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

 


子蕴的回忆录杀青了,这本书是我怂恿她贡献出来的,所以对子蕴的索序实有义不容辞之责。

 

二00九年年底,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是春节,在北大荒荒友春节聚会上,我见到子蕴。子蕴一见我,就说她开了个博客,写的是北大荒生活,还说她把这个博客地址第一个告诉了我。我的手机换了好几年,自然没收到这条信息,但回到家就立刻上网,急着想看子蕴到底是怎么写我们在北大荒的那段共同经历。

 

我和子蕴相识于上山下乡的岁月。1968年,我们先后从北京来到位于完达山北麓七里嘎山下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十二团,一年后又先后调到团政治处担任报导员,从拿锄头握镰刀的农垦工人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报导组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起草对全团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报告,二是为各级新闻报纸撰写消息。前者有时间性,不会经常写,所以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下连队收集材料和回团部撰写文章。报导组是个很让人留恋的集体,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外出采访时,彼此间问候不断,回到团部则常常得到凯旋归来的待遇。“战天斗地”年代里结下的友谊非常珍贵,我想从子蕴的博客是,了解她究竟记录了哪些难忘之事,怎样看待和评论这段生活。

 

看了子蕴的博客,我很有些吃惊,因为她的回忆超出了我的估计,其价值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生记录。在我看来,子蕴的回忆就是一部自撰口述史,从家庭写到学校,从北京写到边疆,从连队写到机关,从交友写到恋爱,从返城写到寻职,我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几乎都能从她的回忆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子蕴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她到三十二团只在基层工作了七个月,就被调到正在组建的文艺宣传队担任创作员。她写这部回忆,原是以时间为序,想到那儿写到那儿,没做什么修饰,因此结构不是那么严密,个别地方还不免有些随意,行文中也不时蹦出几个错别字。但是,她的回忆生动、朴素、真实,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件件大事小事,加上父母兄弟、好友亲朋、师长同窗、恋人荒友、主任股长等无所不包的人物,处处让人领悟出她对这些关系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


 

我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多年,习惯用史学眼光衡量事物。在我看来,与新中国同龄的子蕴,是用她的个人经历,再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城市平民的家庭演变,而这个家庭和千千万万家庭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社会。若从这个角度看,子蕴家庭的搬迁、父母的境遇、个人的欢乐痛苦迷惘等等,作为个体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整体,难道不是由于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必然痕迹吗。正是由于子蕴的回忆包含着大量信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子蕴的经历窥视现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于是我怂恿她把这部回忆勇敢地奉献出来。

 

最后,我应告诉每位读者,子蕴是在难以想像的情况下修改这部书稿的。今年春天,子蕴不慎摔了一跤,一腿粉碎性骨折,前后做了两次手术,至今腿里还有几颗钢钉。当时我在昆明,只能在电话中表示关心。但是,每次通话,都能听到她充满了乐观的笑声,每次通信,也字里行间透露着这部书稿最末处的那段话:“不断的向前,向前……!”

 

闻黎明    2010年6月7日 旅次开封

        (一)闻黎明:国家二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著名民主爱国斗士闻一多之嫡孙

        (二)图片为我与闻黎明在台湾大学门前合影






子蕴 (2014-02-19 12:47:20)

FrownFrownFrown昨晚发了好几遍,打开一看,意是空的,好纳闷儿……今天再试,总算发上来了,是我手太潮?还是文轩不认我……好难过哦……估计也害朋友们白进来一趟,子蕴这厢赔礼了……

司马冰 (2014-02-19 13:22:44)

子蕴好!沙发了。今天的海外文轩网不给力,我上了好几次也上不来。

梅子 (2014-02-19 14:01:15)

可是显示就有三篇,我以前也这样过,还是网的事。

如果上网就不快的话,就等一下,等网速正常后再发。

子蕴 (2014-02-19 15:23:54)

谢谢两位姐姐,我还稍许安慰,在新浪发图文都很方便,在这里就不太顺利了,经常为发文或图片折腾一个晚上,致心情大受影响,毕竟是天远地远啊……露窃的话,要引人偷着乐了啦!

雨林 (2014-02-19 17:34:45)

闻黎明先生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一本书吧?

Amoy (2014-02-20 03:17:37)

先在子蕴姐的新浪博客看到此文了,闻先生的序和书的宝贵让人难忘!

子蕴 (2014-02-21 12:29:18)

他是个学究,很刻板,只会做学问。是个难得的大好人

子蕴 (2014-02-21 12:31:20)

谢谢你的关注支持,致春安

海云 (2014-02-22 05:15:22)

可能是我们后台在测试新功能。给大家造成不便,很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