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得很,先带丫头一起看了《白俄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没经历过苦日子的女孩子,不能想象昔日沙俄时代荣华富贵的伯爵一家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流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何以顿时陷入食不果腹、寝无尺榻的绝境,必得依赖年轻的伯爵夫人强颜欢笑在鱼龙混杂的舞场挣几个琐碎银两才能过活。
如何跟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解释呢?没有经历过贫穷年代,甚至在课本上也少有接触近代史的90后,眼看就要进入成年。蜜罐子里泡大的他们,想当然以为生活将按原样保持下去,若果真有什么改变的话,总归会越来越好的,进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嘛。
只是生活之路有时候未必总是坦途。父母可以用最深最多的爱来帮助孩子,孩子可以用最大最多的努力来实现理想。那么,这理想看来并不难实现了,如果,如果够幸运,如果你恰巧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一个与动荡、战争、毁灭无关的年代。这样一想,又重温了一遍《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甚至他的爱好都与所处的巨变年代格格不入,即便聊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在那个时代大潮中也使他失去的更多。他的不幸起初看来并不那么令人悲伤:幼年失去慈母的男孩,幸得母亲闺蜜收留,成为莫斯科富裕家庭的一分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悬壶救世的杏林新秀,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冬妮娅共结连理,诗意人生竟成令人艳羡的生活常态。那是1914年一战前,或者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
那个年代的日瓦戈是志得意满、青春飞扬、满怀理想的,为什么不呢?在他看来,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表达的,用诗的方式。表达心灵的文字最易引起共鸣,甚至喜爱与崇拜,因为对美好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喜欢日瓦戈诗歌的,有很多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并非个个都有看起来美好的、值得歌颂的生活。比如17岁的寡妇裁缝之女拉瑞,比如拉瑞的男友、激进的青年学生帕沙。几个互不认识的青年人,在当时唯一共同的连系是诗歌——日瓦戈的诗歌,并不知道日后大时代的浪潮会将几粒似乎永无交汇的细沙强行冲刷到一起,彼此都体无完肤、伤痕累累。
十月革命!划时代的十月革命!沙皇俄国变成了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变成苏联!正从一战对德鏖战的冰天雪地里撤退的俄军,就地后转成了苏维埃红军。队伍里有当初志愿加入卫国保家行列的随军医生日瓦戈,有当初满怀新仇(妻子被沙俄时代恶人凌辱)旧恨(组织游行时被沙俄骑警砍伤)报名参军的帕沙,有千里寻夫变成战地护士的拉瑞。
日瓦戈只想回家与妻儿团聚,只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拉瑞只想找到丈夫一起回家与女儿团聚;帕沙不一样。对于帕沙,这是一雪旧耻、报仇雪恨的机会,为了这个目的,有什么不可以舍弃的?甚至名字。
可是改了名字的帕沙并不能完全摆脱过去。疯狂地接革命之名杀戮并不能释放他心底的仇恨。伟大的革命,因着一些狭隘之人的龌龊心理在偏离正轨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人心。
6个月革命队伍中互相合作的医护关系在日瓦戈和拉瑞心底种上相互倾慕的种子,或许在日瓦戈还有一丝怜惜(在目睹几年前拉瑞被欺凌愤而枪击恶人后)、几分吸引(对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爱以战友之间友谊的形式存在,直到双方分道扬镳各奔自己的家园。
还有家园吗?革命委员会带着13家房客以共产的名义住进昔日的大宅,主人家还要千恩万谢的,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改造剥削阶层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昔日金枝玉叶的冬妮娅卷起袖子开始操持家务,始终不忘给爱人、孩子、老父一个微笑时,总让我想起流亡到上海滩上的伯爵夫人索菲亚,女人的毅力与坚忍只有在逆境中才有完全展现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去刻意寻求。
莫斯科呆不下去了。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兄弟早早走上革命道路,已然是莫斯科城里小有权力的警官。一直在暗处观察的哥哥对日瓦戈的诗歌也是喜欢的,只是限于身份不能表达。革命需要的是慷慨激越振奋精神的呐喊呼号,那些风花雪月鸳鸯蝴蝶的无病呻吟、小资情调,统统见鬼去吧。
血液里一定有什么支配着哥哥为日瓦戈一家弄来了出城的通行证和车票,三代四口扶老携幼开始向遥远的乡村避逃,心里是充满希望的:偏远小村里有昔日的度假屋,只要能容得下四口人与世无争地生活,别无所求。
旅途的辛苦与沿途目睹的惨景语言无法表述,与红军高官帕沙的不期而遇让日瓦戈深深担忧起拉瑞的命运。这一程的终点与拉瑞生活的地方并不遥远,两个互相牵挂的人是不是能重逢呢?
乡下一段桃花源般的日子虽然物质上贫瘠,但至少一家人可以相互厮守。窗外尽管冰天雪地,屋内却是其乐融融。再过几个月,日瓦戈和冬妮娅的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新的生命总会带来新的欢欣吧。屋外的黄水仙迎风摇摆,生活似乎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镇上的图书馆里,查询资料的日瓦戈与再次寻夫到此的拉瑞不期而遇。大概这就是宿命吧。有些人注定是要重逢的,哪怕经历再多的分手。好像有些受潮的火柴棒,第一次未必能点燃,但只要你坚持划下去,总有一次尽情的燃烧。
心和身在冬妮娅和拉瑞间游走煎熬,绝望的处境绝望的人们只有互相安慰才可以鼓起生活的勇气吧。这样并不公平,对任何一个爱你的、你爱的女人。日瓦戈在妻子和情人间必须做出抉择。好,就在这个下午让事情有个了断吧,让自己回到贤惠善良的妻子身边,和命运多舛的拉瑞分手吧。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去爱所有爱你的人们,信不信由你。
天意弄人!一场道别让日瓦戈失去了不止两个女人,还有所有的家人。半路上被跟踪他很久的游击队劫持为随队医生的日瓦戈,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两年的游击战中目睹了无数的死亡,牵挂的终是最爱的亲人。终于可以鼓起勇气逃跑了,千里冰封的荒原上,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男人向着家的方向用足印丈量大地,偶尔见到同样逃难的孤魂野鬼,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他的冬妮娅、他的萨沙、他的岳丈啊……
终于走到镇上了,家人没有了,又逃回莫斯科了。拉瑞还在,一心守望着。从冬妮娅托拉瑞转来的信中,日瓦戈得知家人都逃亡到了巴黎,境遇和流亡到上海滩的伯爵一家大约相似。
山河破碎风飘絮,家人零落雨打萍。日瓦戈只有和拉瑞相依为命了。在这段日子里拉瑞是日瓦戈的缪斯,是日瓦戈一切灵感的源泉。厚厚的冰雪似乎挡阻了小屋外世界的一切,在白雪保护的水晶宫里,日瓦戈沉浸于爱与诗的美好……
雪终有融化的时候,蜗壳也有大难当头的噩运。当日瓦戈再一次不得不与拉瑞分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带着一付疾病缠身的骨架,一个千疮百孔的心灵,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在苏维埃哥哥的照顾下,回到医院工作。
即便昔日悬壶济世的他,也不曾料到街上一个酷似拉瑞的身影让自己枯死的心灵仍然激动不能自持,继而引发心肌梗死,缓缓倒卧在与拉瑞几步之遥的街头。他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与拉瑞有了一个女儿,虽然这女儿早早就失踪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他的那些曾经被喜欢、继而被蔑视、但最终又受到正视与欢迎的诗歌,在拉瑞与他哥哥努力下得以面世流传。
而他自己呢?像一粒滩上的砂石,经历了无数的冲刷、磨砺、践踏,被巨浪无声无息地吞噬。只有他曾经在欢笑时、痛苦时留下的一句句浅吟低唱,在风平浪静的夜里,伴着月亮,在一些亮灯的窗口回旋。有没有一个夜晚,这些诗行能找到他遗失的一粒粒珍珠,将它们一个个穿起来,带回他心灵安息的地方与他团圆?
老随 (2012-06-06 09:54:44) |
还记得当初写这篇的时候心底的忧伤。 |
雨林 (2012-06-06 12:01:31) |
《日瓦戈医生》的确是一部大时代里面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他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同样经历过红色风暴的人们, 更加是感慨万千。 |
抱峰 (2012-06-07 02:07:40) |
叙述得干净流畅。深深的哀伤。一个时代的人性。看来我也得重读。 |
老随 (2012-06-24 12:41:38) |
是啊,不幸的是我们多少也亲历了这样的故事。 |
老随 (2012-06-24 12:42:45) |
谢谢抱峰。小说和历史都值得重温。 |
henrysong (2012-11-13 19:22:45) |
Doctor Zhivago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每次看都忍不住要落泪。他个人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不仅在前苏联,也在中国。 |
henrysong (2012-11-13 19:24:55) |
读过《白俄伯爵夫人》小说,感觉远远比不上Doctor Zhivago对人性阐述得深刻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