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象南屏
有天台十景之一的景点叫“南屏秋色”;在此“秋色”之中,有一古村落叫“前杨村”;在村南有一条长达五公里的古商道(主要运送以食盐、绿茶、布匹、丝绸、瓷器等交流极为频繁的大宗商品),道路两旁以种植枫树而成名,源于北宋初,兴于南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为天台南屏与临海黄坦的通商要道。
古道沿途古枫古樟古松数不胜数,数百年的参天大树浓荫蔽日,一路尽是沧桑的石板路、石拱桥和石路廊,它们和古道一起经历着春夏秋冬,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深秋走黄南古道,百年的古枫树,成熟的枫叶长满树梢,或随风飘落,或洒满古道,金灿的,青绿的,橘红的,醉人的秋色仿佛油画一般,为目前浙江最好的秋枫红叶古道。
早在元代,这里的美景就已受了文人墨客的热捧,当时的大学者曹文晦曾将此列为天台十景之一“南山秋色”,他曾有一诗写南山秋色即今天的南黄古道:
观彼南山小众山,霜明红树碧云寒。
馀清入座挹不尽,积翠浮空染未干。
漠漠只愁晴雾隔,霏霏休待夕阳看。
何人会得悠然趣,前有陶公后有韩。
曹文晦对天台山苦心抒写描绘,起了极富诗情画意的“十景’美名。乾隆皇帝还特命钱维城画了天台山十景图,御笔题辞。据《天台县地名志》记载:“过去年产乌桕籽4000斤左右,产量名列南山前茅。”山上种植杉木和野生红枫。所谓“南山秋色”,指的是南山的下汤前杨等等古村山上秋天枫树叶红了,乌桕树叶也红了,相映成趣,火红一片,非常壮观。在此“秋色”之中,有一古村落叫“前杨”;今天的南黄古道北入口,村民中大多数人姓杨,按杨氏宗谱记载:此乃中国第一廉吏、东汉名臣、“关西孔孟”杨震的直系后裔,该村人口最多之时,达到八百多户,村中有一大祠堂叫“四知堂”——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也!
古道路面至今保存完好,无论是古道两旁的驿站,还是供奉山神的神龛都被原貌保存下来,这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南黄古道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称谓,囊括了红枫、商贾、侠道、儒学等文化与自然元素。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南黄古道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南黄古道的风采。特别是在每年深秋之时,层层点染的秋山渐渐火红一片,南黄古道俨然已成为当下华东地区最热的赏枫胜地之一,更是被列为与北京香山齐名的全国八大赏枫基地。据相关人士介绍,从枫树的数量看,南黄古道虽无法与香山比肩;但从枫树的树龄、生长环境和历史文化看,南黄古道并不逊色。这意味着不用飘扬远航去魁北克,也不用北上香山,在浙江境内你也能感受一番“南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的景象。 作为目前浙江最好的秋枫红叶古道,今日层林尽染的南山秋色便是佐证。
二、游南黄古道
已经好久了没写游记了,一般跟朋友出去旅行、徒步都是空间里传下照片就算了,因为写游记要时间要言文,但是我看到我去过的南屏秋色蜚声在外,也就写写吧。
山是用来看的,路是用来走的,人是想当“驴”的,这是我几年前不曾想到的。
对于南屏,并不缺乏陌生感,因为微博的原因,得知去年南屏乡举办了首届红枫节,信息很丰富,这也促使了我想去走走南黄古道。于是,几经策划与组织,终于在10月2日、3日得偿所愿。对于众口一词的美,我已经有点审美疲劳,颇有点“李杜文章万口传,而今已觉不新鲜。”所闻不如所见,所见不如亲自体验,与山水的耳鬓厮磨间,产生对生活的热爱。
天台学子驴友会一行14人,其中五人单车骑行前往,作为五人之一的我,翻山越岭,再一次骑行了近百公里……自滩岭往前杨村的这条路估计也是在秋日里最忙的,山间行驶的道路虽小,不堵车的前提下还是可以的,路边的小溪虽谈不上清澈见底,但毕竟一路流经那么多村庄,这样的能见度,绝对算是上等,路经几个村子,保留着文革时期的建筑灰墙和浅浅的红字印,依稀看出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影响到每个中国大地的激情。村庄后面全部是山,几家住溪边的农家把阳台挑出在溪上,虽然粗陋,但绝对是我喜欢的风格,依山傍水,有景有地,山泉屋前过,一派自然……
乡道行行堵堵,约还是11公里,可见路左边的变电站,目的地前杨村就到了,一条水泥路通进村。在路口,我们稍作歇息,进村后,不由得惊呼,终于骑到了!村口的停车场早已停了许多私家车,没去细数,估摸着也有十几辆,想想这山沟沟,那么偏僻,那么小的路,不得不佩服驴友和网络的力量。
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其他坐车过来的伙伴汇合,接着便直接奔往前杨村村委会,村委会的干部都挺热情的,于是很顺利地将车子停放在了村委会。穿过村子,临溪流走,一公里路后,开始爬山,古道就此开始,我喜欢南黄古道这名字,古道正因为出名,一般是蕴含文化,其次是路途得有一定得风景,一路走去,看景的同时,希望能捕捉到更多历史的东西,来让自己更多的了解今天走的路。这里的古道其实就是翻越一座山,山不算高,踏步很缓,山路两旁尽是百年的古枫树,略有遗憾的是,十月前来,欣赏不到红枫岭的那份惊艳!
山路均是由石块铺设,铺的亦不规整,透着粗犷、不羁、豪放,似有远大志向却不拘小节的汉子。看看周边,似乎也不并盛产这些石块,看来古人还真是下了功夫,从遥远的地方运进来,一路铺上,古道两旁遍种红枫,估计均有百年历史,零零碎碎,婀娜多姿,阳光透过树缝照射下来。红枫古樟虽老却不朽,有一种历经风霜淡定的美。如果没人的话,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美啊!天空高远,秋山寂寂,落叶飞舞,聆听山风穿林而过的脚步声,用目光追逐落叶翩跹的舞姿。美景,宛如爱情,要独享!独自静静地欣赏,回味,咀嚼,涵泳其间。十月前来,山上其实大部分还是绿色长青植物,但在路边还是看到了几株争红的枫树,在这漫山遍野都还是绿装素裹的时候,煞是惹眼。
提着零食及野炊、露营所用器具上山,古道两边时时出现路廊,路廊用石块砌成,顶部用多孔板盖上,再覆土,土堆已然长满草,可以想象这路廊已是近代所砌,但古时亦有,只是在不断维护,路廊非常简单,但因半个几乎和土相触,冬暖夏凉,遮风避雨,可以想得出,直到最近的汽车普及,这古道才逐渐冷清下来,逐渐成为游人的观赏之地。也许,千年前的古人种树的时候,仅仅是为自己赶路的时候少晒些太阳,绝想不到,他们当年为生计奔波的走的路,在千年之后依旧如此繁忙,但行人走的心态却完全不同,他们或悠闲,或惊喜,抑或从容,眼光里有着赞美,更有着惊喜,惊叹在这群山之中,在这毫不起眼的村落里,居然还隐匿着这样惊艳的蜿蜒山路。
三、龙潭听瀑话野营
(一)选址
古道只走了一小段,担心山顶无水源等各种不利情况,于是折返,寻往靠近水源的目的地。野营,顾名思义就是野外作业,去到荒郊野外,支起帐篷,点上火把,做一回像模像样的“原始人”。在出发前,我原以为已经做好了一切精神准备,可是,还是低估了自然的威力。
每两人合用一顶野帐篷,一行14人,浩浩荡荡走进了龙潭听瀑景区。在此之前,彼此都还不是很熟悉,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同样的经历后,大家都逐渐融洽而亲合。往龙潭听瀑景区的山路还在整修,坑坑洼洼,布满碎石。约莫下午一点,抵达南山脚下,这才开始野营的正题。各自所拎所背的零食、行囊一堆放,才发现原来如此之多。
(二)驻扎
选好的露营地,地面不平坦、杂草丛生,但没办法,周边只有这片区域比较空阔且临近水源。稍作休息,各自分工:男生负责支帐篷,女生负责拾捡柴火,而我在旁负责搭灶生火。锅碗瓢筷无不就位,稍带些广告成分,驴友会的准备还是挺齐全、考虑的还是挺周到的,加之各位搭配协调,手法纯熟,俨然是行家里手。原来,欢喜、兴趣、爱好,是足以支撑一切的。是的,因为喜爱,所以会得去想,去投入和实践。平时他们也只是像我们一样,或工作在各个不同的行业,或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学校,却由于一个相投的支点,共同走向户外,追求最淳朴和原始的魅力。
本来寂静的山野,由于我们的到来,渐渐有了别样的生气,鸟儿婉转低鸣,迎合着音乐的节奏歌唱。或许是我们的遐想,也或许应该是这样的,有了人类的参与,自然才更凸显它的美丽。我们开始准备午餐。
不知该怎样形容这一顿午餐,因为一直从下午两点吃到了下午四点,一顿是现包的水饺,豆腐拌猪肉馅的;一顿是肉丸、青菜、年糕的大杂烩,配合着蕃茄酱还有海鲜酱,或许是累了,吃什么都香。这时再也顾不得什么矜持或绅士风度,一齐把水饺、大杂烩弄熟,填进肚子……
傍晚,围着帐篷挖了个直径不到一米深度不到三十公分的坑,边上垒着石块,并用挖出的泥土粘于石块的夹缝间。完毕,拿着拾捡来的几根枯木和藤蔓搭起了火堆,途中,伙伴发现了一只独角犀牛,挺可爱的,争相拍照。到了晚上,是篝火时间了。在夜色愈浓,雾气愈重,温度也骤然降低,空气是冷的,干净的,和着原野的芳香。熊熊燃烧的篝火与寂静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围坐一圈,背火的冰冷和面火的灼热,使感受更多了一层体验。而此时,取代鸟鸣虫吟是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没错,是来自亲朋的问候与关怀,对于大部分的伙伴来说,这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野营,各种期待成了真实的体验。
晚上七点多,开始了烧烤。用了几根较青的树干铺在火堆上,再用一块铁丝网架在树干上,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烧烤架形成了。然后,覆上一层锡纸,涂上掺着烧烤粉的食用油,等温度上来之后,开始了羊肉串、里脊肉、年糕片等食材的烧烤。黑夜,山里的天空,像水洗过一般清亮,一轮圆月,不时还会看到几颗闪烁的星星,美得没有道理,美得让人贪婪。
临近十一点,倦意席卷而来。躲进帐篷,包裹在薄薄的毛毯里,帐篷外的篝火仍在坚持着跳动,刷完微博,开始了一夜的好梦。
(三)深入龙潭听瀑
眼睛睁开,轻轻拉开帐篷底下的拉链探头向外,又一天的开始。第一次野营,不得不说经验尚浅,山里的冷真是彻骨的,大伙都被冻醒了好几次。天已经大亮,营地一片寂静,同伴们大约都还在梦中,最早走出帐篷的我,在小溪里漱口洗脸,感叹山里的空气好新鲜,甜甜的,好久没在清晨这样畅快地呼吸。
又是生火,用清澈的溪水煮了甜玉米和紫番薯,很管饱的一顿早餐。太阳渐渐升高,温度也开始上升,不过一刻钟已经恍若别季。八点左右,一队人深入龙潭听瀑景区。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还能看到一堆堆新鲜的骡粪,山路还在开发修造,很不规整,有时还需要沿着峭壁行走,略带惊险。半山腰有村民在施工,还有一头浅棕色的骡子,同伴争相与之合影,或是很少见的缘故吧。往往惊险之后呈现意想不到的美景,果不其然,先是碧潭后是飞瀑,还有一片郁郁葱葱……满目,除了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人,清澈见底的溪水顺流而下,快乐地奔涌着,掬一捧进口,当真是透心的凉。心想若淌进水里,或者尽情地洗个澡,那个美呵,真是没话说。运气也甚好,途中碰到前杨村的一位村民,名片上自称导游,听其讲了很多关于南黄古道的故事,也一同深入龙潭听瀑,给我们聊了聊景区内的典故。
此行,由于时间的安排,我们浅尝辄止,只走了龙潭听瀑。古道往回走时,又看到了那位在山腰施工的村民,牵着他那头骡子一同往山下走。行进中的骡子牛耳刀一样的双耳直直地怒指天空,桃树叶一样的双眼却一律下垂,紧盯着脚下的道路,头随着步子的移动一点一点,似在向大地鞠躬,肉块如排浪在周身起伏。小跑到村民旁,问了问,得知南屏乡只有两位村民用骡子从事着驮山货的工作,一头骡子可载重1200斤的货物……他还饶有兴致的说道曾经有人出价两万购买他的这头骡子,硬是不卖。
四、回归
收拾帐篷行李和场地,便开始往回赶。最后回望我们的营地,已经恢复我们来到前的模样,地上除了所挖的那个坑还留下一堆已经熄灭的碳火及山下所带上来的水泥袋,就再也看不到痕迹。大家很自觉地把产生的废弃品都收拾进垃圾袋里带走,只有这样,自然才会仍旧清洁淳朴地欢迎人们的再次光临。
下山路上,发现多了些上山的游人,回到村里,取回了车子,自此,我们终于回到人群中。
车子向城里骑着,忽然意识到又将回到往日的生活中,不同的是,我们已经增加了一番经历。在记忆中,那不一样的心情和体验,教会我们怎样更好的工作、学习和休闲。虽然带回了满身的酸痛和被荆棘刺破的皮肤,但是一切,还是值得的。
博文原址:《初游南黄古道》http://user.qzone.qq.com/675062546#!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49496658
雨林 (2012-10-07 12:53:47) |
一个令人向往旅游的去处。这是在浙江,对吗? 也羡慕你们在露营的地方, 都能吃到新鲜的饺子。 记得蔡琴有一首歌叫“南屏晚钟”,很有意境。 也许台湾也有一个叫“南屏“。 |
海云 (2012-10-08 00:48:45) |
国内的年轻人也喜欢露营啊,看你们朝气蓬勃的,真的美好!那些照片都贴过来会更生动。 |
凯龙 (2012-10-08 01:30:12) |
嗯,是在浙江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的天台山O(∩_∩)O~~饺子是现包的,大家齐动手,吃的不仅仅是味道了,更有感觉。“南屏晚钟”是西湖一景,歌曲应该不乏蔡琴。 |
凯龙 (2012-10-08 01:37:02) |
是的呐,业余生活也当丰富,:-D |
天地一弘 (2012-10-08 12:34:11) |
问好祝福!我的一高中女同学经常和驴友一起出去,前段时间计划去攀登喜马拉雅山。 |
凯龙 (2012-10-09 04:48:02) |
户外生活挺刺激的,注意安全O(∩_∩)O~ |
林夕杰 (2012-10-11 08:03:19) |
写的挺有味道,鼓励一下! |
林夕杰 (2012-10-11 08:03:22) |
写的挺有味道,鼓励一下! |
凯龙 (2012-10-11 09:04:30) |
O(∩_∩)O~ |
anna (2013-01-10 13:38:52) |
不错的游记啊!你在杭州读书吗? |
凯龙 (2013-01-29 01:33:44) |
嗯,是的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