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民与工人

社会风云之一

 

                       中国的农民与工人

    在中国,农民一直占社会的主体构成位置,农民的兴衰左右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思想文化也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稳定基因。

    工人的出现时间并不算长,数量上也无法与农民进行相抗衡。

    现在的情况变了,至少有一半的农民已经进了城,而剩下的一半大都是劳动力不强的人群。这些进了城的农民自然不愿轻易地回到农村,通过各种努力与付出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小县城以上的城市取得了定居的基本条件,余下的三分之一大概也在乡镇的街上或者在集体农庄里购买了住宅。这也就是说,传统的农村已经进入尾声,在多方因素的合力之下逐渐走向消除。

    这样的变化在社会发层面上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这首先意味传统意义的熟人文化与环境出现破碎与重组,这个破碎过程是很短暂的,重组却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样的情况自然会对原先的认知与意识形成极大的冲击,如同被搅浑的水塘一样难以短时间里恢复平静。缺乏平静的心理是难以品尝生活之美好的,尽管大家的物质拥有超出以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我们需要主动引导这些在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产生迷茫的人群走出混乱,然而这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

    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不是简单的居住问题,这里有文化融入的问题,融入的同时还有相互影响重新形成新的文化问题。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但由经济因素主导的大规模大范围的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极大的可能是最后一次。

    我们的工人呢?国有企业改制以后,一部分成了个体户,一部分成为打工者。而农民大量进城之后,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成为个体户,更多的人当然也是打工者,这其中也有不少人从最初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逐渐融入到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工作中。

    这两群本来泾渭分明的人现在较为充分地混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进一步介入以后,基本就成了新的市民阶层。这当然就会形成新的文化,从而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文化历来至少有两大阵营,一个是官方主导的带有主观需求色彩的文化造势,一个是民间自然形成的带有实际需要愿望的文化态势。要想形成合力向前发展就需要有人从这两者之间构建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从而能够把社会很实在地引导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现在的形势其实已经明了,但大家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模糊不清的人还占大多数,还需要普遍提高认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总体而言,人的认识水平提高了,生活的层次就会提高。我们会逐渐知道哪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拒绝的,我们也会逐渐地知道哪些是理性的,哪些是虚幻的。

 

                                 二〇二〇年一月一日十点三十

下一篇文章:农民变市民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