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创建者之一,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并见过列宁的中共特使;
他担任过维经斯基、马林、达林、鲍罗廷等共产国际代表的翻译和秘书,参与中共领袖、共产国际代表、苏俄使者同孙中山等国民党要人的多次重要会谈,对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国共合作有特殊贡献;
他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李大钊称赞他“学贯中西、才华出众”。
张太雷,从天津北洋大学走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广州起义总指挥,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毕业证
“最让妈妈高兴的是,化工部同事一说起谁家孩子成绩好,我们家绝对是‘震倒一片’,这和外祖父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说起外祖父张太雷,冯海晴满脸骄傲。
近日,天津大学举行张太雷诞辰113周年纪念活动,张太雷的外孙女、张西蕾的女儿冯海晴和冯海兰专程从北京赶来。在天津大学博物馆,两人看到张太雷1920年6月从北洋大学法科毕业的毕业证原件,激动不已。
“刚上大学时,外祖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其实是毕业后做律师,赚钱改变家境。”冯海晴告诉记者,张太雷幼年丧父,母亲当佣人拉扯他和姐姐长大,他靠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和亲友资助,一路求学。
1915年,17岁的张太雷去上海参加北京大学法科预科招生考试被录取。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考虑到当时北京大学预科4年、本科4年,学制长、学费贵,又听说北洋大学是国立学校,预科只有一年,于是在1916年1月8日,张太雷又考上了北洋大学预科班,同年9月升入北洋大学法科法律学门乙班。
张太雷的同学李子宽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张太雷在校期间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不但法学成绩优秀,熟练掌握英、俄两门外语,爱好还十分广泛,通诗词音律,喜爱吹箫、踢足球、打网球。
当时北洋大学学生每年交学费15元,每月伙食费6元。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张太雷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法科教授美国人福克斯创办的《华北明星报》兼职当英文翻译和编辑。
冯海晴说,上大学,原本承载着张太雷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希望,但在1918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人生。俄国汉学家、俄共党员鲍立维来天津工作,通过《华北明星报》结识并聘请张太雷做翻译。在这期间,张太雷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并开始秘密翻译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
这些进步书籍对张太雷有很深的影响,他对同学李子宽说:“做人要整个儿改,我以后不到上海当律师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国。”他将当时的学名“张曾让”改为“张太雷”,寓意“愿化为震碎旧世界的惊雷”。
1919年8月,李大钊来天津送陈独秀乘船去上海后,会晤了住在俄租界的鲍立维。作为鲍立维英文秘书的张太雷,参加了李大钊与鲍立维的会见,从此与李大钊熟识了。
从党史文献资料上看,1920年,张太雷为协助李大钊建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2月,张太雷不断将秘密翻译的社会主义文献送到北京。3月,张太雷与于方舟、韩麟符、安幸生等新生社的进步青年一起加入了李大钊在北京秘密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推动创建中国共产党,经鲍立维介绍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张太雷作为鲍立维的助手参与了各种活动。
10月,22岁的张太雷参加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11月,张太雷受李大钊指派,在天津当时称为“特别二区”的大马路(现河北区建国道91号)一间裁缝店楼上,创建了天津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太雷、吴南如、谌小岑、胡维宪等七人出席成立会议,选举张太雷任书记。
“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曾经争论过张太雷到底毕业于哪所学校,直到天大拿出了外祖父1920年6月的毕业证才确定归属。1920年一整年,外祖父实在太忙了,也幸亏没时间领毕业证,天大才保留下了这么珍贵的毕业证原件。”冯海晴笑着说。
一封家书
常州南门外清凉寺子和里3号的张太雷故居,是两进六间的小院。其实这是张太雷姐姐张泰临婆家的房子,由于当时张家并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将其租来作为张太雷的婚房。
1920年到1923年,张太雷和陆静华的三个孩子张西屏、张西蕾、张一阳先后出生在这个小院里。
“外祖父接受的是张扬个性的美式教育,学校中崇尚恋爱自由,但作为孝子,他还是遵从母命,与还没见过面的外祖母完婚了。”1918年暑假,20岁的张太雷被母亲薛氏叫回老家常州结婚。据冯海晴说,当时之所以着急结婚,是因为张太雷的姐姐张泰临出嫁,家中只剩多病的老母亲,很需要人照顾。新娘陆静华生于常州南门外一个富庶人家,父母早逝,由叔父抚养,读过几年私塾,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
婚后,张太雷对陆静华非常好,只要有时间,就会教陆静华认字、读古典小说,并鼓励她学刺绣和缝纫。冯海晴说,结婚头两年,张太雷还在北洋大学读书,每逢假期便回常州探亲。
1921年3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在伊尔库茨克正式组成,下设四科。经李大钊推荐,23岁的张太雷赴远东书记处参加筹建中国科,他临行前给妻子陆静华写了一封信。
“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所以我决计到外国去游学求一点学问,将来可以享真正的幸福,你也可以享真正的幸福,母亲也可以享真正的幸福。
“你可以趁这段时间用一点功。你一定要进学堂的,所费亦不算多。你第一要选择你最善(擅)长的功课,学习了可以使你独立……”这封用毛笔写在普通信纸上的信,是张太雷许多家书中唯一幸存的一封,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1938年的春天,二女儿张西蕾告别家人,独自一人从常州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就将这封信一直带在身边,当时为了安全,把信的开头和结尾处的落款都剪掉了。
1921年5、6月间,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张太雷代表中共起草大会书面报告,成为第一位在共产国际发言的中共代表。
这一年的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一个月后,张太雷在莫斯科参加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当选青共国际执委会委员,奉命回国主持整顿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
回到上海后,张太雷担任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助手和翻译,积极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工作之余抽空返回常州探亲,将从俄国带回的一条白色羊毛毯送给母亲。
二女儿张西蕾出生于1922年,在这一年的5月5日,张太雷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张太雷参加革命后,家人不知道他在外面干什么,“只是有时会突然在晚上回到家住几天,又从小河边乘船悄然离去”。
从1922年至1924年,张太雷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因为工作繁忙,他只回过两三次家,1924年后再也没回过,只来信或托人捎过钱、为多病的老母亲寄过药。
两代烈士
1924年秋天至1925年的春天,在上海慕尔鸣路的一座二层小楼里,陆静华度过了婚后最快乐的一段日子。
“楼上正房住着上海区委的领导人蔡和森和向警予,厢房是瞿秋白的卧室,而张太雷一家人则住在楼下的厢房。”当时,张太雷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这一段正逢国共合作相对稳定的时期,全家人在上海中共中央的机关宿舍住了大约半年,此时张太雷已经是中央候补委员、团中央总书记、《向导》杂志的编委、《民国日报》的主笔,并在上海大学讲授英语课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张太雷受命担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参与筹备、组织召开八七会议。会后,张太雷被任命为中共南方局书记、广东省委书记,负责领导广州起义。
据党史资料记载,1927年12月12日午后2点多,广州城外和部分街道已是枪声大作,起义总指挥张太雷与共产国际代表纽曼以及警卫和司机四人乘车行驶到惠爱西路西园酒家附近时,遭到反动武装的枪击。张太雷身中三弹牺牲,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外公牺牲时,家里根本不知道。1928年一个做印刷工的亲戚在外面可能看到了报纸,就悄悄传回消息,家里觉得可能是出事了。”冯海晴说,几个月后,陆静华接到一封从上海寄来的信,之后三个孩子就听见妈妈和奶奶晚上失声痛哭。“母亲什么也没和我们提,也不准我们问父亲的情况,只是叮嘱如果有人问起父亲,就说他早已去世了。”15岁就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的张西蕾曾回忆说,从那时,他们姐弟三人开始明白,他们已经永远地失去了父亲。
“现在说起外公,我们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怀念,为了革命事业,她先是失去了丈夫,后来又失去了儿子。”冯海晴说,陆静华29岁开始守寡,靠做手工活儿供三个孩子读书,照顾瘫痪的婆婆,直到婆婆72岁去世。
“弟弟张一阳在生命垂危的几天里,让战友徐一非帮助他剪下指甲,然后把指甲和我送他的新华钢笔的笔尖包在一起,嘱托徐一非说:如果你能出狱,务必找到我的二姐张西蕾,交给她。”张西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41年秋季的一天,从徐一非嘴里,她得知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进上饶集中营的弟弟张一阳已经牺牲的消息。
当年夏天,集中营蔓延一种传染病,张一阳被传染了。国民党特务从叛徒嘴里得知他是张太雷的儿子,不给治疗,也不给水喝。当时有一种“606”针剂,只要同意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得到治疗。张一阳虽然多日水米未进,高烧不退,却拒不投降,主动选择了牺牲。
为了不让常州老家的陆静华伤心,张西蕾一直没有把弟弟牺牲的消息告诉家里。直到新中国成立,陆静华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工作人员介绍陆静华时说“她家是两代烈士”,老人这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早在8年前就已经牺牲了。
为了不让母亲陆静华难过,大女儿张西屏把自己的三女儿谢子娟和四女儿谢亦娟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张一阳,改姓张,即张子娟、张亦娟。(引自2011年7月19日《每日新报》,作者万力闻,赵晨)
春阳 (2013-06-15 15:07:33) |
韩老师好。谢谢介绍。下次转贴文章,能不能请您在标题处加上“转贴”二字? 再次感谢。 |
韩仁斌 (2013-06-16 00:17:32) |
啊!我把位置放文末了。 |
春阳 (2013-06-16 13:57:35) |
韩老师,依照惯例,请将标题改为 “转贴:张太雷 首位火线牺牲的政治局委员”或者“张太雷 首位火线牺牲的政治局委员(转贴):谢谢。 春阳 |
韩仁斌 (2013-06-17 00:58:53) |
是我原创的作品,我都在文前加有【原创】, 不引起纠纷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