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爹妈美国娃(四)我就这习惯!

    咱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而孩子们在美国长大,同样耳濡目染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我这里无意评价哪个好哪个坏,也没有谁对谁错,只想描述差异,让我们共同认识到,在和孩子交流时为什么有时会“鸡同鸭讲”,有时会吃“闭门羹”。 

说话音量

    咱们中国人多,热情,豪爽,喜爱热闹,我们往往说话音量很大。见面大声打招呼,聊天时也用大嗓门,来表达自己有朋自远方来的兴奋和热情。在公共场合,人太多,说话小声不行,连服务员都招乎不过来。学校单位都是吵的什么似的,如果咱们不大声,谁听得见咱啊?久而久之,就练就了大嗓门,到了美国也改变不了。我记得凡是去中国人的聚会,都是回来嗓子发干,脑袋发涨,因为大家都扯着脖子说话。我们跟孩子也习惯性的用大嗓门,尤其当有一点着急,有一点激动的时候,哇塞,那嗓门就别提了。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说话音量小,你听我听就好。老师从小就教育要用“inside voice”(室内音量),无故用大声说话是不礼貌的,只有生气,发脾气时才用大声。美国的小孩,总会说父母在“yelling”(吼)。我孩子有时就说:“Remember yesterday you yelled at me?”(记得你昨天跟我吼吗?) 天地良心!我几时吼过他们啊?就是讲数学题,关键的地方用重音强调了一下,就成了“吼”了。

    一旦孩子认为我们在吼,他们就进入戒备防范状态,交流的管道就堵住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少快好省”的对话。

    我认为解决的方式,第一当然是我们把自己音量调小,的确没有必要震耳欲聋。另外,我觉得到孩子能够理解的年龄,要跟孩子讲清楚,各个文化间有差异,中国文化用高音量来表示热情,兴奋,关心,强调,惊讶,欣喜等等复杂多样的感情,并不能把高音量和生气大吼画上简单的等号。在孩子年龄小,不能理解的情况下,只有父母调整自己了。另外要注意在公共场合,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要给孩子面子,不要给孩子留下“你爸你妈爱吼人”的名声。 

说话的礼貌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讲,说“请你,谢谢,对不起”等等礼貌用语是对外人对生人的事,自己家里不见外,都是自己人,没有必要客套。而且自己家人,想让他做什么事情就直接用命令式说出来:“快点起床,都几点啦!” 自己有不同意见也是直说“你这叫什么呀,不对!”

    孩子在美国生长,他们所观察到的环境是一个对每一个人都要求礼貌的环境。父母会诚心诚意跟孩子说谢谢,说对不起,孩子给拿一样小东西要对孩子说谢谢,说话打断了孩子要对孩子说对不起。孩子们从小就在学校学会如何在不说“不”字的情况下,表达不同意见。我们家孩子从小就被老师教导,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用“我喜欢。。。。。我担心。。。。。。我希望。。。。”的句型表达。比如自己明明知道自己做题做对了,同学做错了,要说:“我喜欢你尝试多种方式做题,我担心有一种解会被漏掉,我希望咱们能一起把所有可能性都检查一遍。” 而不是说:“你做错了。”

    这两种说话习惯放在一起,就显得我们做家长的没有礼貌。我们教会里的青少年普遍反映是中国家长很“rude”(没有礼貌)。这种rude会让他们关闭自己的大门,从而切断交流的渠道,“少快好省”的对话就又出现了。

    其实还是一个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问题。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对所有人的尊重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也是我们在家庭在职场在社会的立足之本。我们从小没有过被尊重的经历,长大以后尊重孩子要从头学起。在上帝面前,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灵魂,只有互相尊重,才有交流的根本。 

表达爱的方式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笔墨可以形容,但我们对孩子的表达方式,往往和美国大环境相差甚远。爱你在心口难开,拥抱亲吻太肉麻,孩子多好都不说好,忘记鼓励优点,张嘴就挑缺点,是我们的全套绝活。

    而我们孩子的美国小朋友们,他们的父母怎样呢?那份肉麻就别提了。在他们嘴里,自己的孩子真是最好最棒最美最聪明最骄傲最自豪,不管多大的孩子,亲亲抱抱,见面我想你,出门我爱你,我们周围的美国人家家如此。有时我就想,我们的孩子看着别的小朋友爸爸妈妈这样,他们嘴上不说,但心里一定是羡慕的。

    我心想,既然来了美国,咱就认命了吧,不能让孩子觉得和别人比起来自己家有欠缺。 所以我对孩子是肉麻型,王婆卖瓜型,和脸皮极厚型。 我毫不犹豫赞美他们,拥抱他们,当别的人赞美我的孩子时,我从来不会谦虚, 从来都说谢谢,并且不显山不落水的再添加几句孩子的优点。久而久之,我俩孩子自我感觉还真不错。可喜的是,这样的感情培养,反倒孩子更听我的话,更亲近我,也更在乎我的感受,更愿意取悦我,愿意和我交流。 

    从小的定式不容易改变,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我们现在有黄金机会,因为孩子的“从小定式”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竟然是他形成定式过程的参与者,这是多么宝贵,多么“过这村没这店”的机会啊?愿我们做父母的都好好把握,形成和孩子良好的交流定式。 改变自己并不难,不要说“我就这样”“我就这习惯”。如果孩子这样说,岂不把我们气死? 那么期望孩子不断提高,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






海云 (2011-12-17 05:01:31)

很多中国父母不能这样反省,所以问题多多。

百草园 (2011-12-17 15:20:14)

牧童说的太对了。我的孩子也总说我yelling,好委屈啊!

看来我们也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更好地互相了解。

牧童歌谣 (2011-12-18 01:46:49)

也不敢写的太反省了,怕被骂不爱国。 这不,新浪这边已经有人上“温饱论”了。 好像中国人除了吃饱肚子就不能想点儿别的似的!

牧童歌谣 (2011-12-18 01:47:50)

Yelling 这事儿,把我整的跟个窦娥冤似的! 都快祥林嫂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