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17 : 突尼斯荒漠探奇

文/贝楠 2025年5月24日

 

11月20日早饭后,我们从突尼斯(Tunisia)的“沙漠之门” 杜兹(Douz)出发,继续我们的旅程。

在杜兹小城中心的环形交叉路口,看到了这座骑骆驼雕像。雕像象征着沙漠文化。这是杜兹的地标,也是拍照的热门地点。许多前往撒哈拉探险的游客会在此集合,开始他们的骆驼之旅。

汽车驶离杜兹。车窗外,是苍茫无际的荒漠。虽显荒凉,却极其壮观。

导游开始给我们脑补,讲解突尼斯的历史、撒哈拉、以及我们前往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边讲,边时不时地往下搂一眼。原来,他还有一个提纲笔记。最后,他拿出座位上的那张写满笔记的纸对我们说,我可是特意学习了一晚上,才给你们讲的。

前面说过,这个我们私下称为“老头”的导游,知识非常渊博,我们都很佩服。他不用学习准备,也绝对能把我们镇住。经过几天的接触,他知道我们去过很多国家。王大明白因喜欢迦太基的历史,临来前看了很多关于迦太基的资料和视频,也问了他不少问题。导游喜欢有备而来的游客,所以也特别认真地准备,以便更好地为我们讲解,更准确地回答我们的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是导游讲的“荒漠”这个词, 英文是“Desert”。他提到南极和北极都是Desert。撒哈拉是Sand desert,就是沙状荒漠。

其实,撒哈拉这个词的英文Sahara来自阿拉伯语 "ṣaḥrāʼ" (صحراء),意思就是“沙漠”。中文说的“撒哈拉沙漠”字面意思就是“沙漠沙漠”,重复了。而“沙漠”最准确的英文应该是Erg,比如我们去过的摩洛哥的谢比沙漠,英文就是Erg Chebbi。Desert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荒漠”。

导游的讲解令我脑洞大开。从打学习英文以来,我就一直认为Desert是沙漠的意思。但是看到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很多荒原,没有沙子,总觉得叫Desert不合适。现在明白了,Desert是荒漠的意思,而不是沙漠。

后来,我还专门查阅了有关字典和《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证明导游讲的非常正确。Desert 的定义是“指任何一片面积广阔、极其干燥、植被稀疏的陆地”。南极是世界上最大的Desert。 南极北极可以称作冷荒漠。而摩洛哥和突尼斯的Desert可以称为热荒漠。

这是我此行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为此我特别对导游表示了感谢。我们已进入突尼斯南部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理解了Desert这个词,在旅行中特别有意义。

 

杜兹是离撒哈拉最近的小城,小城的周边都是荒漠Desert。

车子在荒漠中爬上山坡,停在一个村口。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柏柏尔人(Berber)的村落。

这个叫塔梅兹雷特(Tamezret )的村庄坐落在马特马塔山脉(Matmata Mountains)海拔460米的最高山坡上,所以也叫山顶村。

塔梅兹雷特以丰富的柏柏尔文化遗产而闻名。它是突尼斯少数仍在使用柏柏尔语的村庄之一。

传统的石屋反映了数百年来适应恶劣沙漠气候的建筑习俗。街上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有点感觉像废弃了的村庄。

导游解释说,随着城市化,大量年轻人搬去城市生活,剩下的是少量老年居民或少数旅馆/民宿经营者,人口稀少,自然安静。小村庄因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已被提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将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小村子也会热闹起来。

王大明白一见国旗就想拍照留念。这回把导游也拉了进来,在突尼斯国旗下留下一张虽不庄严但很友好的照片。

距离塔梅兹雷特山顶村约10公里处,还有一个柏柏尔村庄。与山顶村大不相同,它以独特的穴居住宅(Troglodyte dwellings)而闻名世界。这就是著名的马特马塔(Matmata)。村子里看不到房屋。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这个小洞口。

里面是个地道。

顺着弯弯曲曲的地道前行,前方露出光亮。

从有亮光的小门出去,外边是个大院子。这就是马特马塔独特的地下世界。

从地面上看,这些地下住所是一个大坑。建房时,先挖一个大坑作为中庭,四周再掏出卧室、厨房、储物间等生活空间。

导游介绍说,这种建筑方式可以有效应对当地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风沙强烈的气候。地下恒温,无需空调;深藏地底,还能抵御强风。几百年来,这种设计一直在使用,至今仍有一些家庭居住于此。

这是马特马塔及其附近地区的柏柏尔人独特的居住方式。因为这个地区的地质——主要为软石灰岩和粘土——适合开凿而不易塌方,再加上极端气候与历史上的防御需求,促使这种住宅形式得以发展和延续。

屋里凉爽舒适,墙上挂着传统织物和家族照片,即使外面烈日高照,屋内仍然清凉如春。

地面上,虽然看不见住房,却有一些羊圈、牛圈。这里有好几只小羊崽儿,特别可爱。

主人热情地用薄荷茶和自产的干果招待我们。我们和主人合影留念。

马特马塔另一处打卡之地是一座名为Hotel Sidi Driss的独特的地下旅馆。这座旅馆最著名的身份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拍摄地。

Hotel Sidi Driss 建于20世纪60年代,采用了当地传统的穴居建筑风格。旅馆由多个圆形坑洞组成,每个坑洞周围挖有房间,形成一个独特的地下居住空间。

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天然的隔热效果,使室内在炎热的沙漠气候中保持凉爽,还体现了柏柏尔人适应环境的智慧。

墙上的手绘旅馆地图清楚地描绘了几个大坑的位置和房间。右手第二个大坑就是《星球大战》拍摄地。

1976年,《星球大战:新希望》(Episode IV: A New Hope)在此拍摄了拉尔斯家族农场(Lars Homestead)的内部场景----就是卢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家。2002年,《星球大战:克隆人的进攻》(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再次在这里取景。旅馆也因此成为热门景点。

马特马塔柏柏尔人独特的地下世界和Hotel Sidi Driss洞穴旅馆让我们看到了荒漠中的奇观。

车子继续前行。荒漠中逐渐出现零星的房屋。

车子又爬上了山顶,导游让我们下车拍照。

从高处俯瞰荒漠,山丘连绵起伏,土黄色的地貌在阳光下泛着温热的光泽。在这片金黄荒丘之中,白色房屋在阳光下点点闪光,零星地点缀在起伏的山丘和干旱的土地之间。这里没有密集的街区,没有林立的楼宇,只有顺应地形的居所与漫长的宁静。人们围绕着珍贵的水源而居,展现出典型的荒漠山区聚居模式。

远处,是铺满砾石与沙土的荒原,向东方延伸,最终淹没于撒哈拉无边的金色波涛之中。

短短的几个小时,导游就让我们看到了荒漠中的多样奇观。

车子在荒漠中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导游让我们注意一个山丘,上面有一个孤零零的恐龙塑像。原来,在这个地区曾发现过恐龙化石。恐龙塑像提醒人们,在这片荒漠中,曾经生活着庞大的史前生物。这座恐龙雕像,是这片荒漠中的又一奇观。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哈达达堡旅馆(Hotel Ksar Hadada)。

旅馆是在古老的哈达达堡(Ksar Hadada)基础上改造的。哈达达堡是突尼斯南部最典型、保存较好的柏柏尔人传统城堡式储粮中心(Ksar)之一。

Ksar 是阿拉伯语中“城堡”的意思,在柏柏尔语中也指由多个储粮房构成的集体性储存设施。

哈达达堡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 13世纪或更早的中世纪晚期。它的主要用途是在荒漠气候极其恶劣地区,为游牧-半游牧社区提供一个集体安全的储粮场所。

哈达达堡由多层拱形储粮房堆叠而成,如蜂巢般紧密,每个“格子”曾属于不同家庭。这种格子储粮房按照家庭或家族划分,每户拥有一间或几间。

每年收成之后,所有家庭把粮食存入属于自己的仓房,并用锁或印章封闭。粮食、橄榄油、干果等干物资可以在储粮房中保存多年。柏柏尔人用一座座如蜂巢般的堡垒,把食物、希望与家族的未来封存在石屋之中,筑起了对抗干旱、盗贼与时间的防线。

近现代以来,许多 Ksar被废弃,但哈达达堡因被用于电影拍摄而被修复并改造为旅店。

1999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前传一:幽灵的威胁》(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在此取景拍摄。特别是奴隶营地场景(Anakin’s quarters)就在一组格子储粮房中取景。

拍摄后,部分建筑被修复或标记为《星球大战》拍摄地,成为粉丝朝圣地。

老头老太也在这朝圣地为美女拍张明星照吧。

我们在哈达达堡旅馆的洞穴储粮房餐厅里享受了一顿地道的南部突尼斯美味午餐。

前菜是薄饼包蛋(Brik)。这是一种极薄的油炸小吃,里面包有鸡蛋、金枪鱼、洋葱和香菜。外酥内软,非常好吃。这不,老太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才想起拍照。

主菜是柏柏尔库斯库斯(Couscous Berbère)。底下看起来像小米饭,其实是粗粒小麦粉制造,搭配羊肉、南瓜、鹰嘴豆、辣椒、胡萝卜等,非常可口。

漂亮的果盘里是石榴。王大明白赞不绝口。从此,石榴成了这一路他最喜爱的水果。

 

离哈达达堡大约15公里,是舍尼尼(Chenini),这是突尼斯南部最具代表性的柏柏尔山村之一。

与先前看到的柏柏尔村庄不同,舍尼尼坐落在达哈尔山区(Dahar Mountains)一座红色石灰岩山脊上,村庄顺着山体向下层层展开。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建村时间可追溯至公元12世纪甚至更早。山顶上古老的 Ksar集体储粮堡层层叠叠,现今仍可辨识。这里不仅是储存粮食和贵重物品的地方,也是遭遇袭击时的避难所。

村庄中看不见密集的住房,因为很多住房都是山体内传统掘入式洞穴住宅----和我们先前看到的地穴住房不同,这些住房在地面上没有大坑,是在山坡上挖出的窑洞。

这个村庄是“居住 + 储粮 + 防御”三合一的完整柏柏尔生活系统实例。它也因此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一条弯曲且平整的石头步道直通山顶。

山顶上白色的清真寺是小村子的地标。

坐落在清真寺旁的圆顶建筑,是当地著名的宗教圣地——“七圣墓”(Les Sept Dormants)。内部埋有据说是“七圣”或“七位先知后裔”的象征性墓葬。清真寺和七圣墓是当地柏柏尔穆斯林朝拜与祈福的圣地。

在舍尼尼村的山顶俯瞰荒漠,山谷间没有奔流的河水,也看不到茂密的森林,不由感慨柏柏尔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创造的奇迹。

导游虽然不是柏柏尔人,不能像摩洛哥的柏柏尔导游那样带我们深入柏柏尔部落体验柏柏尔风情,但却让我们在突尼斯的荒漠中见识了柏柏尔人的坚持、智慧与尊严。他们用时间和手掌,把风蚀的岩石变成了可以居住的空间,把荒漠变成了可以生存的居所。他们才是荒漠中的奇迹。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图书馆主页网址:http://beinan.360doc.com | | 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17 : 突尼斯荒漠探奇

<< 上集: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16 : 从《星球大战》到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