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楠 2025年10月14日
2025年4月12日,我们告别新西兰(New Zealand)的皇后镇(Queenstown),飞到了澳大利亚(Australia)的墨尔本(Melbourne)。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悉尼(Sydney)。这是一个高度多元文化的城市。其人口中约34%出生于澳大利亚以外国家,共来自200多个国家。
墨尔本的华人历史悠久、人口规模较大,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华裔社区之一。我们刚下飞机,就接触到了墨尔本的华人。
我在Uber上预定的网约车,司机是个华人小伙。一见面,他就开始抱怨等待的时间太长。我们的飞机晚点了20分钟,但是入关、取行李都很快,对于我们来说很正常。没想到这小伙抱怨了一路,说不打算接这单活,但老板偏要他来。他因此耽误了更赚钱的活。
我们无语。作为在机场接客的出租司机,可能接待的大部分是游客,您就不考虑维护一下墨尔本和澳大利亚的形象吗?得知司机才从国内来澳洲两年,恍然大悟,难怪。
不过,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除此以外,墨尔本给我们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在默尔本住了4晚,有三天半的时间玩。但是有大半天去老同学聚会,又参加了墨尔本周边的两个一日游,在默尔本市内只有一天时间闲逛,真正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了。
在墨尔本的联邦广场(Federation Square)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伊恩·波特中心(Ian Potter Centre,NGV)。
作为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NGV)的一部分,这里专注于澳大利亚艺术,无论是原住民艺术还是当代作品,都在这样前卫的建筑中展出。
伊恩·波特中心的外立面由玻璃、金属和砂岩三角形拼贴组合,形成复杂的几何图案,远看像是一块块巨大的拼图。远远望去,它与墨尔本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融入在城市景观之中。
联邦广场的对街是巍峨而庄严的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与广场里现代几何的玻璃建筑不同,这座由砂岩砌成的教堂,三座尖塔直刺蓝天,仿佛在向世人昭示一种亘古不变的信仰。
大教堂始建于1880年,是哥特复兴式(Gothic Revival)风格。长而高的中殿(Nave),让人一走进去就被庄严的氛围所震撼。
精美的彩色玻璃窗描绘圣经故事,在阳光照射下绚丽夺目。
雕刻精细的木质座椅、讲坛和祭坛,保持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
教堂入口处有一座石墓和一个木头十字架。旁边的牌子上用中文讲述复活节的故事----可见这里的华人之多。复活节(4月20日)快到了,不知这是否为复活节而建。
在教堂的门口的台阶上望去,对面是充满未来感的联邦广场,旁边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弗林德斯火车站(Flinders Railway Station)。
不远处的福龙剧院(Forum Theatre) 建于1929年,外观带有浓厚的摩尔式风格,立面上点缀着奇异的圆塔和拱形装饰,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宫殿。它与圣保罗大教堂一样,都是历史与艺术的象征。
古典与现代在此交汇,庄严与活力在此对话——这就是墨尔本最动人之处:一条街道之间,便能容纳截然不同的风格与灵魂。
墨尔本港区(Docklands)是墨尔本市中心西部的一大片滨水城区,紧邻雅拉河(Yarra River)入海口。它曾经是传统的货运码头与仓储区,后来经过大规模重建,如今已成为墨尔本最现代、最具活力的城区之一。
高耸的玻璃写字楼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映照在河面上,仿佛一块块切割过的镜面。
沿着滨水步道漫步,漫威体育场(Marvel Stadium)的巨型屋顶映入眼帘。这座可容纳数万人的体育场,是港区的地标之一。
港区现在是墨尔本豪华住宅和写字楼的聚集地,许多澳大利亚大企业总部都设在这里。
喂鸟大爷也在这里找到了乐趣,迟迟不愿离开。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 是墨尔本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也是南半球规模最大的露天市场。它不仅是购物和美食天堂,更是墨尔本城市生活与文化的缩影。
市场于1878年正式开幕,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作为墨尔本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它已被列入维多利亚州遗产名录。
市场占地约7公顷,有600多个摊位,是世界少见的超大型城市市场。
市场摊贩和顾客来自世界各地,反映出墨尔本“多元文化之都”的特色。
这辆标着“Hot Doughnuts”(热甜甜圈)的车旁排着长队。原来这里卖的热甜甜圈是这个市场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几乎是这里的“标志美食”。据说这辆甜甜圈车最早在1950年代开始营业,创始人是欧洲移民,他们引入了美国式的果酱甜甜圈做法,所以店名叫American Doughnut Kitchen(美式甜甜圈厨房)。
有人说,来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不买上一袋热甜甜圈,就算是白来。但是,从美国千里迢迢到澳大利亚来排队买美式甜甜圈,对于我们来说有点傻,所以没当傻冒儿。拍了张照片,离开了。
尤里卡大厦(Eureka Tower)在2006年建成时,是墨尔本和澳大利亚最高的住宅楼,高约297.3米,共有91层楼。但是在2020年,一个叫 Australia 108的建筑完工了,高度约316.7米,尤里卡大厦沦为老二。
大厦的第88层是Skydeck,一个对公众开放的观景台。这里是墨尔本可俯瞰全城最佳的观景点之一。
站在尤里卡大厦的观景台,仿佛整个墨尔本都在脚下铺展开来。四面八方的景致各有风采,令人目不暇接。
墨尔本的体育区,一片绿地和现代建筑交错。最大最醒目的是那座巨大的椭圆形的墨尔本板球场(MCG)。旁边的那个看去像漂浮在绿地上的蜂巢,是AAMI Park体育场。整个体育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看到了先前游览过的联邦广场和伊恩·波特中心。
近看,港口区新建的住宅和办公楼直插云天。远眺,一片湛蓝的菲利普港湾(Port Phillip Bay)展现在眼前。
在墨尔本印象最深的就是,市中心的电车都是免费的。这是免费电车区(Free Tram Zone)路线图。
这个区域覆盖墨尔本市中心核心区及主要地标,对游客来说很方便。如果有充足的时间闲逛,这是最好的选择。只是有时要等很长时间,自己还要花时间查信息,知道在哪上车,下车。这也是自由行的有弊的一面。
这次大洋洲自由行,我们住的大都是旅馆式公寓(Apartments)。这种公寓很舒适、方便。每个公寓都有厨房设备、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比起旅馆单个房间来,要舒适的多。价格也不比旅馆贵,有的还要便宜。
和民宿Airbnb不同,旅馆式公寓都是旅馆式管理和服务,比较规范、达标。如需要的话,每天会有人打扫房间,清洗更换用具。前台24小时有人值班。不用担心和房主交流问题。
近年来常出国旅游,眼看着这种旅馆式公寓飞速发展。看来,这种形式很受游客欢迎。
在澳大利亚,这种旅馆式公寓比新西兰还要普遍,高档。我们在默尔本的公寓从外观看就是一个酒店。大堂也和酒店大堂一样,只不过每一个房间都是一套公寓。
公寓就在市中心,走10分钟就到唐人街。头一天刚到,就找到一家饺子馆饱餐一顿。
傍晚,墨尔本的市中心热闹极了,到处挤满了人。许多人在一些小店门口排队,一看就知道是个网红店或是名店。这家好像是个甜点、冰激凌店。
这家不知是什么餐馆,这么多人在排队。
这里的中餐馆数不胜数,而且全都爆满。王大明白和老同学在这家餐馆约了饭局。英文名字是Old Beijing (老北京),中文名字您能看得懂吗?餐馆在一个小巷子里,害的我们找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餐馆的饭菜确实地道,人家也确实牛。朋友告诉我们,在这家餐馆吃饭要提前预定,有时还订不到。吃饭是有时间限制的,到点你必须走,因为后面还有客人。老太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牛的中餐馆。
墨尔本的唐人街和海外所有的唐人街一样,都有一座牌坊,街道比较狭窄拥挤。这个小唐人街(Little Bourke Street)是在19世纪50年代淘金热时期形成的,如今已成为南半球最古老、最连续存在的唐人街。
而现在,华人的势力早已突破唐人街,遍布墨尔本。到处都可以看到中文店牌。中餐馆更是比比皆是。
在这里,有回国/家的感觉。北京烤鸭、云南米粉、东北饺子、上海馄饨…… 把老头老太的中国胃伺候的舒舒服服。这就是我们对墨尔本最好的印象。
美篇链接:https://www.meipian.cn/5gzfaeuc?share_dep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