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相信的不是“我”

 

您相信的不是“我”

 

         198612月,初冬的傍晚,寒意已深。全家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吃晚饭,突然听到敲门声。还以为是邻居,打开却发现是我高一的班主任,柏庆禹老师。爸爸妈妈受宠若惊地把老师迎进门。这是上学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老师家访,全家都紧张地不知道手该放哪儿?

 

         柏老师是我当时就读的省重点中学很有名望的语文老师。昏暗的灯光下掩盖不住他脸上的疲惫,却映称出笑容的谦和。

 

       “我想了解一下,” 柏老师开门见山,“你在班里年龄最小,中考成绩很好,看着也挺聪明的,可第一学期成绩怎么这么差呢?家里有什么变故,困难?有什么可以帮得上的?”

 

       他信任的目光,象针一样扎在我心里。

 

        多想告诉老师:“您相信的,不是‘我’;因为那个中考成绩,不是我的。”

 

        小学时,因为妈妈管得严,再加上一点小聪明,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直到考初中时发挥失常。虽然幸运地靠曾经语文竞赛得过奖加了3分,勉强进入重点初中,但学习的信心全无。再加上初中三年父母关系继续恶化,只有中专学历的妈妈无心也没有能力再管我作业。我象脱缰的野马,上课不专心听,下课不复习,作业不好好做,把时间都花在记歌词,收集港台明星帖纸,还迷上排球和日剧。那几年<<血疑>>, <<排球女将>>正流行,我就常盼着自己也得白血病,幻想打出象“幻影移动”一样的扣球。三年下来,成绩可想而知。

 

        初中毕业时,妈妈不甘心看我从此断了求学的路,去百货公司站柜台。当时我们那一级刚好有一位已经选定被保送的女生,个头儿长相和我有些相似。妈妈找到她的父母,送礼加哀求。他们好心,同意让女儿以我的名字考试,我也进了考场,但准考证上是她的名字。

 

        不出所料,她轻松地把我送进了重点高中,而以我真正的成绩,是连普通高中也进不去的。

 

        进了省重点,我更不知道该怎么学了。首先是荒废了初中三年,拉下太多知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周围的同学都是郊区各初中的尖子生,让我更没信心。第一个学期考试,除了语文,其它科目我都是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历史课上,我甚至胆战心惊地在书桌里打开课本偷看。虽然没被抓住,但对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反而精神压力大,在同桌面前很没面子。

 

        小学一直对我期望很高的妈妈也开始为我寻找其它出路了。学声乐?钢琴?转到幼儿师范中专?当时市电视台正在筹建中,她也张罗着给我报名。

 

       我更疑惑了,不知道自己的路走向何方?

 

       大学,没在考虑之中,因为我当时的成绩离它太遥远; 而且我们整个家族,除了小姨夫外,还没出过大学生。评什么我会和大家的命运不一样呢?

 

       面对老师的信任,我很惭愧,却不敢把真象讲出来。爸爸妈妈连声地保证,一定在家多督促。柏老师匆匆走后,我们继续激动了一个晚上:老师说的,我很有潜力,也许我真的有潜力呢?这么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没看错吧?多看得起我们啊!到家里来访问。再不努力对不起老师啊!

 

       从那时起,我开始直面学习。原来一直想躲着,或者找“做弊”之类的捷径;真正面对它,才发现,学习并不难,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起。想隔夜盖个高楼,只能让自己垂头丧气;但要下定决心从每一块砖垒起,那完成每一步都会带来欣喜,楼也在不知不觉中建起来了。

 

       我本来就喜欢语文,所以再学扎实一些乐在其中。把初中英语课程自学一遍,慢慢发现高一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越来越容易听懂了。因为喜欢阅读,所以历史地理等只要下工夫记内容,成绩就上来了。只有代数几何吃力,但只要上课认真听,下课认真做作业,不懂了就问,还是进步不少。

 

      高一期末,我从倒数窜到第14名。当时的兴奋清晰得恍如昨天,哪怕以后两年期中期末排名保持前三,哪怕大学每年拿一等奖学金,也不能和那个第14名相比,因为那是质的突变,那是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努力的果实,找回了失去多年的控制感。原来学习,就这么简单,你付出多少努力,就收获多少成果,没有捷径,也不用费力找,一切都在我们手中控制,心里踏实啊。

 

        柏老师再没到我家来过,也从没提过那次家访,他甚至从未特意表扬过我的进步。但他信任的眼神,偶尔胸有成竹地望着我,仿佛一切都是他预料之中,理所当然的。

 

        虽然高考没发挥好,没进入一类大学,但有了对学习根深蒂固的控制感,我心里踏实。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又接着到美国读博士,前后在三个不同的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连续读了11年,我继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永远学不够。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那个初冬的夜晚。

 

      “教书”对老师来说固然很重要,但“育人”影响力更深远!高中具体学到了哪些知识,我现在不记得百分之一。但老师一次家访给我的信心,却改变了我一生的道路。本来高中毕业都悬的我,本来和大学无缘。柏老师错位的信任,让我重拾学习的信心,成为家族里第一位大学生, 硕士, 博士。

 

     很多教育心理研究证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到至少一位成人的信任,那他/她将来成功的机率就高很多。经典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待效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显示,老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为她起名,象爱妻子一样爱她,终于打动爱神,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在这个实验中,著名心理学家 Robert Rosenthal 和助手在一所小学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把随机抽取的18名学生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认真地说他们是“经过科学测试发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并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暗示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受到虚构的测试结果影响,来自老师潜移默化中的热爱和期望让这18位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象那座雕像一样,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之后的跟踪调查也发现这种积极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成人期。

 

       类似的变化在不同学校时有发生。我邻居的孩子,天生精力充沛但自控力弱,kindergarten 和一年级的老师常给父母打电话抱怨他在班里不听讲,坐不住。孩子也每天早上拖拖拉拉,厌恶去学校。到了二年级,他却天天飞快地吃早饭,早早去教室门口等着开门,还嫌周末太长。只因为老师从第一天起就发现并告诉他有多聪明,常表扬他在课堂上的参与。父母惊讶地告诉我,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让孩子象换了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积极了,对学校热爱了,甚至在家里也比以往自律。虽然从那年起再没有遇到过给孩子这么多正能量的老师,但有了二年级的基础,他总体的表现和头两年还是有天壤之别。

 

 

       华美精神健康联合会创办人徐嘉佳女士曾分享,当年她在台湾读国中时,有位老师出名的严厉,每次考试发榜后总会叫几名学生到讲台上,他用竹尺当着全班的面打他们的手掌。而同学们则都盼着被老师叫去打手,谁被叫到都带着骄傲的笑容上台,好象不是被打手,而是去领奖。原因就在于老师解释过:他打这些同学是因为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得更好,如果觉得谁成绩和能力相当,他都懒得打,因为打了也没用。打手,成为一种自己有潜能并被老师信任的标志,谁不想要啊?而且被打的同学课后学习起来更带劲儿,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公立学校实习加工作这15年,看到任何学生,包括开会时讨论的所谓“问题”学生,我都忍不住去憧憬:他/她将来,会有什么成就呢?无法估量啊!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一点也不夸张。年轻,就是希望,充满了任何可能性。而学校老师,父母,教练等成人对她/他们的每一条评语,每一个脸色,态度,都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偶尔听到个别老师在学校议论,“XX是天生去监狱的料儿”,我都会不寒而栗。如果他/她把这种态度带到课堂上,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呢?记得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教语文是没得说,但对班里差生不能容忍。印象最深的是曾有一位女同学成绩不好但每天都穿得很漂亮。一天,老师让她站起来,发动全班同学找出她的缺点。因为是班长,所以我被点名第一个发言。我不知道说什么好,难堪得好像被批判的是自己。更无法忘记的是同学的眼睛,充满了恐惧和仇恨。其实我们同学间都知道,她的父母离异,妈妈生活在外地,唯一的补偿就是经常给她寄新衣服。如果王老师稍微多些体谅和安慰,她对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提高,怎么会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呢?

 

       这些年来每次回山东,不管时间多紧,我都会去拜访柏老师。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他谈起教过的学生如数家珍。我从没提过,当年我是别人替考才有机会到他的班上读书。也许心底总有后怕,如果柏老师不是因为那个别人的成绩而信任我,如果知道我真实的水平而不屑去家访,我,会是什么结局?

 

       在本科读外语系时我告诉老师和同学自己的英语从初中到高一上半学期没及格过,她们都惊呼“奇迹”!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长出“奇迹”。只要他/她遇到肯“信任”的您!

 

 

(谨以此文,献给每天都有机会用“信任”在教室里,家里,球场上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朋友,教练!)

 

 

 

 

 






梅子 (2013-09-13 11:07:19)

谢谢心桥好文!一定记住你的话,信任孩子,鼓励孩子!

雨林 (2013-09-13 12:18:40)

感谢那些每天都有机会用“信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的老师, 还有可以用信任创造奇迹的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朋友, 同事和上司们。谢谢心桥的好文章。

林静 (2013-09-13 12:30:08)

震撼好文,象柏老师这样点石成金的人太宝贵了。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

周小哭 (2013-09-13 13:20:53)

我从耍小聪明到踏实地学习,也是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任。她和班主任在我放学等车留班写作业时悄悄议论我,说我是一个踏踏实实的孩子,如何如何。我从小都被老师批评不认真、马虎等等,那是第一次被人认为是一个努力用功的孩子,我当时感动得都要掉眼泪了。从那以后,我偏科到数学可能120语文可能70的局面从未再出现过,语文课上我好像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觉得应该拿第一的人。也幸亏那时有“句子成分分析”这内容,其实那是有关逻辑的东西,和数学这类我天生的强项有关,所以,我经常都是班上唯一全对的学生。那个学年是初一,其实是我上学的第五个年头,回想起来,我在正确的时间遇对了老师,没有走什么弯路。好老师真的是太重要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老师都不是急功近利的。

我在Susan的成长过程中,因着职业的关系,会快速辨出好老师,然后就会通过自己和Susan的努力,让老师慢慢地看到Susan因着努力而取得的成绩,接下来,我想Susan就会从老师那种发自内心的”印象“中受益多多。其实Susan的英语学习(出国前她拿过全国比赛的金奖)和在美国的写作训练,都和这样的老师不无关系。

我有一天和一个年青的妈妈聊天,她说Susan成长中我努力的部分她不是特别有兴趣,因为她觉得她也可以去努力,这事儿似乎并不难,但是如何能够辨别出好老师并建立起良好的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她非常关心。

心桥有时间的话,分享一下这方面的话题吧。更多的案例会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能找到依据。我翻译完Susan的暑假作文,也会在这方面写点东西。

心桥 (2013-09-13 13:36:40)

感谢梅子的鼓励。

 

我很佩服您一生不断给自己挑战,包括学习古筝等。这种求知不倦的精神,对下一代是最有力的教育。

心桥 (2013-09-13 13:38:19)

感谢雨林的提醒,把这些也可以对孩子有深远影响的成人刚才都加上了。

心桥 (2013-09-13 13:43:23)

感谢林静的精辟点评。天生自觉自律学习的孩子确实不多,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在小的时候,周围师长的鼓励和引导太重要了。我想起来就害怕,不知国内还有多少象我当年那样迷失学习方向的孩子,却从未遇到过“柏老师”的信任,而永远失去发掘自己潜力的机会。

心桥 (2013-09-13 13:57:57)

感谢小哭的分享。好老师确实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我在《给校长的两封信》里,第二封感谢信列举了为什么我热爱,感恩B老师,以后有机会再直接地用中文谈谈这个问题。在美国,分到哪个班在 kindergarten 时是校长作主,小学的后6年头一年的老师多少可以推荐一下,所以还是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性格的老师。中学以后是选课,选择面就窄了,但那个年龄的孩子,也需要去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

天地一弘 (2013-09-13 14:54:18)

感谢心桥的好文!

对于孩子成长,这是一篇好文,转载了,给我的合肥家长们看看,或许,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长为奇迹,如果家长和老师愿意创造奇迹。

予微 (2013-09-13 21:01:01)

赞赏心桥写出往事的勇气!有点好奇那个女孩子就甘愿上一般的中学吗?还是她考去另一间?

这些能用心去爱,去鼓励孩子的老师,长辈,成就了孩子的一生!心桥能用实例分析很有说服力。

正面的鼓励确实能激发人的潜能,能碰上这个“伯乐”是幸运;而孩子的本身还是要有某种潜能,是基本条件。

抱峰 (2013-09-13 22:46:10)

他人信任转化为自我挖潜,太好了.而挖掘自我潜力是根本.

贪玩的学生可能蕴藏了巨大的潜力.孩子本性就是贪玩.我主张孩子多玩,贪玩也没关系.聪明的孩子都这样.

发现人的长处,创造精神.自我发现尤其重要.

问安!

心桥 (2013-09-14 01:25:00)

感谢一弘的鼓励。希望更多的师长看到“信任”和“鼓励”的力量。

心桥 (2013-09-14 01:32:10)

感谢予微的鼓励。那位同学被保送重点高中,不需要任何中考成绩。去年回国,我专程去拜访她,感谢她帮我上高中。

心桥 (2013-09-14 01:35:38)

感谢抱峰的点评。愿更多的老师看到所有孩子的潜力,帮他/她们找到自强的动力。

Sujuan (2013-09-14 05:01:10)

谢谢心桥又一篇佳作。得到老师和父母的承认和鼓励对孩子的自尊自信建立十分重要。特别对以后青少年的成长。中国文化比较苛刻,不容易表扬,认为滋长骄傲。西方文化又太过于褒扬,有时因为要得到褒扬竭尽全力,也有问题。如何实事求是用爱心讲诚实话实在是一门不容易学的功课。还有一点,青少年要有足够自信和自尊才能对同伴的不良影响有抵制力。

心桥 (2013-09-14 05:24:52)

感谢 Sujuan 的精辟点评。东方文化确实不重视鼓励,而美国1969年兴起的“自尊运动”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被称为“毁了一代人”。找到平衡点不易,还在学习中。

予微 (2013-09-14 05:52:50)

这位同学也够勇敢!

香台 (2013-09-14 15:14:13)

遇到好家长好老师,就是孩子的福气,即便遇不到点石成金的老师,自己也争取做个点石成金的家长。

林玫phoenix (2013-09-14 19:51:42)

赏的识教育对构建孩子的自信举足轻重啊,可惜,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这样的好老师越来越少了。

刘瑛依旧 (2013-09-14 23:03:45)

感叹啊!那时中国还有老师家访。在美国、德国,连听都没听过这种事。现在国内,恐怕也绝迹了吧?

心桥 (2013-09-15 01:24:02)

谢谢香台的反馈。家长“点石成金”的机会比老师还要大得多。

心桥 (2013-09-15 01:29:53)

常常看到媒体曝光无良教师的负面新闻,很心寒。曾经这么高尚的职业被蒙上污点。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我相信很多老师还是优秀的,希望媒体多宣传正能量。谢谢林导的关注。

心桥 (2013-09-15 01:36:24)

在加州工作的14年中,我遇到过一位家访的美国老师(6年级),校长总是放心地把全年级行为最难管的孩子放到她班里,一年后都像换了个人似的,屡试不败。看<<国家教师杂志>>发现其它州也有常家访的老师,但占极少数。家访,确实是个非常好的表达老师关心和信任的方式。

海云 (2013-09-15 02:26:19)

如果一个老师能把Believe in yourself的理念传给了学生,那就是一个好老师!

西苇 (2013-09-15 09:00:10)

这个故事对人非常有启发性。

老来天真 (2013-09-15 09:11:28)

是滴! 在德国老师家访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是公私分明,除了在校的时间,其他都是私人时间,私人时间就不能打扰!

若敏 (2013-09-16 03:54:32)

非常感人而真实的故事!

我非常相信这种信任带来的转变。好老师和不懂教育的老师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你所说的不可思议的转变。在初中,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徐家榜,他真是一位好老师,他的家访对我充满了赞美和鼓励,让我信心倍增,以全区第一的中考成绩毕业。上高中时,由于父亲坚持让我学医,我选择了理科班。我的文科好,在区作文比赛获奖,在理科尖子班却受到班主任物理老师带偏见的歧视,曾一度让我灰心丧气,从排名第一,落到第5。也曾一度让我非常憎恨和恐惧物理和数学课。谢谢心桥敞开心扉的分享和分析!

今天,我作为一名中文老师,我绝不让一个孩子受到我当年所感受到的伤害,我爱他们也鼓励他们。他们应该感受到了,我每周的2小时中文老师的时光,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谢谢心桥分享!

心桥 (2013-09-16 05:46:23)

感谢海云的点评。帮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确实是给他/她们前进最根本的动力。

心桥 (2013-09-16 05:47:04)

谢谢西苇鼓励。

心桥 (2013-09-16 05:56:19)

感谢若敏真诚的分享。您教的远远不只是中文,还有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多希望天下的老师都象您,象徐老师和柏老师一样,看到自己在学生眼中不一样的位置,用爱,信任和鼓励,给孩子信心,调动求知的积极性,引导他/她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