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一卷在握,读后思忖。我不知子蕴心中有何丘壑,她的文字,深深的震撼了我的情感。
分明她经历了疾风骤雨,他却缓缓道来,舒卷自如。文章平铺直述,没有高潮低谷,而观之倍感亲切。似乎融身其中,为他的欢喜而欢喜,为他的忧愁而忧愁。
那17年的学生生涯,是最甜蜜的时光。我读至此,仿佛耳瓣听到了女孩们银铃般的笑声。而文革的风暴起兮,天地晦呦,我感觉耳边隐隐的惊雷。
文革10年。知青1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的一笔。他与抗战8年同样重要。那朔风凛凛凄风苦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心有余悸。它摧毁了多少人类的精英,残酷的破坏了国民经济。我只知抗战8年的史书是片面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但是文革和知青似乎关碍着每一个家庭。如果淹没,风化了这10年,历史必定断裂。后辈子孙将不知父辈走过的坎坷的路。遗忘——意味着什么?所以,历史老人在怒吼“还我真实”哲人说:“历史,是杰出的教科书,可惜学生太少。”
所以,知青们纷纷的拿起笔。这一代人自有光辉的一页,沙里的珍珠必定会闪光。子蕴——就是一颗七彩的珍珠。她能扑捉生活中的“美”人性的善,每到一处,她都能如磁石般吸引众多的好友,众人辐辏在他的周围。就在北大荒那苦寒的岁月里,她也团结弟妹,互相扶助,温暖。度过一道道坎。她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魅力?这,源于她内心的纯净和真诚。女子的美貌和人格的魅力是成正比的。她敢哭、敢笑,率真行事。我发觉,在前途迷茫的雾霾中,她照样能发现“美”能望见曙光。这——奠定了她的意志觉不消沉,从而启发生活中的一点灵光。多数爱文学的人基本如此。
在那个迷乱的年代,多么需要理性。子蕴在劳累中,也不忘大量的阅读。从而拓展了她的思维,对未来,有一个乐观的看法。生命,是可贵的。对生命的爱,产生激情,是创作的源泉。子蕴的部落格一开,立即吸引了大批博友,从而集结成书。书而再版,说明他的影响力。
我读此书,感觉字里行间有跳动的音符,这,就是文采吧!读后,余韵连绵不断,浮想联翩。我想,如果此书是个电视剧,我则扑捉到两个画面;
第一:在她上山下乡那一天,火车站上,官方的送行者,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大红标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要斗私批修”“广阔天地练红心”而全然不顾哭弯了腰的父母和哭红了眼的孩子们。须知,他们都是童工呀。镜头一传,初冬的北海公园,冷清的没有游人。子蕴一个人坐在冰冷的长凳上,秋风吹着,树叶在空中乱飞,夕阳将落...她呆呆的想什么呢?——受制于他人,还有自己吗?她没有哭,我却泪落零珠。
第二:当年有一句口号:老子英雄儿反城,老子无能儿务农。68年始上山下乡,几年之后,有家庭背景的陆续走了,参军的、上大学的、进工厂的,子蕴没有后门,没有关系。而她也必须走。不是往南,而是向北。她去投奔他的情人。她准备安家了。父母在黑龙江的南边,我的家在南边...望着山下荒友们背着背包,三三两两的远去了...为朋友祝福,头上,一行长空雁往南渐渐的飞远了...她转过身来,一步一步走向一个叫大杨树的地方。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我又一次抽泣起来,——这是文章里真实的故事,不是我虚构。这些章节,她写的很舒缓,不似我自作多情。
经历了种种磨难,子蕴和夫君终于回城了。求职的坎坷之路也成功了。后来,打拼出来自己的天地,成就了一番事业。再现霓虹。深深的祝福多情的子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