儿园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上和同龄孩子差距很大,而这些在上学后又体现在阅读能力的困难上。对学龄儿童,特别是4年级以上,课堂上老师越来越偏重“讲”,不象低年级提供很多类似图片的视觉支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习障碍的测评中发现“听力处理能力”(Auditory Processing)困难是最大原因。

 

语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到处是学习的机会,而且可以穿插许多其它概念。比如穿鞋穿衣服时可以重复使用“左”“右”“前”“后”的概念。上超市买菜,可以让孩子观察食物不同的分类,讲解为什么有的需要放冰柜里,有的常温就可以。去动物园,可以启发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的叫声,移动的快慢,住处的特色等。三四岁时最发达的“假装游戏”(pretend play)也是加强孩子语言发展的好机会。不要小看“过家家”,孩子可以把观察到的事件加上自己的诠释在模仿中演绎出来,语言,记忆和想象力齐头并进。所以每天必须有孩子自己的空闲时间,可以让她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并消化理解一天里接触到的新信息。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思路陪她们玩,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从幼儿园回来别忘了问问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如果孩子有困难理清头绪则可以问得更详细,比如吃饭时和谁坐在一起?头发里的沙子是怎么来的?如果不从儿时开始养成亲子交流的习惯,到青少年时再想重建就太困难了。

 

除了多和孩子讲话,还可以在睡前读书的时候多提问:4岁前问简单的who(),what(做了什么), 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问题,之后可以加需要推理和预测的why(为什么),这些都是将来上起学来必不可少的阅读理解能力。一次别超过15分钟,以防倦怠。每看完一页或一本书(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可以让孩子复述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锻炼记忆能力。

 

家里有第二种语言的孩子语言发展普遍偏晚,比如父母讲中文但幼儿园里讲英文。篇头所见的孩子两岁半只字不说还属于正常范围,因为她明显可以听懂很多;如果到四岁还不讲话就要引起重视了,家长可以带到本地公立学校做免费测评,看需不需要语言治疗,都是美国的教育服务之一。

 

3.  注意力

 

美国学前教育研究发现:孩子入学前是否有专心听讲的习惯对他们学习成绩的预测力最强。近二十年来,被诊断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的孩子越来越多,高达3-5%。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他们尚可靠优良的理解力去达标,但到初中和高中,他们的劣势就越来越明显。上课时走神就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解,再加上条理差,爱忘事,很难把作业按时做完上交。而那六年的各科成绩都是各项作业和考核的平均数,所以这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了高中成绩都远远不能正确反映自己的智力水平。

 

注意力和基因关系很大,但在出生前五年脑神经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家长还是可以通过控制孩子的环境来加强注意力。比如玩具,一次有一到两个摆在外面,玩儿够了再换新的,不要所玩具铺一地,碰碰这个敲敲那个,每个都是过眼云烟。再就是电视和电脑游戏。美国小儿科大夫协会建议两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视,再大点每天看电视不要超过两小时。我自己感觉一小时已经太多了,特别是学前期。如果孩子的视神经习惯了多彩和快速移动的电视或电脑画面,5岁后坐在教室里不论老师讲得再生动也无法带来相似的效果,很难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很多有注意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反映,他们在孩子年幼时因为家务或工作忙,用电视做免费保姆好让孩子安静,一天四五个小时地放在孩子眼前,后悔莫及。就算是教育软件也最好一次别超过15到20分钟。

 

如果天生注意力时间短,可以用计时器来帮孩子慢慢养成好习惯。比如三岁时可以定时三分钟(注意力实在达不到可以从一分钟开始),如果可以一次坐下来做指定的活动到铃响,如捏橡皮泥,就可以得到妈妈的拥抱和孩子喜欢的小贴纸等奖励。之后可以慢慢一月加一分钟,循序渐进,到五岁时就可以达到课堂上一次坐1530分钟的标准了。孩子可以在活动之间休息,但要养成一旦坐下来就要专心做眼前事情的习惯。

 

*           *           *           *

 

总之,学前这五年,“玩”中的学才有意义,记忆才深刻。学习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培养。音乐课可以六岁以后再上,但之前车里家里音乐要常听,享受音乐的美;识字不用单独去教,但书要常陪孩子一起读算盘可以不拿,但数学概念要多在实际生活中练。有了稳定的注意力,理解表达力,小肌肉发展能力等,孩子一定会在学习上水到渠成,入学后让父母有丰收的喜悦。






雨林 (2012-10-15 12:13:10)

正好前面子蕴的回忆文章里有她妈妈的话: “考不上就再玩一年”。 呵呵。

天地一弘 (2012-10-15 12:39:13)

欣赏!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的意义是培养一种乐趣。

心桥 (2012-10-16 05:07:58)

那篇回忆录里的童年快乐,健康自然,有丰富的语言环境(如讲故事)刺激。8岁上学也不迟,磨刀不误砍柴时。难怪留给作者这么深刻的印象。

心桥 (2012-10-16 05:13:13)

感谢您的反馈。和孩子16+年的漫漫学校生涯比较,童年实在是太短暂了。再剥夺那有限的五年里“玩”的机会太残忍了。

阿朵 (2012-10-16 05:45:00)

这篇我要好好学习和体会。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可也真不sure,玩中,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是不是就是光傻玩了?

心桥 (2012-10-17 05:07:04)

谢谢您的反馈。智力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词汇量,理解,表达,逻辑,推理,记忆,身体协调,手眼互动,等。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强的。只要“玩”中能锻炼到这些能力就是“学”。

牧童歌谣 (2012-10-17 19:53:03)

我咋才看见这篇! 写得太好了。 我也犯过同样错误,孩子4岁时玩puzzle上瘾,能连玩一小时不动窝,全幼儿园连老师都没有他拼puzzle快,但他当时也是preschool班里唯一不认识26个字母的,我还为此掉过眼泪呢。 现在想想真没必要。 看了心桥老师的文章我又受了一回教育。 如果能给我电脑装个铃儿,心桥老师一发文章电脑就响铃儿,多好啊!

海云 (2012-10-17 21:24:17)

很想再生一个孩子,重新开始。Cool

心桥 (2012-10-18 06:06:24)

感谢您的鼓励和分享。Puzzle很锻炼孩子的视觉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手眼互动能力。Puzzle玩得好的孩子一般上学后数学推理能力强。

Sujuan (2013-03-05 01:02:22)

 

还来得及,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