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加拿大小学“天才班”

 

-本文发表在加拿大《星星生活》周报2011年6月3日505期

http://newstar.superlife.ca/2011/05/30/%e5%88%9d%e8%af%86%e5%b0%8f%e5%ad%a6%e2%80%9c%e5%a4%a9%e6%89%8d%e7%8f%ad%e2%80%9d/

http://magazine.superlife.ca/?id=505&page=20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这是我观察上小学四年级天才班的小女儿将近一个学年,和最近与她的班级师生进行课堂访谈以后,对加拿大小学天才班形成的初步认知。

“Gifted Program”,被翻译成中文的“天才班”,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说起特殊教育,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智障人士,或是身体有残疾的人,总之是和一般人不一样,学校把这样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由专门老师给上课。但是,还有一种学生也被划分为特殊教育的行列,这就是所谓的“天才班”学生。

字典中对“gifted”有一种解释是“天赋的”,我觉得这个翻译更贴切。因为这些孩子经过专门测试以后,发现他们的思维比一般人更敏捷,思路更开阔,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更快更强。这么说是女儿在学校参加完测试回来跟我复述的几道题而得出的结论,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可以说是一种天分,是天生的一种能力,后天很难培养成。

这样理解是从钢琴老师那里得到的启发,有些孩子具备作“perfect pitch”(完美的听音能力),老师会说,这是“gifted”,他们听音很准,无需练习,考试时这一项多能打满分。而不具备这种天赋的孩子,即使在考前拼命练习,也很难达到满分。

女儿的学校是在去年年初,对所有三年级学生进行书面测试的。然后,有专人来对通过笔试的学生进行面试。再通过的学生,是否选择去天才班就读,则完全由学生和家长做最后决定。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开办天才班,每个区只有几所教育局指定的学校有这个班。这就意味着很多去天才班的学生需要离开自己原来的学校,告别熟识的老师同学,转去另一所学校,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结识新的老师和同学。
去年5月,新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次家长见面会,和一次家长学生一起参观学校,让我们对天才班教学有了最初步的粗浅认识,知道了天才班的老师都是经过特殊培训取得证书的,天才班教学依然按照教育局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并非让学生学习高一年级的课程,也不会给学生增大课业量,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向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挖掘。
同时,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对新学校和老师都有了感性认识,这个班将配备两位老师,一位是班主任,教语言,科学,社会学和体育,另一位教数学和音乐,外加从四年级开始的法语课老师。、参观学校归来,小女儿做出了要去这所学校读天才班的决定。虽然对天才班众说纷纭,但是,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感觉不适合,也完全可以再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上学。
今年5月初,小女儿从学校拿回来一封信,问询下个学年是否还将继续在天才班就读,我征求她的意见,她说:“当然继续啦!”我问她:“你不想回原来的学校?”她说:“不回,这里更有趣!”我又问她怎么有趣?她滔滔不绝地举了好几个例子:“我们数学课做更多的Problem Solving(应用题),我觉得很好玩儿,因为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帮助题目里的人解决了问题。语言课上,我们学习好几种不同的写作方法,以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两种方式叙述同一个故事,我们还写游记,写说明文,和论说文,最好有趣的是我们自己编报纸。”
今年3月初,小女儿班级组织了一次全班学生的家庭会餐,那天晚上,班上20多个学生的20多个家庭,大约七,八十人,每家带上几样饭菜,在学校一间空教室会餐。现场是由学生们自己布置的,前面黑板上挂着一幅很大的画,上面写着“Welcome(欢迎)”等字样,也画了很多花,把课桌拼在一起,形成几个大餐桌,老师买来一次性桌布铺在上面,学生们再用彩纸做了五颜六色的花束摆在餐桌上。

老师说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会从四年级一直在一起读到八年级毕业,不像其他普通班级每年都重新分班。因此创造了这样一个学生家长们甚至他们的兄弟姊妹的相识和相知的机会。从这个聚餐会,可以清楚看到学生们的参与,以及老师的良苦用心。

行文至此,我很想了解一下天才班的老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和教普通班到底有什么不同。 “天才班的老师是帮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答案。”这是我和老师通过电话交谈后得出的结论。她建议说:“为什么不到我们教室来,听听我的学生们的感受?”这样的邀请,对我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来到小女儿的班级教室,到的时候,学生们正坐在教室前半部的地上和老师一起讨论着什么,等他们的话题结束,老师把我介绍给学生们,然后告诉他们我来这里是很想了解一下他们感觉在天才班上学和以前在普通班上学有什么不同。她特别强调:一定要说出你们的真实感受,不要为了让我们高兴而说假话。她点出5个学生的名字,分发给他们每人一个硬纸夹,让他们各自夹上一张纸,又给他们每人一支笔,吩咐说:“请你们帮助把每个人的发言记录下来。”

我以为孩子们的发言会马上开始,没想到,老师布置的下一步是:“每个人和你身边的人配对儿,分享你们各自的感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过了几分钟,老师宣布讨论停止,单独的举手发言开始。好几只手马上举起来,或许因为他们刚刚相互讨论过,发言相当踊跃。
学生A说:我在这里更舒服,每个人都喜欢我,在以前的学校里有时我要是回答老师问题太多了,就有人说我是在“显摆”,所以,在这里我可以生活得更像我自己。

学生B说:在这里我们做更多的查找资料和做课题,老师把基本知识和要求告诉我们,然后就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做,有问题再问老师。
学生C说:这里大家的学习进度都差不多,不像在以前的学校,我们早都会了,可老师得照顾班上其他同学,就还得反复讲解,让我们觉得很枯燥。
学生D说:当我们在课堂上做完老师要求的作业,就自己从书架上选书读书。我们这里的同学每个人都喜欢阅读,大家读书的时候都很安静。

学生E说:当我们的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总是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解释是怎样想的,而不仅仅是告诉我们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
学生F说:老师给我们解释更多的为什么,比如数学课上学习乘法,2X12,我们这样想:2+2+2+2……,是12个2相加的意思。
学生G接着说:我们还寻找不同的做法,把12X2,看成10X2得20,再加上2X2 的4,答案就是24。

这时,老师插话对我说:“就像我昨天在电话里跟你讲的,普通班级的老师也有这样做的,但不是必须,做不做完全取决于老师和学生是否配合,而天才班的教学则必须这样做。”
“我可以说相同的地方吗?”一个男同学问。“当然可以,这真是个很好的问题。”老师说。这个学生(H)显然得到了很大的鼓励,自信地说:和在以前的学校一样,我们在这里仍然需要勤奋学习。
学生I又说:我们在这里有更多的小组作业,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做,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学习怎样与别人合作。

学生J说: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对我们真的帮助很大。老师指着教室前面黑板的左上方让我看,那里贴着一张很大的纸,在“学习目标”下面写着现阶段他们的目标,和几条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办法。学生K说:这些都是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讨论,我们自己制定的,所以,我们就会很自觉地去做,而不是被动地由老师要求着去做。
学生L说:我们做的很多课题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我们自己做过报纸,编漫画故事,做人物采访。我们学Medieval Times(中世纪)时,分组制作游戏,很有趣,我们把中世纪的知识都编在游戏里,这些知识除了有在课堂上学的,还有我们自己从网络上找到的更多知识,等我们玩儿的时候,就又复习了。

老师向我介绍说:我们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也是分组编游戏,仿照电视上的“Jeopardy”,设计了很多问题,然后全班一起玩儿,大家都特别感兴趣。
接下来,好几个学生都谈到了教室四周墙壁上贴的海报对他们帮助很大。老师介绍说:“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去年9月份开学前,我没有布置教室,而是等开学以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装扮我们的教室。”
我问她:“以前在教普通班时是否也这样做的?”她回答:“是的,但是,我要做很多工作。而这个班的学生,几乎没用我做什么,他们喜欢怎样的环境,就把它弄成什么样,他们每天都是在自己设置的环境里学习,会更高兴。”

“别的班级老师有这样做的吗?”我又问。“有,有一个老师想试试,结果失败了,据说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做什么,最后,还得是由老师自己做。”
“去年9月份刚开学时,你们离开自己原来的学校,来到这个新学校,有什么特殊感觉?后来是怎样调整的?”我问他们。多数学生都说,刚开始很紧张,新老师,新同学,担心没人和自己在一起玩儿,甚至没人喜欢自己。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玩儿很多游戏,特别是姓名游戏,让我们很快就彼此熟悉了。

老师说:“别说他们了,就连我都很紧张,我当时也想,要是这些孩子们不喜欢我怎么办?”

快到学校的午饭时间了,我高兴地向老师和学生们表示感谢,准备告辞。老师把那五位学生做的记录收上来,告诉我:“我去做个复印,然后给你一份,我留一份。”她也感谢我给了她这么一个总结一年天才班教学的机会,然后告诉学生们:“把你们做的中世纪游戏都拿出来展示给我们的客人。”
学生们纷纷把他们的游戏从教室一角的桌子上拿到地上,兴致勃勃地玩儿了起来,有的游戏好像Pokemon卡片,有的好像Monopoly,上面都涉及很多中世纪相关的知识。等老师回来,交给我那几份记录,我们近一个半小时的课堂访谈就结束了。
回到家,我一边吃午饭,一边迫不及待地拿出学生们做的记录看起来,惊叹他们每一份都不仅字迹整洁,而且记录相当详细和全面。前面的很多文字都是来自这些记录,我将好好保存学生们的这些作品。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仅仅是我所了解到的一个班,一个学年的一部分。
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界所提倡的,天才班的设置应该也算是体现这个理念的一种方式,适合它的学生在那里会如鱼得水,相信没能通过测试的学生也会在普通学校得到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凡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融融 (2013-03-29 17:31:18)

我们这里也有gifted 孩子的学校,有的全部课程都在这个学校读书,有的是外校或者Homeschooling的孩子来选修一些课。我曾经去上过一堂中文课,写了文章“十八封感谢信”,孩子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好。

玮仁 (2013-04-03 14:15:53)

去看了你那18封感谢信,我也好感动哦!你的课上得既生动又成功,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