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个更好的故事- 电影《Life of Pi》

其实,我早就看了电影《Life of Pi》(不幸的是,那是在看了小说以后)。我本来不想谈李安的电影《Life of Pi》,主要是不想因我一家的陋见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但是,最近我连写了看过的几部和奥斯卡有关的电影,不写“《Life of Pi》”似乎有些不公平,因为“《Life of Pi》”一举获得了奥斯卡的十一项提名。所以,我今天还是决定写。因为,我也是李安的粉丝,他所有的影片我都喜欢,包括《Life of Pi》。

首先,我必须要讲的是,因为它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所以,和原著对比就非常有必要了。最起码,我们应该知道原著和李安的电影有什么不同。 因为不是书评,我不谈我读小说的感受。我只简单地分享作者Yann Martel是如何解析他的故事的。下面的视频是作者的一段采访,主要是集中谈“派“这个人物和他讲的两个故事。

我总结一下下面采访的中心思想。首先,作者本人是相信第一个故事的。因为,他认为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更好的故事(better story), 是生活中更好的选择(better option).而且,最主要的是,这是"派"真正经历的。但是,为什么会有第二个故事呢?那是因为调查船难的日本公司不相信第一个故事,不相信派和一只老虎可以在海上漂流227天,而且还一度因为缺水和饥饿双双失明,居然在食人岛上可以活下来。

作者说,在宗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作者就是要通过派的故事挑战人们“相信不可能是可能“的极限。相信“不可能的可能“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宗教的信念,作者特别指出,因为宗教信仰,人们相信耶稣在水面行走, 人们相信穆罕默德飞过耶路撒冷,等等。

大家一定记得,无论是小说还是李安的电影都提到“这是一个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所以,要相信第一个故事(派和老虎),需要宗教的信念。反而,第二个故事(没有动物),按作者的话说是似乎更理性,四个人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最后留下派一个人的版本,似乎更符合所谓的人性,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它更直白,不需要宗教的跨越。

作者的智慧之举在于把选择留给读者,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这不仅仅是两个故事在我们心中的决斗,也是对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的检验。

小说家在下面的采访中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再次表明他小说的主旨-相信不可能的可能需要宗教的跨越。他讲到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最心碎的画面,911那天,一个人从世贸中心109楼跳下。他不相信那个人的故事就是早上去上班,五分钟以后从109层跳下那么简单,那么悲凄,那么残酷,他相信在信仰里,有一个更好的故事。

我看过两遍小说以后,更加觉得“Life of Pi"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灵性小说,绝对是一部超难度,甚至无法拍摄的电影。因为,它不只是技术的挑战,例如应该如何拍老虎,如何拍海浪,如何营造食人岛的魅力,等等,而是,如何用电影的语言表现愿作者的哲学思考,如何表现“相信在看见以先“的宗教的理念,如何表现信心就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所望之事的实底。

 

现在来谈李安的电影。我首先要赞李安的勇气,眼光,和他的意象,以及他和他的团队通过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创造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美轮美奂。

 

当我看到Richard Parker在海里畅游时,我几乎要站起来为李安欢呼。

 

这样的画面,让文字黯然失色,让人想到天堂美景也不过如此

 

这样的美景,不仅仅展现了大海的美,更向人们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当人们看到原来那些美轮美奂的镜头在“加工“以前是这个样子时,无法不赞叹电影技术的伟大,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恨不得把所有关于摄影,效果,特技,音效,出品,编辑,等等的奖全部发李安和他的团队。3000多人三年的苦干,这一切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电影是要讲故事的。不幸的是,故事也许是电影Life of Pi的弱项,李安讲了故事,而且和小说一样分三部分讲了他的故事。但是,和美轮美奂的画面相比,李安的故事就有些轻描淡写,貌似神散。同样的硬件,沉船,老虎,大海,派,227天的漂流。李安的故事重点在"天人合一"的关系,原著的重点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灵性反思。所以,作者说他看李安的电影好像看另外一个人写的故事,只是有些对话让他意识到那是他的作品。

作为电影,既然是改编,也不是不允许李安在原著的基础上讲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也可以用一下小说作者的写作技巧,让观众和读者去评判小说和电影,哪一个是更好的故事?。

二月二十四日,奥斯卡就要揭晓,无论李安能不能摘得最佳导演的桂冠,无论“少年派“是不是问鼎最佳影片,李安在好莱坞的地位都无法撼动,李安和他的团队为电影艺术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都将载入3D电影史册。

 

 注:顺便分享一句Yann Martel写作的体会, 他说:Art asks questions, religion provides answers.






融融 (2013-01-18 05:20:23)

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宗教情怀,所谓超越,靠人本身哪能超越?人类背负多么沉重的包袱,要靠爆炸性的力量才能挣脱出来。爆炸的力量人本身并不具有,而是靠另外的手。

呢喃 (2013-01-18 14:26:09)

这样好看的电影,不看都不行了,这么高的评价——宗教情怀,谢谢分享!

海云 (2013-01-18 17:26:26)

还没来得及看,他的那部张爱玲的电影让我失望,这部看来可以一看。

林静 (2013-01-18 22:38:20)

Bravo!天婴写得好! 这个电影的妙处就在于让观众自己去解,正想融融说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故事。信仰信仰,包括"信"和"仰"。我个人认为"仰慕"要比"相信"容易得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各自有存在的价值和理念。如果李安和Martel的电影想说明"相信"这个理念,他们没有hard sell,而是用两个故事让观众自己找答案。当然答案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呢?没关系,只要探讨还在进行,人和神的交流就在继续。信仰最大的障碍是毫无兴趣,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天婴 (2013-01-19 14:26:04)

我同意作者讲的,艺术提问,答案在宗教里,如何连接艺术和宗教是小说家的挑战,能做好不容易,古往今来,连接的天衣无缝的就屈指可数的几人。

天婴 (2013-01-19 14:26:34)

电影值得看,小说更值得读。

天婴 (2013-01-19 14:28:45)

我认为李安的伟大在于能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而且游刃有余。所以,千万别把自己的小说送给李安拍电影,拍出来就不是你的了。由此看来,电影剧本要自己写。

天婴 (2013-01-19 14:34:22)

谢谢林静的分享,李安根本就没想sell,他自己说太忙没时间想“相信”的事儿,Martel其实是努力了,但是他的动物描写太精彩了,让人无法不移情。估计这是他的手法,当然得益于他大学三年选修动物学,他的下一部小说是写犹太集中营的,但是主角是两个动物,一个是猴子,还有一个我忘了。

俞静 (2013-01-19 23:45:09)

Art asks questions, religion provides answers。谢谢天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