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跟家人和朋友说“谢谢”

该不该跟家人和朋友说“谢谢”

-本文发表在加拿大《星星生活》周报201276562

http://newstar.superlife.ca/2012/07/05/%e8%af%a5%e4%b8%8d%e8%af%a5%e8%b7%9f%e5%ae%b6%e4%ba%ba%e5%92%8c%e6%9c%8b%e5%8f%8b%e8%af%b4%e2%80%9c%e8%b0%a2%e8%b0%a2%e2%80%9d/

http://magazine.superlife.ca/?id=562&page=20

这是一件好几年前发生的事情:那时大女儿刚刚成为学校乐队的小号手,有一次,她从学校打来电话让我给她送去她忘在家里的小号嘴(Mouthpiece)。等我拿着小号嘴赶去学校的音乐教室时,听到里面正在排练,透过门上的玻璃窗,清楚看到老师站在前面拿着小指挥棒指挥。我不好打搅他们,便站在门外等着。一曲终了,老师扭过头,笑着走到门前,开了门迎出来。原来她早就发现我站在外面了,也早就猜出了我的来意。我把小号嘴交给老师,彼此说了句“Thank you!”这时,坐在乐队中间的大女儿看到我,也站起来向门口走来,她接过老师手里的小号嘴,跟老师说了句“Thank you!”,朝我笑了一下,就扭身向自己的座位走去。老师大声说:“You have to thank your mom!”(你要谢谢你的妈妈!)大女儿停下脚步,扭回身子,不好意思地笑着冲我说了句“Thank you!”

“你要谢谢你的妈妈!”老师的这句话在我耳边萦绕了好几天,生长在加拿大的大女儿从小就会唱“Please and thank youthey are the magic words。”把“请“和”谢谢“视为魔语,而且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也向来都是 “请”和“谢谢”不离口的,这一次是怎么回事了呢?后来,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大女儿谈起这件事。

“我们今年夏天去北京的时候,在大姨家,还有和三姨姥姥一家一起吃饭,跟你的同学一起吃饭,他们都说我们说了太多的谢谢,没必要,所以,我就不想说了!”大女儿解释道。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一年的暑假我带两个女儿回国,她们的大姨和三姨姥姥确实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说话老是这么客客气气的,一家人不用这么多讲究!”我的父母因为来多伦多探亲过几次,对这里的礼貌语言很是熟知,在边插话解释:“这是人家的习惯。”“可咱不习惯呀。”记得孩子们的三姨姥姥这样说。我的同学更是说我不仅变得很见外,还把两个孩子培养的好像不是一家人一样,跟自己的妈妈也总是说那么多“谢谢”。最劳神的是,她们说完“谢谢”,还得回一句“不客气”,真是不嫌啰嗦!看来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了。

“那天老师提醒我说要谢谢妈妈,真让我感到我怎么像幼儿园的小孩子了,还得让老师提醒说谢谢。”大女儿又疑惑地接着说:“到底要不要和你们说谢谢呀?”

她的疑惑,让我想起了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问著名学者张中行:您曾经有个朋友生活比较困难,每到年节的时候,您都寄钱给他,但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对您说过一个谢字,您却仍然把他当成生平最好的朋友?张先生回答说:能交到两个永远不说谢的朋友很不容易,人生能够交这样几个朋友最好,你得到人家的关照不说谢,人家得到你的关照也不说谢,心里边想就应该是这样子……”大有“人生得一可以不用说谢的知己足矣”的味道,这“不言谢”甚至还可以说成是一种境界。还有我们常说的 “情重不言谢”,“大恩不言谢”,朋友间能真诚到不说谢,那是很了不起的,表明心灵间没有什么距离。跟朋友间都不言谢,更何况家人呢?

“噢,和我们在加拿大不一样!我们要是不说谢谢,真的感觉很不好。”大女儿明白了为什么她的大姨,三姨姥姥和我的同学不习惯她们总说“谢谢!”

“难怪我的同学里,有刚从中国来的,他们就不怎么说谢谢,看来,是我们的规矩不一样而已。”大女儿接着又说,她这样的联想让我多少有些意外。我继续提醒她:“所以说,我们在加拿大,就得按照这里的规矩办事,你也应该跟你的同学讲清楚这里的习惯,无论对谁,即使是家人、同学、朋友,也不论是大恩大德,还是小恩小惠,都得说谢谢。等我们回到中国的时候,就得按照那里的规矩办事,这就是入乡随俗。否则,别人就会觉得我们有些奇怪,不懂规矩,格格不入。”

其实,我们所说的“不言谢”,只是不把“谢谢”二字挂在嘴边上,并不代表着不感恩,不报答。我们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句,还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此大恩大德,真不是一个“谢”字所能表达得了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说“谢谢”呢?曾经看到过一篇相关题材的文章,文中是这么归纳的:此人无大恩、大德、大礼、大义给予您;此人不是您的家人;此人不是您的好友;但是,此人需要您帮一个小忙。比如老弱病残孕者,好不容易挤上了公共汽车,一个素不相识的红领巾主动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您了,这个时候就得赶紧说“谢谢”。

听完我的这么多讲述,女儿彻底地明白了。从此,继续保持“谢谢”“Thank you“不离口,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同学朋友。后来再带她们回国,虽然刻意减少跟家人朋友说“谢谢”,但是,所用的礼貌客气语言,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多的。遇到有人说她们不用这么见外,她们也都理解其中的原因,不再困惑了。

 

 

 






西山 (2013-03-25 02:27:35)

还是应该对家人和朋友说“谢谢”,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牧童歌谣 (2013-03-25 03:10:04)

说谢谢是基本的礼貌,对家人和朋友也要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孩子去中国我也习惯这么说,到让全家人感叹孩子这么礼貌,都说我们教育得好。

予微 (2013-03-25 05:46:31)

在北美长大的孩子,一般都习惯了说谢谢,因为我们国人的不习惯,所以我更强调他们对家人也要说谢谢。现在孩子让我去接送,下车时他们都会说声谢谢。回到中国,家人朋友都挺喜欢他们的,最多就说,不用谢不用谢。倒没有抱怨的。

天地一弘 (2013-03-25 06:19:17)

谢谢你关于谢谢的分享!

梅子 (2013-03-25 09:28:05)

我觉得“对家人和朋友也要说谢谢”,慢慢就习惯了,习惯就成了自然。

国人含蓄,“谢谢”在心里转几个圈也说不出口,现在的小孩子好多了。

渺渺 (2013-03-25 11:15:43)

是的,这在中国,我总对人说“谢谢”,就有人说我“虚伪”,弄得很尴尬。其实我认为谢谢是一个基本的礼貌,如果连这也不懂,有点缺乏礼貌教育的。但在中国,有时只好顺应国情,看人说谢了。和我在一个文化氛围里的人我就常说,不在的就只好见机行事啦!

玮仁 (2013-03-25 11:16:18)

谢!我也是因为这件事才去探究了一下。

玮仁 (2013-03-25 11:20:35)

所言极是,这可说是常年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我的孩子当时给搞的有点儿糊涂了,呵呵。

玮仁 (2013-03-25 11:28:33)

还是渺渺聪明啊!其实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不同文化也挺好的,让她们多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玮仁 (2013-03-25 11:31:58)

谢谢予微,孩子当时是被搞糊涂了,呵呵,看来还得让她们多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习俗。

海云 (2013-03-25 12:43:06)

让孩子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适应两种文化的转换,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一代虽说大半辈子生活在国外,受西方影响很大,但是回到国内,亲朋好友还是拿我们当自家人看,我发现,如果我们自以为成了西方人洋腔洋调的做人,很容易就造成误会,让别人觉得你居高临下。

panda13 (2013-03-25 16:15:01)

当然应该。入乡随俗嘛

白云朵朵 (2013-03-26 02:03:10)

我觉得应该说谢谢。当我的孩子对我说:"Thank you,Mom." ;"I love you,Mom.";"Good night,Mom."....我就觉得特别温暖,再辛苦也值得。

玮仁 (2013-03-26 02:26:45)

说的对极了。所以我觉得有机会要让孩子们多接触不同文化,走出去,多见世面。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就连不同家庭不同人的习惯都不一样呢,入乡随俗,才能得体地与人相处。不容易,尽力而为。

玮仁 (2013-03-26 02:27:27)

是的,就是当时被搞糊涂了。

玮仁 (2013-03-26 02:28:31)

确实,只是因为听到了不同声音,而被搞糊涂了。

玮仁 (2013-03-26 02:30:02)

就是。后来孩子们明白了,开始是被搞糊涂了。

玮仁 (2013-03-26 02:31:34)

是的,只是当时孩子们被搞糊涂了,后来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