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先,学者,文艺学博士,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从事高校“外国文学”“西方文论”教材建设工作,出版过散文集《无奈也多彩》传记性书籍《红色华润》。我和她不是很熟悉,在32团宣传队聚会时,她谦虚的自我介绍:“我是老职工子弟”。她的父亲解放时期是我军装甲兵干部,战争结束时随十四万官兵开赴北大荒,而吴学先也就诞生在那一方黑土地上,因此她有着深深的北大荒情结。高考恢复后,她考入大学、随后开始她的奋斗历程,她留过学,作过访问学者,编过书,现在她在南科大任教……她文笔淡雅而优美,平实的叙述中透出深刻的内涵:
无奈也多彩
一、 折腾孩子,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
五月,在深圳南科大收到子蕴寄来的书,当天就开始阅读,刚读完第一章“我的家庭”,南科大的校园就不平静了,放下书开始忙:
5月24日,深圳市教育局来传达教育部精神:要求我们南科大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们参加今年的高考。我一边以母亲的心态反对教育部的决定,一边又以教师的身份要执行上级的决定。经历了苦苦挣扎的十几天,终于,事情以我们的学生全部拒考而结束。
拒考容易,可谁知道以后这些学生的命运会怎么样呢,他们的大学毕业证会因“坚持改革”而增加了含金量还是成了废纸,不可预测。好在现在路多了,人才多元化发展,大不了都出国留学,总不至于下乡当知青。在这十几天里,学生们在痛苦的选择中明显长大了,有点儿团队精神了。
忙完再读子蕴的书,两件事情就死死绞在一起了。文革十年,子蕴想读书,那时的中国已经没有安静的教室,从1966年到复课闹革命的几年里,老师们被打倒了,学生们散了,2000万孩子就上山下乡了。
现在的孩子倒是有学上,可是压力又太大了,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周末上辅导班,不堪其苦。不上大学无前途可言,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
一个社会好不好,幸福指数高不高,孩子的因素很重要。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幸福中快乐成长,能让孩子们的个人爱好得以发挥,能让他们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就是好社会;相反,孩子们普遍被折腾,感到不幸福,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问题。
文革折腾孩子的教训已经牢牢地记在我们这些“跨越文革”的人们的心里,我们做什么事首先都会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我们深深地懂得“孩子不要被折腾”的重要性,我们这些人客观上已经成为保障孩子不被折腾的社会群体,也因此成为保障社会安定的群体。我们希望社会和谐。
历史是谁创造的?
我们看到的历史几乎都是“英雄”创造的,那些伟人一声令下,就世界大战了,就文革了,就改革了。
这是不对的。好的社会,人民的话语权要大一些,领导者的权利要小一些。
中国急需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一个稳定的阶层,从而保证世世代代的孩子们不被折腾。现在的中国,贫富悬殊太大,穷孩子和富孩子都被高考折腾的够惨,不稳定因素太多。
子蕴的故事告诉我们,折腾孩子的社会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
二、小白兔也会咬人
从子蕴的故事看,她小时候家境富足,算是个大家闺秀,到了文革,这样的家庭必然就一贫如洗了。
她会拉手风琴,会唱歌,会写文章,多才多艺,而且很漂亮。这些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真是福分。一要感谢父母遗传好,二要感谢父母用心培养,三要感谢那时的学校好,老师好。
这样一个优雅的孩子,下乡后吃了那么多苦,可是她还是乐观的。她在书中用很长的篇幅记录在北大荒的经历,没有咒骂,没有痛恨,没有叫苦,倒是在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她提到32团好多人,如安团长、李楚华、周济等,子蕴在32团的艰苦环境中接受磨练,在成长,在成熟,她写了那么多文章,她在思考。
年轻人不怕艰苦,但是,怕伤自尊,人活着需要尊严。
“北京不欢迎我们”这一章,我读着就流泪了;还有“卖山楂丸的日子”。子蕴带着儿子挤公交车,儿子发烧,好不容易挤上车,却被一个小伙子拉了下来。子蕴气急了,放下儿子,抡圆了拳头冲着那个男人的后背一拳拳打过去。读到这里,我泪水长流,感受到了一个女人的无奈。怎么想象,这个社会把一个大家闺秀逼成了这样。美丽的子蕴怎么会打人呢,她碾死只蚂蚁都会不忍。
那年子蕴30岁。
又过了30年,子蕴还是那个子蕴,典雅地生活着,写书,上网,被那么多网友追捧。
动荡的社会,小白兔被逼急了,也咬人;和谐的社会,大家千里万里找朋友,感谢友人。
善良的人生前生后都被朋友们传颂着,如子蕴追忆知青英雄蒋美华和“不该凋谢的花朵”茵,茵的死太悲惨了,她的死让人痛苦到流不出眼泪,只想抡起拳头把那个批斗会砸个稀巴烂。
我们怀念善良的生命,歌颂善良的灵魂。
相反,文革中得意之人都不见了,被我们忘却了。
三、子蕴笔下的母亲
子蕴写人的功夫了得。
她笔下的“妈妈”是一篇很好的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细节生动,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母亲生长在大户人家,有点小姐脾气和习惯,可偏偏赶上了新社会,要自食其力,于是,母亲读书、上班、带孩子。小姐脾气变成了要强,小姐习惯酿成了家庭悲剧。子蕴几次说,母亲做决定有点草率。
这样剖析母亲的性格,这样记录母亲的经历,唯有子蕴,说实话,我是不敢这样写母亲的。
母亲最伟大,最博爱,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但同时,母亲最偏向,最没有公理,总是把富有的孩子的钱和物堂而皇之的要到手,再送给其他孩子。在母亲那里,不论多少孩子,不论孩子多大,都永远是她管辖的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完全不记得“弟兄生来两家人”的古话。母亲的博爱有时候也导致家庭矛盾。
子蕴的字里行间写出了母亲离婚后的系列不幸。我读着,感慨子蕴的犀利。
不过从全书来看,子蕴还是在表达对母亲的爱。母亲给读者的印象是善良的,文革时,子蕴为了帮助被抄家的同学,常常偷家里的东西送过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东西少了,精明的母亲怎可能不发现,只是她不点破,她知道孩子们帮助别人是对的,自己少吃一口就救活了孤苦的孩子(其父母被红卫兵遣回老家),值得。
因此我猜想,母亲可能每天都会多做一点饭,自己却少吃一口,多省一点,让孩子们偷走,送给被抄家的同学。
母亲一生中的不幸很大因素是社会造成的。
……
子蕴还写到了父亲,写到了兄弟姐妹对她的爱,读着十分温暖,家庭是幸福的源泉,是永远的港湾,尤其是在整个社会出问题的时候,在整个社会缺少温暖的时候。
四、柏拉图式的爱情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敢公开谈恋爱,总怕被身边的人发现,怕被周边的人议论、非议。
于是就产生了非常纯洁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子蕴与D纯真的友谊真让人感动。他们一无所有,只是在一起学习,相互鼓励,那属于同学间的好感而已。
是社会动荡导致了他们的彼此同情,是一次次不幸和灾难使他们感到了相互依存的必要和重要。又因为下乡到内蒙和黑龙江,天各一方的思念与牵挂使他们萌生出爱情。
母亲出面阻拦。
母亲的阻拦真是为子蕴好。想想看,文革期间唯出身论,家庭出身不好就等于没有前途。一个聪明漂亮的少女,子蕴是有前途可言的,如果嫁给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男青年,那就是毁了一生。母亲为了子蕴的前途,给D写信,希望他们分手。同时,为了照顾D的情感,母亲希望D作自己的干儿子。母亲想替子蕴承担起对D的照料,自己的后半生可以没有光辉,但女儿的光辉前程必须保护。
文革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还好,子蕴生活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兵团和农场,那里的人比较淳朴,没排挤他们,他们的政治前途还是顺畅的。子蕴进入32团(北兴农场)政治处,1974年调到大杨树后,夫妻双双都在场部机关工作。
子蕴和老公相伴至今,祝福他们。
再次祝贺子蕴的书《跨国文革的人生岁月》出版。希望所有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读一读,反思那段动荡的岁月;也希望年轻人读一读,了解子蕴那代人的精神,让自己也多一点努力,为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而奋斗。
雨林 (2013-09-22 11:14:40) |
前两年读到过关于深圳南科大的消息,不知这所大学和她的学生现在是什么状况。 向孙姐姐这样有独立思考的学者问好。 |
梅子 (2013-09-22 11:45:47) |
这位女士读得细致,分析透彻,能理解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
阿朵 (2013-09-22 21:12:25) |
子蕴,手拉手助学我买了你的书呢,什么时候能看到书?还是等第二版? |
子蕴 (2013-09-24 00:51:03) |
阿朵,真不好意思,我的书《第二版》迟迟未出版。原因是一校时我对封面设计和插图都不太满意,想做的圆满些,加上出版社太忙,所以原订七月出书,这一下要拖到年底了。我也挺着急,因为文轩都发了消息,书却没出版,子蕴好没信用。先谢谢你的支持,其次我原来答应送你的,怎能食言?!只不过我们还得耐心等待一阵儿……问好阿朵。 |
子蕴 (2013-09-24 00:55:32) |
吴学先仍在南科大教学,她先生是华润老总,她的新浪博客: 吴学先的博客 |
子蕴 (2013-09-24 01:00:39) |
她比咱们小,她是知青教出来的学生。因为团子弟学校的教师都是下乡的北京、上海老高中老三届的学生,教学水平很高,加上吴学习勤奋、好学,后来留学美国还是英国,成了知名学者。她与我们这些老知青关系很好,很尊重她的老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