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 —— 屠格涅夫的《初恋》

屠格涅夫出生在莫斯科南160公里的一个地方(没必要记住这辈子见也不到两次的长长的地名知道大概的方位已经足够。)父亲是个英俊精明稳健的骑兵团的团长,年轻时看上了乖张暴戾的剩女所继承的几千农奴家业,很快得手;42岁的英年,因心血管疾病骤逝。(困难出来了,父亲当然姓屠格涅夫,这咱办?好在大家有一个共识,天底下只有一个屠格涅夫,其父祖都是nobody)父亲给少年屠格涅夫留下巨大的阴影,在其小说中反复出现。

 

父亲42岁时亡故,作者恰恰在42岁这年写就这篇文章。一个事实,这篇文章让他酝酿了26年;一个猜测,这是不是当他到了父亲大限之年,更加了解父亲之后的,对他的纪念?100多年过去,留到今天,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精品。屠格涅夫的脍炙人口的精品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部中篇,《阿霞》和《初恋》。

 

《初恋》说的是一个十六岁的男孩爱上了比他大五岁的少女,为之神魂颠倒。为了爱,深夜带上小刀,准备重创那个可怕的未知的情敌。万万没想到,那个前去幽会的竟是父亲。


这不只是我的,作品中的我的初恋,也可能是老于世故却从未爱过的父亲的初恋,更是千面女郎的女主人公的初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像她自白说的那样一个风骚的,是个爱装模作样没有心肝的,逢场作戏的演员吗?不久,母亲请她来家做客,在父亲面前,在一个能够驾驭她的英雄面前,她一下子变得谨慎庄重。真正看到另一面还在她和父亲相爱之后,她变得郁郁寡欢、心事重重,为必将伤害所有人的畸恋痛苦流泪。

 

父亲骤逝经年,女主人公也因难产去世。他们的畸恋,她的光芒四射的魅力,而今都不复存在,这让我产生了观察生命终结过程的冲动。在看到一个老婆婆最后时光的时候,不由得为我的父亲,为我的青春偶像的消亡,感到死的恐惧,让我在神明面前忏悔。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这出人生大戏落下厚重的帷幕,空留下无限的感慨和不尽的回味。

 

悲欢离合,性格使然,而非我能够掌控,我又为何耿耿于怀呢?再说,跟他们短促的生命相比,那些所谓的品德所谓的操守又是多么微不足道。毕竟他们成就了他们想做的,姑且不谈是否符合传统道德标准。我在理解他们之后,为他们祷告,也为我,终将像他们那样有着最后一天的自己祷告。

  

******

激动感伤的心情,情窦初开的怯懦,不谙世事的青涩,无能无奈的怅惘,美妙精致的语言,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受,感动着一百多年来的读者。

 

狄更斯提到他的自传体小说《大为科波菲尔》时,也说过同样的话。因为这样的故事直接取自生活,事物之间的隐秘关系,由现实本身自然链接,无须雕琢,天然自成。只要剥离浮于外的假象,剔除掺在内的杂质,就能把握主线,完美故事。

 

屠格涅夫说 “与其绞尽脑汁,自作聪明地臆造英雄,不如写真实传记。”他的小说多有原型,《阿霞》就是画家尼基京兄妹的写真。 《初恋》是未曾穿凿附会的真人真事,是作者的最爱。每当他重读,人物形象就在他眼前鲜明地显现。

 

 

******

中国小说的人物密度,就像中国本土的人口密度一样,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红楼梦》60万字的时候已经出现了600+个人物;鲁迅的《祝福》,9千字,十个人物;差不多1千字1个人。(再说远一点,中国舞台上一个独唱,上百个伴舞。舞者,至少并非每一个舞者都是绝对必要,中国人太多了。)

 

人物众多是社会的麻烦,也是小说的大忌。这篇七万字的小说11个人物,远远高于其作品1万字1人的平均值,不过仍在5千字1人的底线之上。人物多,是因为在少女周围加了四大金刚 (其实是五个人,另有上尉,没什么笔墨,此人并不需要。)

 

卑鄙伯爵,灵活的眼睛窄小的鼻子精心修剪得唇须

善良医生,剪得短短的黑发,讥笑的眼光

酸儒诗人,高瘦,小眼无神

鲁莽骑兵,凸眼

 

以素描的手笔,生动形象地画出四大金刚,在通篇中串场,从几个方面衬托女主人公,在情节之间穿针引线,设置悬念。

 



******

 写作的成败在于其真实感,不易写出的是心理上的真实感觉。有两处,屠格涅夫是这样写的:

 

她的动作洋溢着一种令人销魂、无法抗拒、妩媚可爱而又可笑的神气。我感到惊奇,又感到满足,几乎要叫出声来。我觉得,我愿意付出人间的一切,只求这只迷人的小手也在我的额头上轻轻地拍一下。就在她出现的那一瞬间,柔情升起。

 

“她站在面前,头微微地斜着,郑重其事地伸出手来。我的眼睛模糊,原想跪下一条腿,哪知两条腿一起跪下。”看到这里,忍俊不禁。

 

画蛇添足是败笔,画龙点睛让人叫绝,比如:

 

  • 在得知房客原是贵族,母亲说:“啊,公爵夫人……”一个停顿之后,又添了一句:“一定是穷了”。仅几个字,说出了新房客的拮据和母亲的刻薄。

 

  • 女主人公的母亲的鄙俗大都是一句或几句By the way的话,这些By the way听似顺便顺口说说,实则精心刻意的描画。

 

 

******

应当说屠格涅夫不可与他同时代的巨人比肩,但他是我的菜,我是他的饭(fan)。我对他更了解,更偏爱。超大超丰富的内涵,几乎包括了人文学的各个分支;精准优美的文字,对心理,尤其是少女心理的描写纤细如丝,似曾相识。

 

确实有比真实更让让感到真实的艺术,但无论怎样巧夺,并不是天工。个人的喜爱不同, 我更喜欢自传或自传体的小说。

 

 

******

屠格涅夫18岁那年曾见过开启俄罗斯黄金时代的文学沙皇普希金,几年后他自己登基成为第二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为人喜爱,他的人品受人尊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因为受到他的夸奖而欣喜若狂。但很快那个倒霉的天蝎星座的毛病让他成为饱受争议的角色。他目空一切,不要说对国内的小鱼小虾,就是对雨果、巴尔扎克也不吝苛评,而他自己的真不怎么样的作品,他的平庸的女儿,却不许别人致以言辞。他既担着不怕死的美誉,又背着跟妇孺争救生船的恶名;既讴歌个性解放,又向沙皇忏悔;慷慨解囊,也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常把爱洒向人间,却每在姑娘向他敞开心扉的时候悄悄地走开。


1871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生活多年,还没有和法国作家有过什么交往;跟俄国的《现代人》杂志决裂,跟国内的好朋友一个个地闹翻,他的作品受到极为苛刻的批评。就在这样一个阴暗的早春二月,他回到彼得堡。18年前,在他开罪沙皇,流放多时,被恩准获释后,他曾来过这里,当时的文学界为他重获自由举行盛大的欢迎会。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他拉低帽沿,悄悄走下火车。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站里挤满了各个年龄组的拿着标语的欢迎他的人们。他满头花白的鬓发抖动着不禁地流下热泪。

 

人们重新发现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接受不完美的现实,接受他这矛盾的个体,从四面八方涌向彼得堡火车站迎接他的归来。  


过去的几十年里,充斥中国文坛的宫廷勾心斗角,香香肉的野合,欲望废都,洋洋万言空无一物。再次阅读屠格涅夫,我感到难以言说的清新、圣洁、庄严、崇高。回归经典,希望现在回归经典的呼唤还不算太晚。

 


 

 

 






天地一弘 (2014-04-21 02:13:32)

欣赏!美好的情感,矛盾的人性。

Amoy (2014-04-21 05:32:00)

屠格涅夫说 “与其绞尽脑汁,自作聪明地臆造英雄,不如写真实传记。”“个人的喜爱不同, 我更喜欢自传或自传体的小说。”同感!

谢谢费明先生能将经典介绍和人物、作者总结得如此简洁明了,又直达我心。俄国文学一直是我既喜欢但又头痛阅读的大部头,光记名字就让我费脑子。《初恋》一直想读,很高兴在你这里一睹为快!谢谢分享,希望还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介绍和文学知识普及,谢谢!

碧蓝天 (2014-04-21 08:54:32)

细节的真实感,确是小说的羽翼。

雨林 (2014-04-21 09:54:23)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多, 外在的情节跌宕起伏, 可能跟当年小说的传播是与说书这门艺术联系在一起有关?不过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是容得下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不是思辨的部分太多?扯远啦。

屠格涅夫的散文是我大学时期的精神营养之一。那些校园里夏天的夜晚有星星的时候回味他的作品的时光。

喜欢这样跟着费明兄回味经典,好不好在文轩开一个“文学硕士班”?我报名。

鐡手 (2014-04-21 12:58:31)

“过去的几十年里,充斥中国文坛的宫廷勾心斗角,香香肉的野合,欲望废都,洋洋万言空无一物。”——文人所以有风骨并为人称颂,在于其价值观和文学理念的坚持,随波逐流只会被卷入水底……谢谢费明的评点!

费明 (2014-04-21 13:48:42)

总结的好。屠格涅夫真是那样的不可救药。

费明 (2014-04-21 14:58:29)

人类历史上有着不多的几个无法复制的奇迹:

古埃及的宏伟建筑

古希腊的文明,包括哲学、艺术

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

日耳曼的7个哲学家和7个作曲家

法国俄罗斯的文学黄金时代

现在正在进行,马上就要结束的经济繁荣。80年代,我在一家300人的公司上班,一天副总裁喜形于色地跟大家说,他买了一辆 lexus。现在阿猫阿狗都开比lexus 还要好的车。


海云 (2014-04-21 23:06:00)

大卫科波菲儿这本书也是我大学最后两年的枕边物。

费明 (2014-04-22 04:01:14)

7岁看科幻, 有个排队买饭的姑娘刚从月球回来。后来听说没人上过月亮。我据理力争,有人上去后回来,在一个单位食堂打饭呢。站队买饭,就是很像真事儿的细节。

费明 (2014-04-22 04:04:58)

我同时有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还是更喜欢老屠——简洁。 老托是很麻烦, 我不敢想象现在还能再看《战争与和平》。你说的老屠笔下的夜空,真是太美了。

费明 (2014-04-22 04:07:01)

俄国文学家几乎没有描写性的,中国的作家们离了性就没得可写了。

费明 (2014-04-22 04:08:09)

非常喜欢这本书。

夕林 (2014-04-22 19:06:13)

人物少了,才能着墨多些。老舍建议,少写几个人,把他们写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里,就没有几人物。另外,惜墨如金,也是张爱玲和许多作家倡导的。

谢谢费明分享自己的看法。我也喜欢《初恋》,对人物的描写真实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