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落入圈套的情感 —— 小说《凭灵魂生育》散叹

    

  

“柏拉图式的爱情”,终究落入了世俗的圈套。不管是欲望还是情感,都遭受各种摧残。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段与现实较量的情感,不是单纯的恋父或恋童,甚至占有。不是纯粹的肉欲驱使,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真实碰撞。

  读完小说,总觉得结局有点遗憾,甚至有些许的难过。纵然师生间的感情不为人们所接受,却没能有一个冲破俗套的结尾,未免少了些大胆。假使以结婚为结尾,虽然恶俗,但是至少能让读者们舒服一些。但本片的结局却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发人深省。不能肉体相拥一生,就只剩下灵魂生育了?对于男主人公余旺的几段婚外情,可能为传统观念所不容,甚至倍遭唾弃。余旺作为一个已婚中年男士,一个本该遵从传统道德的大学教授,此等身份更不该做出为世俗所不容的行为。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正如本小说的题目一样:“凭灵魂生育”,既然把灵魂置于首位,年龄、学历、职位、家庭等等都不应该干扰每一段感情。不管感情的延续时间是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让灵魂独行!小说的结局归于常理,所谓“众望所归”吧!难道师生之间就不能产生真爱吗?从小说中明显可以感受到旖旎并非受压迫或诱惑,她最终能与大她30岁的老师余旺在一起,我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是旖旎恋父情结使然。可能从小缺乏父爱会对女孩子选择另一半造成影响,但这绝对不是决定性作用。

 

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飘零海棠落

 

在小说中,“洛丽塔”一直影响着男女主人公,想让感觉驾驭行为,可是终究摆脱不了现实。正如小说《洛丽塔》开篇所说的那样:“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从这里我们已经能深刻地领悟到小说的结局,虽然亨伯特终于彻底地失去了洛丽塔。但我相信他心底仍尚存一丝慰藉,因为他拥有着洛丽塔整个青春的回忆。很多人认为亨伯特的爱情是病态甚至变态的,可是我觉得他的爱情是能够被人理解的。   

初恋无限,对很多人而言,初恋是最刻骨铭心的回忆。正如亨伯特所言,“如果没有阿娜贝尔在前,就没有洛丽塔在后。”洛丽塔延续着亨伯特的爱情梦想,她身上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巫女气质,像丛林中跑来的冶艳小妖精。以至于让中年的亨伯特为了见她而违心地与她母亲结婚,却一直用安眠药作为幌子来逃避一个丈夫应该履行的职责。亨伯特是少年时恋爱不遂,“心理补偿”机制,使他迷恋“性感少女”的。从传统的视角来看,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无论是从继父对女儿占有还是恋童癖,还是继女对继父的恋父情结,这样的爱恋都是不被俗成道德允许的,自然也得不到祝福。年少的洛丽塔是给不起与亨伯特同样厚重的爱。更可以说是洛丽塔受不了恶俗的眼光和舆论,以及背负对她妈妈的愧疚。更多的同情是留给亨伯特的,他为了洛丽塔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哪怕只是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她,他可以为洛丽塔做任何事情。假使靠近洛丽塔只是中年男人的一时占有欲使然,那分开三年后当洛丽塔给他写信的时候,他那时的几近发狂的神色和激动,是无从解释的。我们不能因为年龄的差别就否认爱情的存在。至少我是相信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集体无意识”下的爱情

  

爱情始终是人类最自私的情感,所谓伟大的爱情故事面前必有巨大的世俗障碍,像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痴情,像《断背山》里两位牛仔彼此相爱却迫于社会道德伦理的约束不能在一起。这样的爱,因为深埋心底没有遗露于世,所以也不会被现实风化。现在的各种对世人的束缚,其实都可以归结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应该是对人类的最大桎梏。但又是避免不了的,它能保证社会的不动荡。世俗也就是这样经过几千年根植和渗透在人类体内的,也可以从进化学的观点来解释。荣格说,集体无意识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是“一间堆放过去的遗迹和记忆的仓库。”虽然集体无意识确实给想冲出恶俗圈套的现代人带上了厚重的枷锁,但是不能否认它也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安全感。

  小说结尾余旺的确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埋单,冠以道德败坏的恶名。从此也毁了自己的事业,破坏了自己的家庭。这种种的结局是众人拍手称好的。可是这些都不能只是单纯地责备他一人,究其根源,还是世俗的偏见使然。其实我还是很同情余旺的。作为一个搞文学的教授,如果拜倒在世俗中,趋于常人,那应该也不会创作出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正是他的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但又必须受制于各种眼光和说法,以至于偶尔地让灵魂自由,追随自己的感觉走。其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小说中欲望的描写成分较多,可是更深刻的却是余旺对精神层次感觉的渴求。 婚后的他与妻子更多的是亲情的成分,那份通过女儿而联系起来的血缘关系,而缺少心灵的契合。又加之各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彼此内心,空闲时间都花在幼小女儿身上,才导致余旺更渴望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一个普通的男人,一个为人夫,为人父的角色,余旺也承受着责任和道德的拷问,甚至是与自己内心世界观念的搏斗。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所以,能冲破强大的集体无意识力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就是一种真爱的坚持!虽然余旺承担了一切的后果,这些的确都带有不公的成分,既然灵魂与灵魂都碰出了火花,俗人又有什么理由去抨击。只要不伤害无辜的人,灵魂的并肩远去,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