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黄花瘦 第一章 两首新词,轰动京都开封城

 

第一章

两首新词,轰动京都开封城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一)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金水桥畔的垂柳,枝条阿娜;芳林苑中的桃花如火似霞。这座人口超过一百万、世界上最大的都会东京,也叫开封城,男男女女们成群结队地出城踏青、蹴鞠(也就是踢球)、牵钩(相当于今天的拔河),以及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通往城郊的官道上车辆如水,人群如潮,整座都城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中。

座落在朱雀门东面的太学,也一改往日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处事的冷寂气氛,按照惯例,太学放假。太学生们不同于市民们的春游,他们早已约定好了,要在上巳节这天去城外举行“曲水流觞”活动。

“曲水流觞”是从晋代王羲之那里学来的。

当年,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位亲友在兰亭举行了修禊仪式以后,在一条清溪两边席地而坐,将盛满酒的觞放在溪水中,任觞在曲曲折折的溪水中漂流。当觞在谁的面前停留或打转时,谁就要即兴赋诗,作不出诗的就要罚酒。在那次“曲水流觞”活动中,有十一人成诗两篇,十五人成诗一篇,没有成诗的有十六人,每人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篇集中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作序,乘兴即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序铭》,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曲水流觞”也就成了千古佳话。

借着出城踏青的机会,去体验“曲水流觞”的雅兴韵趣,是太学生们盼望已久的盛事。平日里紧紧关闭的太学大门打开了,但却不见太学生们出来!太学里发生了什么?

原来,早饭后,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出发时,赵明诚看到李迥的床头放着一册《隋律》,他拿起来顺手翻了翻,发现里面夹着一张薛涛笺,展开来一看,笺上写着一首词,便坐在台阶旁的石凳上,全神贯注地咏哦起来。何云问他:“明诚,快出发了,你在读什么?”

赵明诚头也不抬,说道:“我在读一首绝妙小令!”

何云有些好奇,跑过去问道:“真的是绝妙小令?”

赵明诚:“反正你我,还有我们太学里的学友们,没有谁能写出这样的小令!”

何云:“我不信!”

赵明诚:“信不信由你,我是这么认定的。”

何云:“让我看看,行吗?”

赵明诚:“不行,未经词作者允许,谁也不能看!”

太学生们闻讯纷纷围拢来,有人说:“你说没有谁能写出这样的小令?这不是长别人的威风,灭我太学生的志气吗?”

也有人说:“既然是绝妙小令,就拿出来,让我们也一饱眼福!”

“拿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

“对,拿出来!”

…………

赵明诚似乎听而不闻,他顺手将薛涛笺夹在《隋律》中,双手紧紧握着。

何云见李迥站在赵明诚旁边,便问道:“李兄,你读过薛涛笺上的小令吗?”

李迥点了点头。

“真的是绝妙小令!”

李迥又点了点头。

李迥和赵明诚同住一舍,二人不但无话不说,感情颇深,而且都是太学里的佼佼者,尤其是李迥,他的叔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词、赋、文皆有不俗之作,是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李迥不但天资聪慧,读书刻苦,而且为人直率、厚道,常受师长们的赞扬。既然李迥点了头,大约就不会是假的。

何又问:“小令的词牌是什么?”

李迥刚要开口,见赵明诚瞪了他一眼,便不再说话了。

就在赵明诚走神的刹那间,“唰”的一声,眼疾手快的何云便把《隋律》从他手上抽走了!

赵明诚连忙伸手去抢,但已经来不及了,何云“蹭”地跃上了一座假山,从《隋律》中取出薛涛笺,大声说道:“是一首新词,<如梦令>!”

太学生们纷纷喊着:“吟出来听听!”

“对,是不是绝妙小令,吟出来听听就知道了!”

何云开展薛涛笺,大声诵唱起来: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随着他的吟哦声,喧闹声骤然平息了,四周鸦雀无声,当他吟哦完了最后一句时,顿时响起了一片“啧啧”声,人们悄悄议论着,回味着,有人说:“此词看似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只廖廖数句,便勾勒出了一幅日暮归舟图。”

也有人说:“这首词清秀淡雅,动中有静,质朴无华,确是一道绝妙好词!”`

就在太学生们沉浸在这首《如梦令》中时,何云又诵唱了一首《双调忆王孙》。

他刚吟完,有人就喊起来了:“请问何兄,这两首绝妙之词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太学生们认为,能写出此词的人,不是文坛名家,就是词界的前辈。

“请问词作者尊姓大名?现任何职?”

何云摇了摇头。

还有的人认为,词作者不是饱学之士,也是政坛上的官员。

但何云又摇了摇头。

“请问词作者多大年纪?来自何处?”

何云仍然摇头。

就在人们纷纷探听、议论的时候,何云从假山上跳下来,说道:“明诚兄,薛涛笺上的两首词,确实是绝妙好词,在下收益匪浅,现在我完壁归赵。”说完,将《隋律》还给了赵明诚。赵明诚接过之后,便匆匆挤出了人群。

事情还没完,赵明诚离开之后,太学生们仍然不肯散去。因为听何云诵唱时,有的人记住了上片,没记住下片,有的人记住了全词,但记得并不完整,于是,他们便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好不容易才把两首词的字句凑齐了。接着,又纷纷回到馆舍,研墨、铺纸,工工整整地将两首词抄录下来。闹腾了一阵子之后,已近午时,有人建议:今天已晚,“曲水流觞”改为明天!大家听了,都表示赞同,不一会,大家便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太学。

虽然这些太学生们都很年轻,也无官职,但他们不是官二代,就是官三代。因为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的子孙以及三品官员的曾孙。大宋的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种,太学生先由外舍升为内舍,再由内舍升为上舍,经过考核合格后,由朝廷定出身并授官职,即可入仕为官。

因为他们都是官宦人家的公子哥们,一般都有自我优越和目中无人的臭毛病,所以当听说薛涛笺上是两首绝妙新词时,都不大服气,又听说太学生们谁也写不出这样的好词时,更觉得无法忍受。但当何云诵唱完了之后,他们不但觉得自愧不如,也勾起了心中的好奇心。他们把好奇心带出了太学,也带到了各自的府第。一时间,京都的外城、里城和皇城,都在转抄和传唱这两首新词,也都在悄悄猜测:这两首新词的作者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






雨林 (2012-03-24 21:49:13)

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吧?太好了!

刘敬堂 (2012-03-25 04:53:47)

是的,问好!

海云 (2012-03-25 12:28:08)

欢迎来文轩。

刘敬堂 (2012-03-26 05:01:20)

问好

飘尘永魂 (2012-03-27 23:45:57)

三月东京日丽, 
太学门开如闭。 
优雅摄魂艺,   
曲水流觞迟滞, 
猜谜,   
猜谜,     
谁翠汉家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