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闲谈记
四 仪式
孔子是好礼的,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衡量的标准,他认为只有符合要求的才是符合礼仪的,不然就是无礼,无礼的事不可为。说实话,我虽然觉得他的观点过于理想化,但其中的价值我还是认可的。老子比较高深,话讲的偏向理论,难以让人找到什么漏洞,但他内心也是看重礼仪的,孔子曾专程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多读几本书的人大都计较礼仪,礼仪其实就是尊重的表现程式而已。那么仪式又是什么?老子与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决定今天的话题就是这个了!
呵呵,都说我的规矩多,这规矩只是表面的东西,内在还是希望大家都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至于这个仪式,在广义范畴里也是礼的一部分,只不过更为集中更为程式化罢了,大概当前的社会里还是挺讲究这个仪式的吧?孔子笑呵呵的一边说一边看着我。
你老明察,的确如此,官场仪式繁多,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民间等等不一,烧钱者大肆渲染,一般群众小打小闹,文人骚客注重情调品位。最为虚假的就是手按经书发誓,这个仪式还会全球范围宣传,虽然虚假却神情庄重,真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还有这等事?你说的莫非不是本土之事?老子忽然插上一句。
不是本土的,本土倒没有这样一手捂胸一手捂经的,我就是想了解二位对这样的仪式有何看法。
这个嘛,仪式是要让大家在心理上对事情的发展或结果有个消化和接受,通过外在的形式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事就是如此了,一般来说就定下来了。比如订婚、结婚都要举行个仪式,不然有实而无名的不成个周正的事,于礼不符嘛!孔子右手轻轻理了理长长的白胡须,慢条斯理地说。
你说的这个一手捂经一手捂胸分明就是仪式的本质嘛,正如孔丘所说,仪式本质就是做个样子,表明一个态度,宣告一个态势,祭天地祭诸神都差不多,有的五体投地有的叩首,拌着念叨的含混的词语,其实就那点意思,神不到哪去的。老子接着孔子的话道。
那么这仪式的不同或者说看不看重是否没有讨论的价值?我被两位高人弄的有点下不了台了,有点穷追到底的意思。
话也不是这样讲的,注重一点仪式至少是表现得更庄重一点,起码看起来如此;那不注意礼仪也不注意仪表的人又怎会注重仪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礼仪是社会存在的必需,没有礼仪就形同鸟兽了。孔子脸色很正地对着我说这番话,我在他的瞳仁上看到了一脸思索的自己。
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老子缓缓地讲着文言,似乎回到了他自己的时代空间里去了。
我很想再追问到底本土特色好还是捂胸口的好,但看样子这两位是不肯说明确的话了,只是在外围绕圈子,真是高人,不拘于具体的小事了。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得想个明白,不然,我停不下来。
经过认真的思考还真想出点东西来了。试想,这人群庞大生活平淡,如果没有仪式提升一下表演一番还真没有意思,问题是他手按宗教的经书不就是收拢信众的心吗?事后如何又能奈何得了多少?也许大家只要求面子上过得去,至少你有这个环节了,也就是得到认可了,夫复何求?还有人家就不拿你当回事呢?四书五经,有的是,又怎么样?如今不都流行裸吗,裸好啊,倒是真实,虚假的到底抵不了什么用途,但以后不一定了,也许又都流行打扮了呢?谁知道呢,还是老孔二人高啊,装与不装,裸与不裸,都是那一颗乱跳的心。
仪式,有点儿意思。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十八点四十
雨林 (2012-05-05 10:46:22) |
发自于心愿,符合着常识与自然,也许就是合适的仪式。不知三位夫子可同意。 |
木桐白云 (2012-05-05 10:56:37) |
入乡随俗顺势而为,有道之为也。 |
天地一弘 (2012-05-06 08:23:11) |
自然和仪式,皆是一种境界,顺势而为,是道也! |
木桐白云 (2012-05-06 11:08:20) |
呵呵,天下的事糊涂着呢,道不道的其实也难说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