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小升初”- 心理老师笔记

 

美国的“小升初”

                                               --心理老师笔记

 

         H初中是加州学业表现指数(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 API) 最高的公立初中,1000满分今年居然达到995也难怪华人不顾昂贵的房价趋之若,近1100名学生中欧裔不足10%。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50多教职员工中绝大多数都是欧裔加我在内只有两名会讲中文的(另外一名是代数老师)所以中美文化在教育上的差异常常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来。

 

      这不,刚开学不到五周,咨询员(Counselor)在办公室摇头叹息,见我路过赶紧道一肚子不解。原来是一位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智力是没得说,早在三年级就被鉴定为资优生(Gifted),所以智商肯定是130(top 2%)以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依据校区规定可以优先选择快班的课(Honor's Classes),所以看六门的课表上除体育和美术外,从英文,历史到代数,科学,主课是一码的快班。他数学还好,其它三门学得很吃力,特别是科学课,每到教室他就把头放在桌子上,几次哭出声,还在笔记本上写“不想活了!”之类的话。

 

加州5150号法案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显示任何自杀倾向,学校有权在通知家长前先报警,学生会被警察直接带到精神病院监护72小时。这种情况每年在华人聚集,成绩优异的中学都屡有发生,让家长措手不及。好在这位学生在其它课上并未有这种现象,所以学校归结到他选课的不妥,打电话征求父母同意,换成普通班的科学课。原本小事一桩,让咨询员吃惊的是家长反应强烈,坚持认为是学校偷懒,不帮孩子努力适应有难度的课,反而给他容易的选择,岂不是让他养成知难而退的态度?所以换课万万不能!

 

七年级学生在班上情绪失控的情况已经是开学后第次发生了。欧裔的咨询员和任课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些看似光鲜但并不适合自己孩子的难课对亚裔父母来说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呢?难道他们不了解良好的情绪对学习有多重要吗?特别是在孩子刚升入中学的巨大转变过程中。

 

*           *           *

 

在美国的“小升初”,因为公立学校都是就近入学,无需任何考试,所以很少引起家长重视。实际上美国的初中,不管是两年还是三年制(有的校区只包括七,八年级,有的是六到八年级),在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上和小学都有质的跨越。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学期间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每学年内老师和同学也是相对固定的。30个左右的孩子组成一个班,朝夕相处。每升一年级才会换老师和教室。除了极少数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同一个班级上的课完全相同。85%以上的科目,如英文,数学,社会科学甚至美术等都由一位老师教授,只有自然科学实验,音乐,电脑等需要到其它教室上。

 

      到了初中就截然不同了。一般的中学是四门主课外加体育和类似美术,戏剧,法语等的选修课,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喜好选课,背着书包在校园里六个不同的地点间穿梭。主课一般都分快班和普通班,虽然教材一样,但讲的深度和进度差别很大,同学间难免互相攀比。没有班主任,老师教的科目以自己考过的资格证书为准学生需要适应六位单科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六个班里不同的同学。

 

  1. 小学老师每年只负责自己班内的30位左右学生,不光教学并记录他们的学业进步,连同伴间的人际冲突到行为管理都要照顾到,有时真感觉像“代理妈妈”。这一点从小学多达70多项的评估标准(report card) 就可以略见一斑,从自制/社交能力等行为(citizenship/conduct)到学习习惯(organization skills/work habits)无所不及。

 

中学里没有班主任制,每位单科老师每天都至少教160位学生,所以没有时间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有太细致的了解。成绩单锐减到AF的考核,对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任何行为问题都会立刻送到负责纪律的副校长办公室处理。


  1. 社交压力大很多。小学时然每一年级的同班同学不尽相同,但因为每一年级吃午饭和课间休息都在同一时间,所以同级的孩子都多少认识,所以并不陌生。中学的学生是由周边几个小学的毕业生组成,所以每年级的人数至少是小学的四倍,大多是新的面孔。小学吃午饭时是以班为单位有固定区域坐的,初中虽然不象高中那样是开放的校园(午饭时间可以离开),但没有固定的座位。如果没有人愿意和你一起聊天儿,那在三五成群的食堂里还是蛮显眼的。

  2. 体育课从小学的一星期两次到初中每天必修,项目从球类到举重无所不包,对一些不爱运动的亚裔孩子是新的挑战。美国的体育课重视活动的参与,同时还传授各项目的理论知识,每月都要有书面作业,主要是术语的理解,还要跟踪各赛季的体育新闻,目的是培养孩子终生的兴趣。这个形式的体育课一直到十年级都是必修,高中最后两年才变成选修。体育是美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地域或上过的大学,成人大多都有自己心仪的球队工作之余为自己的队加油助威,不失为生活中的另一种寄托,其乐无穷。在工作单位对体育多少了解的人才可能在同事热烈的讨论中插上话,对社交能力有帮助。所以在小学期间对运动没有太大兴趣的孩子,华裔家长不妨按体育课表的进程,多带他们接触熟悉一下各类运动,并在家看看体育新闻,讨论赛事。不但锻炼了身体,还一起学习到美国这方面独特的文化,一举两得。

 

*           *           *

 

初中工作的这年,我觉它分水岭,是孩子通往独立最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智力上乘,在小学时成绩优异但到了中学出现滑坡的孩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学习习惯不良占一定比例,对情绪缺乏调控能力,因而不能再专心,尽心学习的居大多数。

 

           在学习上我们很容易能看到逻辑推理,记忆力,理解力等理性能力的影响,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重点。与之相反,感性的情绪发展,虽然同样每时每刻影响着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等表现,却很少引起亚裔家长的重视。许多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任何信息在经由神经传达到脑部后会在归类分析之前先路过总管情绪的部分。如果情绪反应过激,那会超过所有理智能控制的范围。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对生活经验和计划调控能力还在慢慢积累过程中的青少年。

 

          从1995年Daniel Goleman博士出版<<情商:为何比智商更重要>>一书后,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Goleman博士认为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观察了解和适度控制,再加上自我激励,移情(empathy)和社交能力,对人生的成功与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类似观点在世界许多成功人士中屡有认同。

 

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初期,随着荷尔蒙的变化本身情绪就开始不稳定再加上初中开始课业进度差距增大,同伴压力大,都让那些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较强的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力的孩子转眼间胜出。我常常在中学看到,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的情绪调整力强的孩子自尊也尊重他人,冲突中头脑保持客观冷静,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更快乐。相反,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或表达能力弱都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不良情绪还常常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些学生经常抱怨头疼肚子疼等,但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生理原因

 

管理情绪的能力有一半基因的因素,但相对智力来讲,它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如果孩子的情绪从小就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日积月累,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加强。象篇头的孩子,他就需要学习正确表达自己挫折感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哭”或过激的言语。家长如果在生活工作中不顺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无形中是最好的引导。最起码,家长不要给孩子不必要的压力。象选课,一门初中的普通课不是世界末日。说实际一点,申请大学不会要九年级以前的成绩,着什么急呢?初中是为高中做准备的,巩固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才是重点。今后还要上个十年以上的学,来日方长,孩子的求知欲才是他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最佳的课业程度是自己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课太难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甚至导致厌学,得不偿失。

 

      另外,很多情绪问题来自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所以自尊和自信是健康情绪的基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夸他们付出的努力,不要用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打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曾有一位七年级的华裔学生一大早开始就在教室里不住地留眼泪,完全没有办法听讲。被老师送到咨询员的办公室后才发现,妈妈早上开车送她到学校的路上,越谈她头一天代数课上得的B-越生气,大骂一顿后把她赶出车,自己扬长而去,孩子一路哭着走到学校。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怎么能奢望一个12岁的孩子去集中精力学习呢?校方差一点给儿童保护服务中心(CPS-Children's Protective Service)打电话把她带走,因为这可以算作精神折磨(emotional abuse),在西方法律上和生理折磨(physical abuse)一视同仁,不管伤疤是留在身上还是心里。

 

情绪调整不好会发展为精神障碍。比如抑郁,小学期间的发病率平均为33分之一,从中学开始就翻了四倍,达到八分之一越是压力大的中学比例越高,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数。这在公立校区的服务上也能清楚地看出来:因为加州教育经费的裁减,小学没有咨询员的预算。幸运的学校一周有一到两天的咨询服务,是由校外心理健康机构的实习生提供。到了初中每个学校必配一名全职咨询员,这还不够,大多初中还有一到两个实习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高中基本上是每700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员,另外还有一到两个咨询实习生。大多数学生的情绪问题如果有正确的引导,短期内完全可以调整好。少数会发展到病理程度,需要专业的精神障碍特殊教育服务。我所在的F市和邻近的其它两个市加起来近40个小学只需共用一个精神障碍的特教班;到了初中就成立了一个本校区专用的班;高中时达到五个。接管M高中的时候,每年平均有四名曾被鉴定为智商超常的亚裔学生因严重的抑郁或焦虑最终退学,让人扼腕。究其历史,明显的症状都是在初中开始出现的。家庭遗传的生理原因我们是无法控制,但我总是想,如果早发现并重视孩子的情绪调整,他们还会在九年级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吗?

 

青少年初期逆反心理加强,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很多父母纳闷:原来的乖乖仔怎么好象突然一夜之间在家里一言不发了?如果他们暂时不想把心事告诉父母请千万别逼问,给他们空间寻找自己。只要之前亲子关系良好,让孩子知道如果他想倾诉,父母的门随时为他开着就够了。这期间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会超过父母,所以留心一下孩子常交往的同学还是有必要的。


孩子到教室,带来的远远不止是书包里的笔和书,更能影响到他们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是他们的精神/情绪状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习惯和乐观的情绪武装,他们才可以放心地迎接中学的挑战,为高中和大学打下坚固的基础






雨林 (2012-10-07 13:00:04)

刚好诗人浮子昨天也发了一篇《妈妈, 请原谅》。真是,”很多情绪问题来自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 来自家长的压力。

海云 (2012-10-07 14:07:49)

我从我自己孩子的经历中也发现初中阶段是孩子最挣扎的时期。所以我现在举办的“与孩子共同成长”小组,就是以初中的孩子和家长为主,高中的孩子和家长为辅的。

心桥 (2012-10-07 16:07:24)

谢谢您的反馈。如果不留心,很难看到攻击性行为,抑郁/焦虑或“坏脾气”背后的
“不安全感”。以后会讲到怎样在幼儿和学前期打下健康情商的基础。

春阳 (2012-10-07 16:12:39)

我们华裔家长为什么这么在乎孩子的一分,两分,却忽视了孩子的快乐? 一次我女儿考了88分,很伤心,我对她说,这算什么?妈妈还考过三十几分呢。女儿破涕为笑,我也很开心。一个人一辈子那么长,归根到底,分数和学习成绩最后就不那么重要了。

心桥 (2012-10-07 16:21:26)

谢谢分享您的观察。我们做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同感:小学生年龄小比较听话,高
中生年纪大些可以象成人一样交流,唯独初中生的年纪是探索自我过程中青黄不接
的两三年。好在绝大多数孩子经过一段叛逆期, 会在十年级后找到自我,踏实地走
好以后的路,前提是从小有健康自信和自尊的基础。我个人喜欢和这个年龄的孩
子工作,咨询效果比较好,到高中后出问题再去补救很多情况下是事倍功半。

心桥 (2012-10-07 16:25:14)

谢谢您的分享。做母亲能有这样的远见是孩子的福气。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是学
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自己还保留的东西。对于重视学校成绩的华裔家长来说,
我们常常在忙于督促孩子日日学习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教育的真
正目的。

牧童歌谣 (2012-10-07 23:23:08)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儿子今年初中一年级,上大课,抱着书本拎着乐器满楼串教室,想想孩子真不容易。 他的朋友圈子一夜间从白人男孩朋友为主变成了清一色的亚裔男孩,我百思不得其解。  听说过孩子到中学朋友圈子会变,没想到这么快这么彻底。 我并不在乎他朋友是什么种族,但总担心是不是有白人孩子欺负他们,所以他们才抱团的。 心桥老师在初中孩子朋友圈上有什么高见吗?

心桥 (2012-10-08 00:23:01)

我的观察是:初中后孩子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是由他们选的课决定的。您的孩子一
定选的快班,加州这边快班里的白人孩子凤毛麟角,毫不夸张地说90%以上都
是亚裔。所以他今年开始接触得多的都是这些同学。如果他爱棒球之类的运动,那
还是有机会交往白人的同学。

同意你的观点:种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同伴的爱
好和学习态度;因为从初中开始,孩子的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不会低于父母。

牧童歌谣 (2012-10-08 01:03:56)

看来真是这么回事。他是快班,课外参加数学队,管乐队和Jazz乐队,体育不怎么参加,接触的孩子亚裔居多。

周小哭 (2012-10-08 04:23:07)

每天都是翘首盼着心桥的文章!!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三岁,急需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真的是谢谢心桥这些好文!

心桥 (2012-10-08 05:39:24)

感谢您的鼓励。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更多的家长分享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这几年做
讲座时我的感觉:那些拿出时间来听来看这方面信息的家长已经很注重孩子的健康
发展了,我更担心的是那些从来对这些信息不闻不问的家长。

阿朵 (2012-10-08 05:47:00)

非常好的文章,非常难得的心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多少年来延承下来的观念,海外华人,虽然到了国外,这个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虽然经过一些改造,但是骨子里,还有很多痕迹。

我家双胞胎,现在在一个很不学术的学校,每天快乐的学,快乐的玩,这个学校,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教学方法以动手能力为主,很活泼。我挺喜欢的,可是内心深处,也有纠结,看到周围其它学校的气氛 真的不知道,我能挺多久:-)

心桥,有时间的话,是不是也来一个online专题讲座?

心桥 (2012-10-08 06:16:35)

你的孩子,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一年级。这个阶段,这种教学方式是绝对正确的。
磨刀不误砍柴时,相信他们将来在学习上一定是后劲十足。

我不怕开车,但我的“软lei”是电脑技术。我喜欢和家长交流,但如果是网上讲座,
恐怕得有专业人员在旁边帮我放ppt文件之类的,否则肯定会出现讲着讲着突然中断
的现象。

天地一弘 (2012-10-08 13:05:29)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应试教育更加磨练了中国父母,不是中国孩子输不起,是中国父母输不起。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走向社会以后,出现了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脱节,更有甚者,出现了许多精神抑郁的孩子。许多父母忽视了健康才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学习带来下一代对于未来的无法适应。

渐渐地对于孩子的教育,开始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即生长,符合天性的自然生长才是健康的,而健康的生长需要父母放下教育的功利性。

牧童歌谣 (2012-10-08 13:44:18)

报告! 心桥老师,俺愿效劳! 我有GoToMeeting 的online 账户,平时减肥讲座用的,还挺好使的。 您如果把ppt发给我,我可以帮您放,你用自己电脑上网就行了。 实在不行还有阿朵呢,她是专家啊!

予微 (2012-10-08 16:02:25)

至理名言:

“初中是为高中做准备的,巩固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才是重点。今后还要上个十年以上的学,来日方长,孩子的求知欲才是他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最佳的课业程度是自己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课太难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甚至导致厌学,得不偿失。"

我的儿子的情绪一向快乐,女儿则很情绪化,因为正是13,14岁时候。我就很小心的陪着她笑,陪着她哭。从他们小时候起,让他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最重要。

心桥 (2012-10-08 23:04:42)

谢谢您的反馈。这种现象在华人聚集的加州湾区也存在。我下一篇的主题就是针对“考大学”象“考状员”一样的心理。

心桥 (2012-10-08 23:07:52)

谢谢您的鼓励。有您这样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妈妈是孩子的福气。

心桥 (2012-10-08 23:10:34)

谢谢您kind offer of help。希望在几个月内会有机会和更多文轩家长深入的交流。

西山 (2012-10-10 18:37:34)

啊呀,能有您这样的专家给我们这些家子做指导,真是太好了!我也盼着能在网上聆听您的讲座,除了当听众,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一定尽力!

心桥 (2012-10-10 20:52:38)

谢谢您的鼓励。拜读您写的“从失败中培养孩子成长”,您已经在实践教育心理的精华。期待着向您这样的家长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