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李商隐 【锦瑟】之我见。

读解李商隐 【锦瑟】之我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老同学推荐了个李商隐的《锦瑟》,以前就没读懂过,现在我也没大读懂,本也没太在意,李商隐的诗本来就隐晦。颌联是两个典故,查一下倒是不难理解,只是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扑朔迷离,没人有确解。细查之下,果然是众说纷纭。没想到这还是一宗千年无头大悬案。不禁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也想认真的读解一下《锦瑟》。请各位评说。

我以为除了弄清诗中的典故之外, 要结合诗人的身世来了解诗。假定这是一首自叙的诗, 写的是他自己。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的才华横溢,却一生遗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学。这种心情,在他的其它的一些诗里都有揭示。诗言志。当他回首往事时,不能不感慨万分。这时,他自己是知道原因的。他陷入了一场他个人无能为力的政治斗争。斗争的双方,都有他无法割舍的感情。一方是他的妻子,另一方是他的恩师。这就是他的惘然的根本。他自己无能为力来改变状况。

 

我们来逐句分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自己一下子就快50了,寄情于锦瑟的五十弦(古锦瑟有50弦, 后来大多为25弦), 一步一步的回想到自己的半世人身。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周梦为蝴蝶,和望帝托杜鹃是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庄周和望帝,在梦中化成蝴蝶,并且痴迷于蝴蝶。这个蝴蝶意寓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晓梦也是指无缘为官,落魄一生的失落。过去的追求不过是庄生一梦。虽然空有抱负和理想(春心),也只能像望帝一样变作杜鹃,无奈地悲鸣寄恨。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茫的人海中,有一轮明月照耀自己的一生,那是他秀麗溫和體貼的妻子王晏媄。只不过她的早逝,让诗人回想起来,眼珠有泪。回首人生时,更加怀念故去的,像月亮一样给他光明的妻子。

蓝田是一个产玉的地名,诗人自比为玉,从小在恩师令狐的照耀下生长成蓝田美玉。却最后到现在,无人赏识,也成无足轻重的青烟。

令狐死之后,诗人才认识妻子王氏,回想到此后的挫折,如果恩师还在的话,他也许就不会如此无奈地卷入那场政治旋流,因而更加怀念授业恩师。

这一联是为了说明后句的“情”以及因“情”而产生的伤感:“泪”和“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个是夫妻之情,一个是师生之谊,都是过去,都是终身难忘的情意。是给他人生光辉的日月。只是当时没有真正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恩师与岳父,是政治上的敌人,娶妻王氏,被看成是背叛师门,无奈地被排挤,空有才华而不得志。他原来可能以为,既然岳父能不计较他的门派而招他为婿,那么恩师的门人也应原谅他的婚姻。事实给他以沉重打击。除了旧情难忘以外,只剩下对过去惘然的无奈。

这首诗,把他无悔的感情以及他无奈的人生,精妙地同时表现出来了。它不是简单的怀念亡妻,也不是单纯的想念恩师。虽然本诗原意主要是回首、感叹自己的曲折人生,但是他的人生却与他们紧密相关。这首诗如同一首复杂的交响曲,把自己的人生深刻地反映出来。

诗人借助日月的意象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使得颈联看起来难以理解,成就了这一个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为之魂牵梦绕的悬案。这不能是诗人的本意。这也恐怕是诗人料所未及的。

 






panda13 (2013-01-18 20:15:57)

很有趣的悬案解说。醉兄博学多,以后多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有趣的故事?

飘尘永魂 (2013-01-19 03:05:11)

元遗山的《论诗绝句》云: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萧萧雨歇 (2013-01-19 08:34:07)

学习!

岩子 (2013-01-19 20:23:17)

推理得不无道理。拜读学习了。

醉花阴 (2013-01-20 03:02:01)
见笑了,只是觉得一般的解释牵强附会,才想起来自以为是。
醉花阴 (2013-01-20 03:04:37)
这是其中一解。谢谢。
醉花阴 (2013-01-20 03:06:42)
请多指教。
醉花阴 (2013-01-20 03:07:54)
谢谢到访。欢迎指教。
飘尘永魂 (2013-02-10 12:29:25)

给醉兄拜年!阮籍咏怀诗82首有人称之为“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阮籍咏怀诗长于抒情 ,工于比兴和象征,精于用典 。

阮诗之所以含蕴婉至,能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正如沈德潜曰:“遭阮公之时,自应有阮公之诗”(《说诗啐语》)。 “隐晦难懂”是一种艺术至境。也想听听醉兄的见解。

醉花阴 (2013-02-12 06:25:56)
飘尘兄,新春愉快。 在下孤陋寡闻,对阮籍的咏怀诗不是很知道。只是听说了有人藐视天下英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刚才看了他的故事。别人是怀才不遇,他是怀才不愿被知遇,而又不甘寂寞,于是就有了咏怀诗。 我不赞同“隐晦难懂”是艺术至境的说法。一般来说,用典故,比喻,意象,目的不是为了隐晦,而是为了在有限对篇幅中,更准确的表达复杂的內容。阮籍的手法,是把这种艺术方法推到了极致,广为后人效仿。这也许是他的最大贡献。反而是,阮籍诗的内容,没有那么广泛的流传。 和陆游等爱国诗人不同,阮籍没有外族入侵。只是上层宫廷政治斗争。这种政治上的抒情诗,不及感情的抒情诗容易赢得读者。他的咏怀诗得不得大众的共鸣。人们没有太多的兴趣,从他的思想角度,从他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他,客观上也使得他的诗更难懂。 飘尘兄,我以为,写诗还是要让人读懂为目的,不能太刻意的追求隐晦。阮籍曲高和寡,他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