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汤主治当代烦症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病症,治疗都不容易,最终会出一妙方,从而解决顽症,得一时之快。
时下病症人人皆烦,烦缺钱,为房奴卡奴孩子奴;烦缺权,人微言轻遭人疏远;烦钱多,锦衣炙食,钱如废纸无所用之;烦权重,相求者如蚊蝇,用之不慎即有牢狱之灾,甚者难逃血光。
烦,烦,烦!
在下梦中偶得神示,得秘方一个,通告诸位,适者自用,有效亦可告他人,无效则一笑了之,免费的东西就是这个样子,呵呵!
秘方如下:
儒家思想半斤,道家思想半斤,常人思维为调和之汁,边闷煮边饮用吸收,时间长短视个人悟性而定,直到心松身泰,吃香睡好,即谓见大效也!
我来介绍所用药材之来源,以示正宗。
儒家与道家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个没有人会反对,尽管从唐朝开始,我们的文化里还融进了佛性,但儒道始终处于主流,光华一直不减。
生活里有一种现象,愈是深入愈是不易把握事物原有之面貌,如入深山则被曲径迷惑难知山之大形,处海中则波涛起伏不知海之岸线蜿蜒。
与人相处日久情深,便轻计其不足而多找其优,于是存善略短,不复知其实也,如久嗅香不知其香久嗅臭不知其臭矣。
距离产生美,这话当然不错,但也不全面,我说,距离产生准确。
懂点画画的人都知道,我们要想画准确对象的比例,都要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观察整体,无论风景还是人物还是静物。
国画的透视与西画不同,但在观察时要保持距离以冷静地感受对象的形与神的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文学家的创作也是这样的,真正深刻的作品都是事情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腌制,有了时间上的距离后,才会有生动的作品出现。
在事情过程中也有会有些作品,但这种作品往往是小品式的或者是印象式的描绘,或者就是议论式的,而不是纯文学的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品。
这样例子就不去举了。
我说这些,是想说清一个道理,就是对儒与道的认识,如果钻进学术的资料,也许就出不来,就很难在全貌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很深刻。
那么,儒家与道家究竟是怎样的呢?
儒家是对社会的积极介入,半提炼半理想地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定了些规范,希望通过这些书生式的规范能使社会安定和美。首创者和继承发扬者无不充满高度热情,以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推广工作中去。
道家是对社会的冷眼相看,半是懈怠半是清醒地远离喧嚣的社会生活,道法自然,任尔左右,全不干山人鸟事,天塌有山顶着,地陷也是没奈何的事。首创者和后继者都身体力行,自得其乐,遇干吃干,遇稀吃稀,毫无怨言。
这两种思想的产生,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这两种看起来相抵触的思想其实就是人在不同境遇里必然会产生的心理,被孔子与老子分别提炼加工成哲学,程度之高,指导性之强,全世界无与伦比。
西方哲学是以苏格拉底及其两代弟子的学说为基础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关注的是自然而不是社会。
从苏格拉底出生时间算的话,老子死后30年他才出生,这时就是孔子也离开世界有9年时间了。
而苏格拉底一生的作用主要是启蒙,人格影响大于学识。只到弟子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才有象样的阐述,尽管还是唯心的。
但事情就是这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们后来的发展反而慢了,当然原因的多方面的,也不必去细说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在转型,由较为自然的传统的转向现代的实用的社会,人人茫然,传统观念不能适应当前,新的观念又不成形,各种意识都风起云涌,何去何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格物致知,想解决问题,我们还得细究细究。
儒家的积极入世,这是非常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的,在各种关系里讲究礼让讲究层次分明,让社会有了一个秩序,虽然,这样的秩序本身是否合理值得探讨,但,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秩序。
道家的无为,是很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缓和,这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
如果两者相融,是否就是一个极其理性的模式?
每个人都有进取之心,怀抱理想,但在遭遇挫折之时,运用道家之说,为己降火,调整心态,岂不两利?
进亦忧,退亦忧,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思想,不客气地说,这也是过分担忧,自以为是的表现。
进而忧,是应该的,在其位谋其政。退亦忧,有些多余,在其位都不如已不在位的吗?江山代有人才出,没了张屠夫不吃带毛猪!
进而忧,儒家之说,退而乐,道家之术,人之一生,有进有退,进退有序,有忧有乐,岂不快哉!
如今有那进而不忧而骄的是为病,其下者而贪,更下者而黑,其病愈深矣!不治则难逃恶疾索债。
现代人之烦恼无非不得,既得而不知消,阴阳失调,内心纷扰不已。
不得,是大部分人的通病,一面以道家之自然通达缓解,一面用儒家之锲而不舍精神坚持,儒道各半,长期坚持,必然见效,无效免费再服此儒道汤!
得而不知消,可一面以儒家之学维持骨架不塌,一面用道家自然之法暗中化解,消肿去积,长期以往,得平常之心,无骄无奢,则欣然体轻,看得明月吹得清风!
如那所得来路不正亦无需慌张,道家大法自可化解,道德经日日诵读,辅以儒家经典,月月调和,自会平安。切不可一边读经一边想那歪心事,到最后类了贾瑞的结局。
最后罗嗦一句,有效则用,不必言谢,无效则笑,不要寻衅,此方系梦中所得,出于公心而示,两清。
二0一0年十月一日下午一时十分
木桐白云 (2012-03-28 10:50:23) |
那个还想多做几期,以后肯定是会贴过来的,以便向这里的各位请教。 |
海云 (2012-03-28 12:07:37) |
真正深刻的作品都是事情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腌制,有了时间上的距离后,才会有生动的作品出现。 在事情过程中也有会有些作品,但这种作品往往是小品式的或者是印象式的描绘,或者就是议论式的,而不是纯文学的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品。 。。。。好文章! |
雨林 (2012-03-28 12:30:29) |
联想到你最近在新浪博客发表的与孔子, 老子对话的系列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深刻的思考。 接下来,也会贴到这里来吗?
|
木桐白云 (2012-03-28 21:40:44) |
谢谢海云,一管之见,呵呵。 |
玄锋 (2012-03-31 12:19:16) |
这倒让我想起了无际禅师的“心药方”﹐特录于下︰ 处 方:好肚肠一条, 慈悲心一片, 温柔半两,道理三分, 信行要紧, 中直一块, 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 阴骘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附偈颂一首: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庐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炮制及服法:上药放宽心锅内炒, 不要焦, 不要躁, 去火性三分, 於平等盆内研碎, 三思为末, 六波罗蜜为丸, 如菩提子大, 每日进三服, 用和气汤送下。 |
木桐白云 (2012-04-01 11:31:46) |
皆是劝世良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