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05:沃卢比利斯罗马遗址和皇城梅克内斯

文/贝楠 2025年2月2日

 

11月10日,我们告别美丽的蓝色小镇舍夫沙万(Chefchaouen),继续前行。

我们的导游兼司机拉希德(Rachid)是他自己的家族旅行社的老板。我在做旅行策划时,一直都是和他伊妹儿往来。他好像什么都管,策划、收款、安排住宿、导游,还要协调几个哥哥的工作,非常能干。

他的4个哥哥都在旅行社工作。头一天在机场接我们的,就是他的哥哥。有意思的是,我们以后在几个大的景点都碰到了这个哥哥。他也在带一个私人定制游,听说是从美国加州来的。拉希德说,他哥哥抱怨那几个人很麻烦。然后又夸我们是模范游客。王大明白回了他一句,我们尽量不给你找麻烦。哈哈!

拉希德告诉我们,他是Amazigh(阿马齐格人,也称伊马齐格人)。我们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英文词,让他拼出来,又教我们发音,但老头老太还是记不住。

他又说,Amazigh还有一个名字,就是Berber(柏柏尔人)。这是罗马人赋予阿马齐格人的称呼。柏柏尔是”野蛮人”的意思。所以阿马齐格人很不喜欢这个称呼。而Amazigh意为“自由人”或“高贵人”,代表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所以他们喜欢被称为阿马齐格人。

但是现在网络和媒体上称柏柏尔人的为多。我们也觉得Berber (柏柏尔人) 比Amazigh (阿马齐格人) 更好记,所以时不时地就说柏柏尔人,弄得拉希德也没了脾气,只好跟随我们说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是北非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摩洛哥是柏柏尔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柏柏尔人口占摩洛哥总人口的40%-60%。他们在文化、语言和传统上对摩洛哥有深远影响。

柏柏尔人使用塔马齐格特语(Tamazight),他们有自己的文字——提非纳文字母(Tifinagh)。在摩洛哥,塔马齐格特语在2011年宪法修订后被确立为官方语言之一。

柏柏尔文化是摩洛哥灵魂的一部分,它深深融入了摩洛哥的语言、艺术、建筑、美食和日常生活。导游拉希德非常自豪自己的柏柏尔传统和文化。一路上,他给我们讲了不少,也让我们体验了柏柏尔文化,我们受益匪浅。

拉希德为我们安排的住处及带我们去的餐馆和商店,好多都是柏柏尔人经营的。他和很多人都熟悉,一问,都是亲戚,不是表哥表弟,就是表姐表妹。有时他会说,我们来自同一个大家庭。我们理解,那就是说,他们都是柏柏尔人。感觉他们的民族意识特别强。因为有了拉希德这个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柏柏尔导游,我们有幸认识了柏柏尔这个过去不知道的民族,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是我们摩洛哥之旅最大的收获之一。

这一路关于柏柏尔人的见闻很有意思,且听老太一一道来。

 

从舍夫沙万开车大约4个小时,我们来到沃卢比利斯(Volubilis),参观这里的考古遗址。

沃卢比利斯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Volubilis)是摩洛哥最著名的历史地标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公元前,摩洛哥的大部分地区是由当地的柏柏尔部落控制的,他们在沃卢比利斯所在的地方建立了早期的村落。最初,沃卢比利斯是柏柏尔人的聚居地。这些早期居民在此从事农业,尤其是种植橄榄树和小麦。

在公元前 3 世纪,迦太基人 (Carthaginian) 扩张到北非西部,包括沃卢比利斯所在的区域。迦太基人并未在沃卢比利斯建立完整的殖民地,但对当地的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接管了这一地区,将沃卢比利斯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城市和省份的行政中心。它是罗马帝国最偏远的前哨之一。

沃卢比利斯融合了罗马、柏柏尔和早期伊斯兰的影响,反映了摩洛哥的多元文化遗产。

这个遗址于 19 世纪末由法国考古学家首次发掘。至今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以揭示更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及其居民的信息。

在全盛的公元2世纪-3世纪,沃卢比利斯的人口估计在 1万到2万人之间。对于罗马帝国边缘地区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沃卢比利斯的建筑多种多样,好多都与意大利庞贝城中的景色相似。

遗址上还有许多从废墟中挖掘出的精美的雕塑和人像。

 

沃卢比利斯考古遗址是摩洛哥保存最完好的罗马遗址之一,展示了古罗马帝国在北非的辉煌历史。

 

走马观花看过沃卢比利斯考古遗址,拉希德将我们带到皇城梅克内斯(Meknes)附近的一家餐馆用午餐。餐馆的外观很有摩洛哥卡斯巴(Kasbah)特色,土红色的高高的城墙般的外墙,上面还有玻璃窗的塔楼。我们就在那塔楼里边用餐,边观赏窗外景色。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品尝摩洛哥的传统美食塔吉锅(Tagine)。塔吉锅的烹饪方式是柏柏尔人发明的,最初是为了适应北非干旱的气候条件。塔吉锅由一个宽底深盘和一个圆锥形盖子组成,能够在低温下缓慢烹调食物,节约燃料并锁住水分。非常适合在沙漠和山区缺水的环境中使用。

塔吉锅有点像中国的砂锅,利用慢炖的方式让食材更入味,保留水分和原汁原味。不同的是,塔吉锅的锥形顶部有小孔,可促使蒸汽循环,减少水分流失,让食材在少水的情况下炖煮更入味。塔吉锅的底部装入大块的羊肉、牛肉或鸡肉(柏柏尔人是穆斯林,不吃猪肉),然后再将大块的土豆、胡萝卜、菜瓜、豆角等盖在肉上面,用慢火炖熟。

塔吉锅是柏柏尔文化中的经典菜肴,也是柏柏尔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刚开始还觉得塔吉锅挺好吃,每天都点不同的肉类的塔吉锅。可是连续吃了几天就有点倒胃口了。没办法,老头老太的中国胃还就是认中国餐啊。

但是,有的摩洛哥美食老太却是白吃不厌,至今还想着,那就是摩洛哥面包(Moroccan Khobz)。这是一种传统的圆形、扁平的面包,外皮微脆,内部松软。它是摩洛哥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是面包,其实叫它烧饼更为合适。Khobz是柏柏尔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虽然 Khobz 现在被所有摩洛哥人广泛食用,但它的起源和传统做法与柏柏尔文化密切相关。Khobz也有不同的种类,制作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山区用土炉烤,而在沙漠地区则用热沙埋烤。

在摩洛哥,每天的餐桌上都会有这种面包。对了,还会有照片上的咸橄榄,味道也很好。摩洛哥人习惯用面包蘸着塔吉锅里的菜汤吃。导游拉希德对我们说,摩洛哥人从来都不用刀切面包,也不用手指头撕。接着,他用两只手抓住一个面包,两个手掌一前一后用力,将面包掰成两半。又将两半摞在一起,两手抓住,又掰成四半。看,我们就这样掰面包,他说。这种做法老太好像在电影中看过。哈哈!

 

午饭后,我们在梅克内斯(Meknes)匆匆浏览了一下。

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这四大皇城是:拉巴特(Rabat), 梅克内斯(Meknes), 马拉喀什(Marrakech), 菲斯(Fes)。我们已经去过拉巴特,还要去菲斯和马拉喀什。所以,在梅克内斯只是短暂停留。

梅克内斯最早由柏柏尔人建立,后来被阿拉伯人扩展,并在1672年—1727年间成为阿拉维王朝(Alaouite Dynasty)的首都。当时的苏丹(即国王)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il)修建了宏伟的宫殿、坚固的城墙、壮观的城门,并模仿法国凡尔赛宫的风格,使梅克内斯成为当时摩洛哥最辉煌的城市之一,被誉为“摩洛哥的凡尔赛”。

在苏丹去世后,皇城逐渐被遗弃,后来马拉喀什和菲斯取代了它的地位。

在我们吃饭的餐馆,可以看见梅克内斯皇城高高的城墙。

穆莱·伊斯梅尔陵墓(Mausoleum of Moulay Ismail)是苏丹穆莱·伊斯梅尔的安息之地,被认为是摩洛哥最神圣的地方之一。这位苏丹以强硬的统治、军事扩张和将梅克内斯发展为摩洛哥辉煌的皇都而闻名,被称为“摩洛哥的路易十四”,是摩洛哥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之一。

陵墓融合了典型的摩洛哥—安达卢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装饰精美,庄严而典雅。

陵墓内镶嵌有精美的马赛克瓷砖。

棚顶和墙壁的装饰让老太想起西班牙格拉纳达(Granada)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想起摩洛哥政府曾经要求西班牙当局将阿尔罕布拉宫的旅游收入的一半与摩洛哥分享,因为阿尔罕布拉宫是由摩洛哥的穆斯林所修建的。

穆莱·伊斯梅尔的陵墓位于主厅的中心,墓室庄重而奢华,四周铺设着精美的金色、绿色和白色马赛克图案。墓碑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周围环绕着青铜镶嵌的围栏。

墙上的马赛克装饰十分精致。

穆莱·伊斯梅尔陵墓是摩洛哥少数对外开放的皇家陵墓之一,非穆斯林游客也可以进入。

出了陵墓,王大明白眼尖,一眼看到了不远处旧城墙上的大鸟,招呼我们看。这是白鹳(White storks),我们在西班牙见过。

在西班牙看到的白鹳是在电线杆上筑巢,而这里的白鹳尤其喜欢栖息在古老的城墙、废墟和高塔上。我们在别的城市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景观。

无论是摩洛哥人还是西班牙人对白鹳都很友好,认为它们能带来好运和丰收,所以很少驱赶它们,也不会伤害它们。

摩洛哥和西班牙不仅相距较近,只隔着一道海峡,在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方面也有着历史渊源,就连白鹳也把两个国家都当作自己的家啦。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图书馆主页网址:http://beinan.360doc.com ||  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05:沃卢比利斯罗马遗址和皇城梅克内斯

<<上集: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04:蓝色小镇舍夫沙万 
下集预告:摩洛哥突尼斯访古风情纪行06:文化之都菲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