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市民之后

社会风云之二

农民变市民之后

    一半以上的农民一夜之间成了市民,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有什么意义?农民变市民之后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的农民多,人多田少经济自然跟不上。经过艰难而痛苦的挣扎已经有至少一半的农民基本上成了市民,这意味着释放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力,这也成了许多人认为的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的经济文化政治角度看,这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带来政治的稳定。

    如果我们从这部分新市民的角度看的话,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一般来说,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里基本消耗了大部分的财力与精力,完成身份的转换之后发现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因为市民意识与原先的村庄居民意识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一个村庄世代居住,一切都很稳定,相互依赖漫步而行。而市民的经济意识更为强烈,高下之分的距离感也更为分明,相对的独立性也更大。新市民不见得一下子就能够适应这样的不同,正如一个池塘里长大的鱼放到一条河里一样,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社会的角度看,这样的转变是有益的,因为总体的认识与能力都因此而得到了提高。虽然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个体的感觉不一定是轻松的,但结果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

    面对新情况时,大部分人的内心还会对文化有进一步的需求,他们会逐渐发现文化的文明性与先进性更加诱人,这就会导致他们对教育有进一步的期待。未来的教育必然也会承受更多的压力,而教育本身的提升需要所带来的压力也不小,两者叠加会形成更大的压力效应。当然事实上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可以普遍提高人群的素质,但这只能是一个中低标准。更高的境界要靠家庭与个体的努力,关键性的部分还需要先天的积累。

    这就意味着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重心会逐渐倾向教育与文化。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文化的自觉追求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自由职业者的群体不断增大,思想上的自由也在增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性自觉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之后我们就逐渐看清我们的前行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跟随。

    一个国家只有主体性人群的能力与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才有可能真的富强文明起来,目前的中国初具了这个过程的前期客观条件,能否顺利发展下去还要看主观的努力是否到位。

    世界的整体提升要看中国的发展,不仅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也因为中国的文化具备了团结世界的特性。如今的世界看好中国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中国农民的大比例转变就是一个客观的硬性条件。

    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路口,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及时而稳健地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而轻快地迈步向前。

 

                              二〇二〇年一月三日九点二十

上一篇文章:中国的农民与工人
下一篇文章: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