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探秘16:再见哈瓦那》
文 / 若敏
2024年3月11日18:45,
这次的民宿与初次到访哈瓦那时不同,依旧位于二楼,
挑高的天花板与气派的客厅交相辉映,
热水从花洒倾泻而下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
洗去旅尘,躺在柔软的床上,相比古巴其他城市,
(Rich & Rita)
【离别的前奏】
3月12日,离别的钟声响起。
晨光中,民宿特意安排了一位厨师为我们烹制告别早餐——
Sydney的航班安排在早晨,送别Sydney后,
我、汪医生与Lynn决定再次走出门外,
【国会大厦:时光的见证者】
国会大厦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座始建于1926年的建筑,
这座宏伟的建筑,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古巴本土风格,
1929年至1959年,它是古巴议会的象征,
晨光洒落在洁白的外墙上,一道道柱廊如历史的节奏轻轻起伏。
(国会大厦后面的门)
【唐人街:消失的东方印记】
紧邻国会大厦的,是哈瓦那的唐人街——Barrio Chino。这片街区曾在20世纪中叶熠熠生辉,
历史如浪,一浪推过一浪。卡斯特罗革命后,国有化政策席卷全国,
而那条曾记录血泪与奋斗的路,从十九世纪的苦力贸易、
【机场见闻】
9点20分,我们回到民宿。9:40,导游过来送我们到机场。
机场里人潮涌动,长龙蜿蜒,排队、安检、等待...
直到飞机腾空而起,
飞机下的古巴国际机场,只有四架飞机,空旷而落寞。
古巴的机场服务效率低下,提醒一下,
(俯瞰哈瓦那)
【重回现代:落地的掌声】
飞机缓缓降落在迈阿密机场的一刻,机舱内爆发出热烈掌声。
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的5G信号让我恍如隔世。
古巴,是一片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土地。它以革命的名义冻结了时光,
而我们,作为旅人,
记得在去机场的路上,导游问我们是否愿意再回古巴看看,我含糊地回答着,等我们可以住上酒店再说。我其实想说,等真正的改革开放,让古巴人富裕起来再说。
最近,一部关于卡斯特罗将囚犯送到迈阿密的视频出现,高中同学群里有人问我迈阿密的古巴人如今怎样?城市是否被罪犯所影响,我特别上网查资料,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解了一下。
1980年的春天,哈瓦那的空气里弥漫着不安与躁动。
“你们想走?那就都走吧。”
于是,马列尔港开启了闸门——历史记下了这个名字:马列尔事件(
在那五个月的疯狂期间,超过12万人离开了古巴,
然而,这场人道主义迁徙的背后,也潜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
美国接收了这群“逃亡者”,但并未准备好迎接他们带来的挑战。
然而,大多数马列尔移民不过是寻常百姓——渴望自由的父母,
(汪策摄影)
时隔多年,马列尔事件仍是一道历史的裂痕:它既是对专制的控诉,
“他们不是移民,而是被放逐的浪潮。有人借风上岸,
有人随浪沉没。”
45年过去了,古巴的经济依然深陷泥潭,古巴每年的侨汇收入约为30亿美元,
是该国继旅游业之后最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
侨汇不仅是古巴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
也是私人创业的主要启动资金来源。然而,这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因为拥有海外亲属的家庭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而没有这种资源的家庭则更加依赖国家配给系统。贫富悬殊开始出现,我们居住的民宿,都是有海外关系的人。
目前,古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海外亲属,
其中大多数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地区。 这些侨汇资金通常通过正规汇款渠道、数字支付平台,甚至由“ mulas”(携带现金的旅客)直接带入岛内。尽管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政策限制了部分汇款渠道, 但侨汇仍然是古巴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当前经济困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年卡斯特罗遗弃到迈阿密的古巴人,如今成为古巴经济的输血者,迈阿密成为古巴人向往的生活,命运的安排,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汪策摄影)
再见了,哈瓦那。
愿你在风雨中,仍有光亮。
愿有一天,古巴人民真正拥有自由、富足、快乐和幸福。
(完稿于2025年5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
(感谢汪策医生、Sydney陈医生、Lynn等提供部分照片,谢谢校友同行,快乐倍增!)
上一篇文章:古巴探秘16:再见哈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