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生活体验(三)

中英人情世故大PK之一:人之交淡如水。 在这里用了PK其实是不太妥当的,因为来源于网络游戏的这个热门词含有在撕杀的比较中分出胜负的意思。而中英人情世故的比较是没有胜负好坏之分的,更多的是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之意。 俺的理论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总结出子乙丙丁的论点,并进行一一论证分析,只能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上唠叨一下。 大家耳熟闻详的句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来自<<庄子·山木>>,说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则甜得像甜酒。我认为更为透彻的是后面那几句: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淡泊却心灵亲近,小人之间甘甜却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请注意逻辑(一提到这词就有点起鸡皮疙瘩,呵呵呵): 小人的交情或甜得像甜酒,但甜得像甜酒的交情未必是小人之交。同之,淡若水的交往不一定都是君子之交。好了,明白了这一点,想来也不需要俺多说,大家也许都有同样的体会,咱那儿的人际交往真给人感觉浓如酒,而西方的人际关系就比较单纯,有点淡如水的感觉。 在出国前,我的感觉就象处于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挣也挣不脱。就算现在,一回到国内,立马就陷进这张网中。记得有次过年回家,妈妈说要给红包给小区门卫,俺就塞了二十元。妈妈知道了,说:二十咋出得了手?起码五十嘛。后又塞给门卫五十。对面关姨的孙子俺给了五十,结果人家给俺儿子一百。俺妈看了,又给了关姨孙子一百。唉,俺真被搞糊涂了。亲朋好友轮流请吃饭也是件怕事。想想俺们家是个大家族,七姑八大姨十叔九大舅,开花散枝无数,咱就回国那么个把月,天天有人请客吃饭,累得稀里啪啦,不去是不给面子。搞得最后LG罢吃抗议: 为什要去吃饭?! 从此这个无情无意的英国佬被俺老姑奶奶立为反面教材的样板。 在英国就轻松多了,那可真是淡如水。嘿嘿,英国人小气泡是出了名滴。公司有人离开或生小孩或过生日,几十个人就在一张卡上签字,或一束花、或一盒巧克力或相架什么的,平均下来不到一镑,最贵一次也就五镑。无论送什么都行。逢年过节,英国人也喜欢团圆叙家常,走亲访友。圣诞前咱也忙着包礼物。都是些巧克力啦、茶杯、围裙、拖鞋之类的,真的是礼轻情意重,不在乎多少钱。比回国送礼省心多了,不用考虑是不是名牌,价值多少,一句话:没送不送得出手的忧虑。约定时间到各人家里坐坐,聊聊天,不用担心请客吃饭的问题。到了酒吧,轮流付帐,你买一轮我买一轮,友爱状态下的AA制,倒也自然亲密不见外。不过,话又说回来,别相信有些人说的什么 “送太贵的礼物给英国人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的可笑言论。贵重的礼物人人都喜欢,越贵重越好。没接受过贵重礼物的人更容易被贵重礼物打动。不信?看看那前首相布莱尔竟跑到俺老家一个小镇作报告,前副首相John Prescott父子俩成了云南的什么文化节的“广告”.有钱啊就能使鬼推磨有时还是个真理的。 咱小时候家乡流行句见面必问的话: 您吃了吗?要是有谁散步闲逛到你家,碰上你一家正好在吃饭,一定要这么问候的: 您吃了吗? 来来来,坐下一起吃饭吧。俺妈还要站起来热情地加凳子,拿碗筷什么的。尽管这个家伙就住在隔壁。有时候来者推迟不过还真的坐下一起喝两杯,聊个海阔天空。亲朋好友来访的话,没有空手而来,也没有不吃饭就回去了的。到了英国,发现这话换成了: 咖啡还是茶?来块饼干?(可不要当成什么精美糕点、晶莹茶具辉映之类的tea party,一盅茶、一盒饼干而已)除非特别邀请说明留饭,否则到吃饭时间也别要自作多情。刚参加工作时和同事来往,俺是拿出中国人好客的热情,凡到俺宿舍来玩的一律留饭,出外面吃俺也是 “抢”着掏钱,其实根本没人跟俺 “抢”。当然来者莫不欢欣。但气闷的是,不久就发现被邀请到别人家玩(除了很少几次说明是请吃饭的外),无论出去还是在家叫外卖都是AA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被对方郑重请到家里看录象,约好六点到的。俺心想到别人家吃晚饭肯定要带好点的礼物。到商店选了一瓶酒、一盒巧克力还有一束给女主人的鲜花。坐下后,主人说要不要先吃晚饭? 当然好呀。于是拿出一大堆外卖menus,选了一家各自order自己的食物。外卖送到后,主人对俺说: 你的是5镑六十便士。这下可尴尬了,因为俺根本没带现金!只好厚着脸皮借了,真巴不得马上离开。第二天赶快把钱还了。人家一句客套话都没有。那个气闷呀,你说说,这两口子都不知道吃过俺的多少次了,咋就这样别扭?觉得还是咱中国人有人情味。学精了,不再动不动就请吃饭,爱谁谁吧。这下倒轮到那帮家伙不习惯了。有个竟伊妹儿问:你为什么很久没请我到你家吃饭了? 真是见过脸皮厚的却从没见过如此之厚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这都不懂?哼哼哼! 俺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以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她主要说的是送礼这事。送别人的东西要送最好的,不要送些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在英国却感觉到了,有很多时候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我公公。刚结婚不久,有一次和老公到他家拜访,说起我们俩正在 “武装”咱的小家,正想买一块地毯。公公说:送你们客厅的那块地毯吧,我们正想换新的。老公还高高兴兴地把它扛回来了。俺倒有点不高兴,哪有送人旧东西的?再说俺从不用二手货。回来就扔掉了。另个例子就是邻居那老头有一天突然过来说别人送他一盒中国点心他不喜欢吃就转送给我。我差点就想拒绝了,但中国式的礼貌还是说声谢谢接了过来。打开一看是印尼点心中间还少了一块,他还真没说谎,尝了后不喜欢才送人的。看着就不舒服,一转身俺也扔进了垃圾桶。天长日久了才发现,送自己不要的东西给人在这里还是很平常的,美其名曰 “re-used”, “环保”。送的人用的人都挺高兴的。更多的时候是拿去卖,叫:carboot sale。俺也搞过两三次 carboot sales.挺有意思的。付五镑十镑的停车费,打开car-boots,将清理出来的自己不要的东西随地一摆就可以了。很多人是赶热闹,象俺这种,很多东西都是几十便士,七十几镑没咋用的婴儿洗澡台标价三镑,买主还要砍到两镑,呵呵呵呵! 得回的钱肯定没喝茶卖冰激淋的钱多,图的就是过过摆摊的瘾。还有的真的是以此为业,专卖二手货。其间也不乏 “倒爷”。倒卖made-in-China的香烟、电器什么的,据说是违法的,但没碰见过 “城管”干涉。每个小镇都有一天是旧货市场,也叫跳蚤市场,专卖二手货,摊费不收或只是收象征性的两三镑钱。许多低收入的人还是很喜欢到旧货市场来买些日常用品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慈善店,也是专卖人们捐献的东西。我们的小区就有名目繁多的慈善机构定期开车来收集各家清理出来的物品,从衣服到各种锅碗瓢盆等等。 所以普通民众对 “二手货”并不排斥。俺也就入乡随俗,大大方方地送过许多婴儿的用品给在家长联合会里结交的女友们,人家还满心欢喜地道谢呢。 这个交往淡如水还表现在无论多亲近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就算是母女父子、兄弟姐妹之间,一旦各自成家都有了一定的 “间”。就是失去了那种亲密 “无间”的感觉。举个例子说,网友天婴在一篇博文里提到她的一位蜜友很贴心,有一天给了她一个惊喜:蜜友和丈夫拿着个自动清洗的马桶盖不打招呼突然上门,一进屋就往主卧室卫生间里闯,几分钟就帮她把自动清洗的马桶盖安装好了。俺以前也有过这样的好友,勾肩搭背、同床共枕,真的是很 “无间”。很难想象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英国人之间。不打招呼上门已经不太可能,还不经同意就进了主卧室的卫生间更换马桶盖, 就算是俺婆婆这样做,我丈夫大概也会很不高兴的。忽然想起,有些中国婆婆进出儿子儿媳卧室如同自家的那样(据一位朋友说她婆婆会突然推开房门,有时还碰上是她和丈夫还躺在床上的时候),儿子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上心上力,无微不至,在俺看来有利有弊。婆媳关系下篇再讲。 这种淡如水的交情有时很容易会导致翻脸如翻书,给你一种无情无义的感觉。 在裁员风暴中尤其体现突出。曾看到很多人互相拆台,冷眼观看相处十多年的同事被勒令五分钟离开办公室而无动于衷。邻里之间为了点小事如防盗灯过于强烈或开晚会太晚影响到一方休息都动不动报警处理。常常让俺想起<<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他对有恩于他的人都要赶进杀绝,为的是不要有报恩的顾及而被牵制。在人际交往中的这种淡漠让人在紧要关头将自己利益摆在首位对他人毫无留情甚至背后插刀是不是在感情上就容易得多呢? 换在俺爹妈那个环境要抱怨邻居或同事谁谁的话总是有句话在挡着:拉不下面子。顾及他人面子在俺看来其实是进化到一个较高层次的交往境界。人毕竟是脱离了动物界,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和安全的需求后进化到了对爱、对尊重的渴望。遭许多人诟病的 “面子”正是作为人独有的文明情感需求的体现。您见过您家的狗很讲面子吗? “树要皮人要脸”咱中华文明的警世良言竟也被某些人作为 “民族劣根性”。 “中国没哲学” “中国没逻辑” “中国没文化” “支那人光荣”......见过极品,但没见过这样极品的! (等完成 <<极品海带>> 一文后 继续)




木桐白云 (2013-05-06 23:37:12)

赞同你的观点,人际之间还是需要温情的。

天地一弘 (2013-05-07 00:29:05)

彼此尊重彼此温暖,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春阳 (2013-05-07 05:49:09)

弯儿回来了。 回来就上重磅炸弹, 很透彻。我怕那些送礼还情的事。特麻烦。

绿岛阳光 (2013-05-07 07:56:19)

哈哈!赞月弯儿MM女侠好文!多日不见,淡淡绿可好?弯儿在英伦的水里游得深,游得远,经验多多。记得以前在哪看过,说英国人是光PG穿燕尾服,绅士风度怎么也要保持的哈。这钱是要攥紧的。不过后来绿岛有几个从法国和德国来的同事,发现他们的手比英国人还紧,英国人是进出相当,而绿岛的那几个欧洲同事就是只进不出,嘿嘿。

渺渺 (2013-05-07 13:15:38)

看了月弯儿的文章,那是不是和老外打交道就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如果是这样,倒也简单到极致了,大家清清爽爽。也省去了中国人之间的那么多人情往来,从结婚,生子,小孩满月,过周,过十岁,上大学,出国,样样都要请客送礼,无一遗漏,那送礼的人也跟着忙个不停,动辄数千元四位数字,少了据说拿不出手,在这方面,老外有那么多讲究吗?也想请月弯儿说说!

杜伦一夫 (2013-05-21 10:43:14)

这个系列写得很好,再接再厉!

月弯儿 (2013-05-27 00:15:53)
谢谢木桐,温情是人生值得留恋的唯一的东西吧?
月弯儿 (2013-05-27 00:16:32)
深有同感!
月弯儿 (2013-05-27 00:19:04)
嗨,春阳好!最怕的是互相拍马屁的蜘蛛网,也许俺本质上是个很冷酷的人。
月弯儿 (2013-05-27 00:23:14)
好久不见,绿岛!因为能力有限,生活比较挣扎,所以经历就比较复杂啊。羡慕你们这些无论何处都可以游刃有余高高在上的人啊! 想不到还有比英国人更抠的,呵呵呵呵!
月弯儿 (2013-05-27 00:29:36)
渺渺你的鹊桥风生水起啊!祝贺!也不是说老死不相往来,淡淡为好。其实生日送礼还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儿女上学后,同学生日会不断,一般生日卡和小礼物就行了,不计较多少钱。还是要看具体情况。邻居也喜欢互塞卡片的。不过,完全up to you。
月弯儿 (2013-05-27 00:31:24)
很高兴和惊讶在这儿见到杜伦一夫!你还好吧?有你的鼓励,这系列得完成了。
杜伦一夫 (2013-06-04 12:04:45)

 我是追到这里来的。

你的外卖店怎么没有搬到这里来?

月弯儿 (2013-06-05 15:17:51)
我正慢慢将外卖店的故事完成,改名为:他乡月儿圆以小说形式发表。有一段时间没见到你还以为你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