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为文轩子女教育集《教育,还可以》一书写的序

   中国有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对于子女的殷切希望和爱,是绵绵不尽的,这里的可怜只不过是用之不尽的代名词。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现在流行的称呼是海一代,指的就是我们这批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第一代华人,在远离祖国的异乡读书工作打拼,慢慢地定居下来,结婚生子。岁月如梭,海二代也就是海一代的后代,这些生在异地长在异国的华裔第二代已经开始长大成人,蓦然回首,海一代惊奇地发现:海一代的异乡竟然成了海二代的家乡!

     在抚育第二代在异国他乡成长的过程中,海一代发现,当年与他们的父母之间在成长中的摩擦和争执,现在也存在于他们与他们的下一代当中,但是,更多的是新的摩擦和新的矛盾,这除了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造成的代沟之外,更多的是二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包括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在思维、礼教、约束、创新等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所有的相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来,这些生活在海外的父母们,也常常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甚至需要放弃自身的传统的价值观,来接受跟上时代的来自外界的种种,才能与孩子的步调相一致。

   然而,海一代并不希望下一代完全忘记根的文化,不希望海二代成为所谓的香蕉人。所以,很多时候,海一代以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来影响海二代。海外的华裔后代大部分小的时候都上过中文学校,他们也用带着口音的稚嫩嗓音读着唐诗宋词,可是,又有多少长大成人的海二代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孩子还尚小的时候,他或她可能没有选择被父母送去父母想让他们去的地方,学中文、学弹钢琴等等,可是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他或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他们有可能开始拒绝去学中文,因为他们的同学都不去,平时也没有机会说中文。为什么要学呢?他们还有可能开始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怀疑,他们会问: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最早就提出这个问题的可以追溯到谭恩美写的《喜福会》。这位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出生在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第二代华裔,1989年发表了小说《喜福会》,不仅对美国文坛冲击大,而且对整个美国主流社会也是大冲击。她这部自传体的小说在母女关系和中美文化上的描述,引起了文学界和美国社会的全面关注,当中文字所表达的一种身份认同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不同,也不仅仅是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不同,而是华裔女性在一个白人社会为主的社会里寻找自己身份的一个成长经历。谭恩美最初对她的祖母和母亲是以一种批评和审视的角度去写的,如很多华裔第二代一样,他们痛恨父母领他们去中文学校,痛恨父母逼他们学钢琴,父母旁若无人的大声说话让敏感的第二代引以为耻……可是若干年后,当谭恩美的父母都已归天,这个当年恨自己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的海二代蓦然回归,住在纽约曼汉顿的住宅里招待记者的她,身穿一袭香港师傅做的中式旗袍,端着咖啡,谈着东西方的种种冲突和融合。几十年的岁月,并没能让她完全挣脱身上的中国人的烙印,相反,她可能终于明白她的母亲和外祖母那两代华裔女性所留给她的珍贵之物,也间接地成就了她后来的辉煌,静下心的她可能终于知道她就是那样一个既中又美(或西)的综合人!

   谭恩美之外的另一个海二代, 这里想提到的是刘柏川,他这个生长在郊区的白人富人堆里,讲英文长大的纯真中国血统的男孩,床头放着父亲写的他看不懂的中文文集,在他父母刻意营造的环境中无种族意识的成长,却随着社会阅历的增进,一点点体会到周遭不可避免的种族差异。这位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海二代,父母是来自台湾的外省人,他出生在美国的东部,不仅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白人社区里,长大了更是娶了位白种女人为太太,在他写的自传体的书里,他反复强调“ The Accidental Asian ” ,不是海外华人,不是在美华人,更不是美籍华人,而是亚裔更是偶然(性质)生为亚裔美国人!其实他最想说的他就是美国人!可是等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的白人太太却带着他的孩子去上中文学校,他在电视台里接受采访时,不由自主会把自己放在美国亚裔的立场上代表他们回答问题接受挑衅!一圈走下来,他是不是最终发现刻意营造的几十年的美国人的形象,不经意间就会变回到原形!原来他仍然是亚裔的一员,无论他英文说得多溜,思维多么得美国化,地位到达了怎样的高层,那些根深蒂固的原来不是他想不要就消失的干净的!

   我们这本《教育,还可以》,是海外的海一代和海二代共同书写的一本心得,也许不如谭恩美的《喜福会》那么有文学价值,也不如刘柏川的《偶然生为亚裔》那么充满了成熟的反思,这是我们众多的海一代为人父母的经验之谈,也有海二代在异国他乡成长的点滴记录,这本文集汇集了横跨欧美亚三大洲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中国等十几位作者和他们的孩子的文字,经由桑妮、春阳和百草园三位编辑精心选编成集。 

   读者除了可以读到这些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后代是如何读书接受教育的,更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对父母根的文化和他们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思考,之所以取名《教育,还可以》,我想出版社和编辑们想传达一种理念,也就是我们这样教育下一代,它是一种既独特也属正常的可以被借鉴的方式,因为虽然我们所处的地域具有独特性,我们处于两种文化的不断的融合和排斥中,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心和爱,在哪里都是相似的。

   希望这本海外华人的教子心得也能给国内的同胞们一些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网上购书链接: http://www.bookschina.com/5912946.htm

 

 

 






阿朵 (2013-04-06 21:56:00)

这是书籍的目录:

序言或导读                                                    14 

PART1中小学教育                                         14 

天才学校的老师们                                  14 

美国的初中卫生课                                  20 

我的三位艺术老师                                  24 

为孩子鼓起自信的风帆                           26 

体验美国学生的科学营                           29 

喜欢“辩论”的大儿子                                38 

游泳池外                                                 51 

舞会之前                                                 60 

大儿小女学琴记                                      75 

蓝色的梦                                                 79 

中学生连锁自杀事件和思考                    83 

PART2 高考之路                                            91 

吾家有儿——“爬藤”的足迹                     91 

女儿申请大学的过程与体会                   103 

心中的骄傲-儿子要上大学了               106 

不玩游戏的小孩是傻瓜111 

劝有些孩子不要选择留学美国——一位心理老师的笔记113 

PART3 大学生活                                          119 

女儿在美国上大学                                 120 

儿子毕业,没有典礼                              135 

儿子和他的网站                                     138 

我的大学一年级                                     150 

PART4 职场准备                         157 

在美国上法学院                                      157 

概况与准备                                      157 

法学院的学习                                   158 

夏季实习                                          159 

如何迈进美国医学院的大门                    162 

儿子在Google的幸福生活                       171 

PART5 家庭教育                                            174 

与儿子约会                                              174 

儿子的美国求学路                                   184 

两个孩子的家庭教育                               188 

在德国教孩子                                          190 

育儿札记                                                 195 

小女儿的困惑                                           200 

孔融是个坏孩子                                       202 

爱深深,儿子做晚饭                                204 

美国儿子和中国爸爸的初次冲突             206 

孩子们的教育                                          212 

童子鸡                                                     222 

PART6 孩子的话                                            226 

致亚裔父母亲                                          226 

偏见中的亚裔父母                                   229 

附录                                                  231 

雕塑你自己                                              234 

部分英文原作附录                                           236 

我的三位艺术老师/Drawing is My Life     236 

我的大学一年级生活片段/My first year of college               239 

丛林之旅——助我步入大学生涯A Trip in the Woods - Adjusting to College Life2  43 

致亚裔父母亲/Concerning Asian Parents                         245 

偏见中的亚裔父母/Stereotyping Asian Parents                247 

唐诗儒的英文回复                                                             251 

雕塑你自己/Sculpt Yourself                                               252 

作者一览255 



牧童歌谣 (2013-04-06 22:02:08)

海云辛苦了,这本书能够出版,其中凝聚了很多付出和努力。 谢谢!

天地一弘 (2013-04-07 05:12:53)

谢谢海云和大家的辛苦付出!

刘瑛依旧 (2013-04-07 10:06:51)

期待早日看到书!

深秋红叶 (2013-04-08 07:40:03)

谢谢海云及编辑们的辛勤付出!期待文集。

抱峰 (2013-04-08 22:54:19)

虽然无缘读这本书,却也能大体明了其中的内容.我相信,这是更加成熟的思考.其中的意义,若干年后会越发清晰.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将越发重要.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会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大势所趋.千万把中国人口的基数考虑进去.问安!

阿朵 (2013-04-08 23:54:14)

抱峰,为什么说无缘读这本书呢?书4月份就由清华出版社出版了,在国内可以看到的:-)

抱峰 (2013-04-09 02:16:18)

好的,我去买一本.

香台 (2013-04-13 04:06:03)

我把这书推荐给了我周围想出国留学的孩子的家长了,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启示

乐乐妈 (2013-05-31 06:38:13)

请问人在美国怎么可以买到这本书呢?难道只能请国内的朋友帮忙买了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