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五)昔日美女今何在

 

       冷明,作家.内蒙知青。他在送给我的,他写的小说《为了你走遍草原》书的扉页上写道:“故事是假的而苦难是真的。”使我未曾读书、泪水潸然而下。他本人在内蒙草原一呆就是二十二年,历尽苦难,我分明在故事主人公钟伟明坎坷人生中读懂了冷明的心。读冷明的博客,我知道他是一个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强烈的人,他文笔犀利深刻,却又饱含激情,在此,我引用他在《为了你走遍草原》的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经历过“文革”、插队的一代人,作为被折腾怕了的一代人,我们也许比某些标谤最革命,最爱国的人更热爱我们的祖国,更珍惜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难道有谁如我们一样深刻地理解“不折腾”的含义吗?我们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希望社会和谐,希望民主,法制日益加强,希望慈善事业蔚然成风……”廖廖数语,道出了一个“老知青”的赤子之心,道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永不泯灭的爱国之情。我常满怀感激的想,我的一本小小的书,却引来这么多人这么深刻的解读,我是应感到荣幸,自豪,还是压力呢?抑或是兼而有之?我想,我得到更多的是信任、温暖、希望、鞭策、而我的回答应该是:笔耕不缀,答谢知音!

 

                                                       昔日美女今何在

                                                           冷明

       我们小的时候,北京一度有男女分开的中学,闻名遐迩的男四中、女五中、女十二中,师大女附中等等。这些贵族学校好像大多是干部子弟、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偶尔有认识的平民百姓的子女考入,绝对是品学兼优的特优生。学习好,长的再好,那就十全十美了。年轻时的子蕴是位举止娴雅,天生丽质,多才多艺,多愁善感的美女,她就读于女十二中,是一所令人羡慕的贵族学校。忽一日,这些贵族学校的美女们都变成了魔鬼,一个个身穿绿军装,腰系武装带,打起人来比那些混小子们毫不逊色。众人皆知的北京市第一个被红卫兵打死的师大附中校长卞仲耘,就是这些美女打手的杰作。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美人儿们大可以说,那时都怪自己年少无知,受了别人的蛊惑,受了谁的呢?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或四人帮,或林彪;都是听了毛主席的话,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争先恐后残酷无情,都是为了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叶剑英讲过:文化大革命中死了2000万人,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 胡耀邦说:文革中有一亿人受到批斗,8万个家庭被彻底消灭,5百万人被判刑,703万人被打成终生残废,被逼自杀的有2百万人,近20万人被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枪毙。

 

       十年文革,人性的丑恶发挥到了极致,夫妻决绝、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人间悲剧屡见不鲜。我66年十五岁正上中学,属于比较听话的好孩子,但对父母充满了仇恨,大义灭亲,壮着胆给他们贴了一墙的大字报,妄图与反革命家庭划清界线。在那个年代,谁不想打人,谁不想骂人,谁不想批斗人,谁不想努力表现自己最革命最无情最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

 

       在子蕴新出版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一书中,让人意外地看到了一位美丽、善良,不打人,不骂人甚至还救人的好姑娘。

 

       “生死之交”一章讲述了作者文革中把一个朋友的妈妈藏到家里的故事。这位妈妈被学校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伤痕累累,随时有可能丧命。在那个时期藏人,无异于动乱时期把什么六呀四呀的暴乱份子藏起来一样,需要何等的胆量和见识。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子蕴不光外表长的美,还天生具有的大慈大悲,温柔善良的一面,也展现了她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为朋友两胁插刀的侠女风范。

 

       书中对文革的描述寥寥数笔,通过一个纯真无邪的花季少女对文革的观察,勾勒出了文革的本来面目:“把老两口五花大绑押上了卡车,据说是遣返回原籍,罪名是历史反革命。可怕的事还在后头……许多中学红卫兵,把房东的家抄了个底掉,开始时让婆媳二人跪在地上……说是婆媳俩想变天,他们解下皮带开始拼命打她们,那个女红卫兵边抽打边歇斯底里哭。房东老太太先时还大声的说:打的好,打的好!渐渐就气弱了……过了几天,婆媳俩双双被打死了……”

 

      作者在书中写了一群才华出众堪称美女的姑娘,她们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结局也迥然不同。

 

     “高中同学茵,父系的亲属都在台湾……温文尔雅,典型的大家闰秀……茵很朴素,衣著得体但不鲜艳,她总爱穿一件蓝色的外套,冬天戴着个大口罩,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只露出一双圆圆的清澈的黑眼睛,老实讲我俩不是一类人,她是精致的易碎的古代瓷瓶儿而我是粗糙随意的现代陶瓷罐……不知是哪个学校的红卫兵连续三次抄她家,茵的爷爷,妈妈相继被打死,奶奶被打瘫,爸爸的肾被踢出血。据说打她的家人时,让姐妹四人站在一边看着……茵刚十七岁,最小的妹妹十一、二岁……四个女孩子被红卫兵关在一间屋子里,没有行动自由,巨大的悲痛和惊吓使茵得了癫痫,从此稍有惊吓刺激就人事不醒抽风吐白沫……茵为了生存,大概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成份,她匆匆嫁了个清华大学在读的出身红五类的哈尔滨青年,但是她复杂的社会背景,影响了她丈夫的入党及其原本顺畅的政治前景,丈夫反悔了,而茵则陷入了另一轮新的不幸的痛苦之中。终于有一天,集所有不幸于一身的茵在又一次癫痫发作后再没有醒来,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千般无奈,带着满心的伤痕和不甘,我的好朋友茵就这样悄悄的走了……而此时她还不足三十岁……”

 

       “令我崇敬又心痛的知青英雄蒋美华”是上海知青, “她是资本家出身,积极要求入团,一心想和家里划清界限……仓库着火了!房顶上一根梁柱烧断砸了下来,瘦弱的蒋美华用肩膀和双手扛住正在燃烧的柱子,让身后的人们冲出去,直到自己昏倒……烧得面目全非,几经整容,她没有头发,戴着假头套,手和脸,身体都严重烧伤,鼻子是假的,鼻孔出气很困难,而且异常干燥……她以前可真算是个林黛玉式的美人儿,白晰的皮肤,娇好的容颜,苗条的身材,无可挑剔……”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到北大荒,走上了毛主席指出的康庄大道,最后的结局是生不如死。

 

       美貌是一种诱惑,往往招致许多灾祸,子蕴具有惊人的美貌,女性的温柔,才华出众,追求她的人大有人在,她的爱情本不该曲曲折折,但她的命运与一个出身“卑微”的男人交织在一起,就注定会轰轰烈烈。

 

       子蕴的眼光不错,她苦恋了数年的小伙子D的确不同凡响,高高的个子,宽肩膀,面容清癯,棱角分明,敏锐的黑眼睛,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仪表堂堂,为人谦和,工作出色。拿到现在,可说是无可挑剔的男子汉。那个年代出身决定一切,D是黑五类子女,父母文革初被轰出北京城,D为了养活兄弟姐妹,毅然决然地下乡插队,靠自己一人没白没夜拼命地干活,养活一家人。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暗自想,如果是部小说,因为家庭出身,爱情戛然而止,合情合理,一对痴情的男女主人公一定不要走到一起,才能完成最终的爱情绝唱。

 

       可惜,回忆录不能杜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真实是回忆录的灵魂。一个才女,虽然不是正牌的红五类,家庭出身也说的过去,爱上一个黑五类狗崽子,仅靠鸿雁传书维系感情,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恋情不说是旷世奇恋,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子蕴为了爱情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她在艰苦的北大荒兵团工作数年,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为了与D结合,往北,往更偏僻更荒凉更寒冷的大兴安岭山区居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果不其然,结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琐碎事接踵而来,D爱玩不顾家的缺点显露了出来,虽然D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可这样一个人注定不能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不是大款,不是大官,不会拍马。其实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回城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了阶级斗争,没有了家庭出身的羁绊,D的聪明才智和刻苦耐劳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北京的一家大公司做到了副总的职位,也算是人尽其才。这是后话。

 

       子蕴的书在台湾出版,读过的人好评如潮,其中陆幸生先生的书评写的尤其好。陆是记者、作家、专业人士,不过文章的好坏似乎与专业不专业无关,有多少名家对上山下乡这段历史还高唱着赞歌呢。

 

       该读书的时候,全国数以千万知青屈从最高统帅毛泽东之命在乡下务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代知青集体被剥夺了青春自主权,被剥夺了读书学习的权利。青春一去不复还,如今两鬓斑白,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的我们,即便不能讨回丢失的权利,即便没有人偿还曾经的损失,难道还要为这段荒唐屈辱的历史歌功颂德涂脂抹粉吗?每个人都有值得一书的往事,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爱情、初恋,都有说不尽的友谊、情义,子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说她的经历坎坷,不如说是她长的美,心灵美,美女似乎不应该有这样不平坦的道路。现今的美女讲究傍大款,那时的美女完全可以傍个当官的,最起码嫁个出身好的,也就不会受这么多罪。历史如同断了线的珍珠,能有几多真实,子蕴秉笔直书,文革,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就是由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真实故事组成的。

 

       在公园里看到我的同龄人结帮成队慷慨激昂高唱老(红)歌,我就想,唱吧,唱吧,当年的贵族红卫兵什么要武彬彬从不忏悔,照样过着贵族生活,凭什么让你们永远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你们唱的是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词,并不是故意唱红歌,讴歌那个年代。谁想回到那个在毒日头下劳作一天只挣十分工五分钱的年代;谁想回到每年一次探亲,一家人哭哭啼啼,回农村要带咸菜、挂面、酱油膏的年代;谁想回到为了上大学、招工回城,可能冒着被指导员队长书记强奸的危险的年代,没有一个人肯走回头路。我们这一代人,唱红歌不过在回忆青春,追忆逝去的年华。子蕴的书里提到不少老(红)歌,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仿佛让我们回到了童年,少年,青年,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似乎变得亲切起来,但带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绝不能走回头路。






外星孤儿 (2013-08-23 21:30:36)

共鸣,写得真好。历史上最荒唐的年代让我们赶上了,这种全民人整人的事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历史不能重演。

梅子 (2013-08-23 21:49:46)

只有正视历史,不泯灭良知,才能秉笔直书,写出这样的书评。

历史不能重演,每个知情者、过来人都要大声疾呼!

予微 (2013-08-24 06:04:41)

血淋淋的事实,是我们应该知道并记住的。饶恕,不等于忘记;吸取教训,不能让历史重演。

子蕴 (2013-08-24 13:22:50)

有时会觉得,我的这些文章於海外文轩的温暖平和不太适宜,只有我们这些亲历者才有切肤之痛。可是又想.越是这样越要坚持,哪怕只有一个人看,也没白来。谢谢你的支持。

子蕴 (2013-08-24 13:32:25)

看到今天的年青人对过去那段历史根本不知道,看见他们乐不思蜀的样子,我总在想:“年青人啊,你真年轻”(电影冰山上来客中台词)也许孩子们还以为遇到了祥林嫂,一天絮絮叨叨好烦人,感谢你给我力量,使我坚持……

子蕴 (2013-08-24 13:34:16)

只可惜对这些重大的问题,都没有彻底批判,彻底否定!

雨林 (2013-08-24 17:39:42)

我有时候也会为人们选择忘记而感到悲哀。但是看到国内七零后都有李承鹏,韩寒, 蒋方舟等等懂事的年轻人,心里也有宽慰。 姐姐最近有没有读到过胡紫微写的“对于罪恶我们无法一分为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779740101m41p.html。这篇文章不仅没有被新浪和谐掉,还上了导读。

我发现现在文轩里面每篇文章都有成百上千的点击率了。修身养性齐家在这里的确是主体的氛围,但是每当大家在感性又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中细细地品味生活时,历史的阴影总会是无法摆脱的一种追随。剖析人性弱点的作品有着特别的意义,比如这一篇书评就是。

北京该有秋的意味了? 问安。

子蕴 (2013-08-25 13:43:18)

谢谢你啊,我落泪了!北京进入秋天,这是北京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瓜熟蒂落,是个丰收的好季节。保重啊小妹妹!

海云 (2013-08-25 14:46:45)

不会忘记。

anna (2014-01-03 16:47:07)

婴儿期童年期的我也受到负面影响。尽管没下乡。问好子蕴姐!

子蕴 (2014-01-07 09:34:59)

谢谢!

子蕴 (2014-01-07 09:41:15)

那时候的小小孩后来更惨,上小学时不学习,天天拿着小红书上街游行,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不知你赶上没?

anna (2014-01-07 12:42:05)

没有,我还小几岁,文革开始我一岁。妈妈爸爸必须开会学习文件,幼儿园期间常常一人在校园里晃荡等他们回来带我吃食堂。

子蕴 (2014-01-11 14:51:17)

那你真的是很万幸躲过一劫!祝福你健康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