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与友友

郎朗与友友

 
看了那篇郎朗与马友友成长比较的文章(以下简称「比较」),忍不住要站出来替郎朗讲几句话。但首先声明,我虽然热爱古典音乐,但只是业余欣赏。我既不懂乐理,也不懂演奏。有一个神经科医生Oliver Sacks 写了一本书「Musicophilia」,从大脑神经的角度陈述和分析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实际病例。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对有些人是心有灵犀,对有些人是对牛弹琴。属于前者的非常幸运。2011 年圣诞节我送给自己一个礼物:钢琴。在老公的强烈建议下,我买了一架电子钢琴。插上耳机练琴不影响别人。否则我们在所住的联排小区不受欢迎。练了大半年,进步很慢。五岁学琴和五十岁学琴还是有区别的。
 
我是马友友的发烧级粉丝,看过他的几场音乐会。第一次是1990 年在多伦多。一个留学生同胞跟我说马友友如何如何,悠呼我去听他的音乐会。又说用咱们的学生证,开场前半小时能买到极便宜的票(记得花了$9)。那天演奏的什么曲目记不清了,好像有德沃夏克的。我当时对那些曲目并不熟,只觉得非常优美抒情,马友友很投入,很陶醉的样子。演出结束后我的朋友坚决要求到后台外面等马友友签名。我也就跟着等了半小时。我理解了为什么名人和政治家要近距离和粉丝互动,威慑力太大了。马友友不是敷衍了事地草草签名,而是用双手和我握手,握得扎实而温暖。(我非常不喜欢有些人握手轻若游丝,软若无骨。就象扔到你手里一条又湿又滑的鲶鱼。这让我怎么信任他们?特别是这样的男生!)马友友直视我的眼睛,用国语问我来多伦多做什么。我说我们是中国来的留学生。马友友说希望你们在多伦多的学习和生活顺利。我的朋友语无伦次地说了些粉丝的话,脸都激动得胀红了。这次互动让我彻底掉进马友友的魅力坑不能自拔。不仅仅是他风度翩翩,一派儒雅,更因为他的真诚为人。我们两个刚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不知道听音乐会要打扮得体。我们的穿着打办肯定不入当地时尚。马友友的态度没有让我们感到一丝窘迫。也许你认为这是明星大腕在做秀,不是的。从后来二十多年他的所作所为,马友友真的是一个Phenomenon. 我看过他对音乐大胆探索的电视专题:阿根廷探戈;巴赫组曲伴奏芭蕾;丝绸之路(今年三月在北京),等等。他对国际事务积极参与我也非常赞许,如Daniel Barenboim 的中东交响乐团。对马友友的赞美,「 比较」一文已经说得淋漓尽致。我就不重复了。
 
我只听过一场郎朗的音乐会。那是2011年在悉尼。之前我看过很多正面和负面的报道及一些采访。每个明星大腕到悉尼演出,一般在一个月前在Sydney Morning Herald 星期六的Good Weekend 版上登大幅肖像封面,到悉尼后外加电视和电台采访。郎朗也不例外。 我听了电台ABC Classic 的主持人 Margaret Thornsby 的采访。我对郎朗的表现十分认可。Margaret 的提问包括郎朗超繁忙的演出计划;超单调的曲目选择;超夸张的演出风格,等等。最后Margaret单刀直入地问了切肤之痛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你vulgar(粗俗)?对于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郎朗的回答超成熟:繁忙的演出是为满足观众要求,的确悉尼售票几乎窑磬。至于曲目,观众喜欢听他弹技巧超难的大作,比如拉赫马尼诺夫, 波可耶夫。他今后会多弹一些富于表现的曲目,如舒伯特,肖邦。夸张的风格是音乐使成,不是故意做的(Michael Jackson 也这么说)。如果夸张的动作喧宾夺主了他的音乐,他会修改他的风格。至于vulgar的问题,郎朗的回答是一个反问:为什么十几年前他出名的时候人们对他大加赞美。他的音乐没有变,为什么出名前后的评论如此南辕北辙。最后他说,音乐是他的至爱,他为音乐而生,他不会过多介意媒体的评论。
 
音乐会郎朗给我留下正面印象。的确,郎朗对超难的波可耶夫显出久经沙场的大将风度。媒体评论是 felicitous ease  (信手拈来)。但郎朗的演奏总有一种急匆匆的紧迫感。好像老有飞机要赶。这可能跟他的生活节奏有关。郎朗对他的观众是尊重的。一遍遍地出来谢幕,Encore 加演了三个曲子,(在悉尼不多见)。最后是中国曲目「彩云追月」。音乐会给了我一段美好的幸福时光。
 
「比较」一文把郎朗和马友友做比较,以下几点我和「比较」有所出入。
 
1。文化
 
「比较」笔者认为马友友的为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不错,马友友身上确实有儒家,道家思想及佛教理念。马友友自己也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注意,他没说全部)。作为一个生在法国,长在美国的中国人,马友友是各种文化的和谐组合。中国人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法国人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法国人:温柔浪漫,感情外露,富于创造;美国人认为他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直截了当,有很强的使命和责任感。马友友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水乳交融。他是一个世界人。把马友友说成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有失片面。
 
郎朗的成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是"Made in China".「比较」笔者把郎爸定义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斗争哲学,暴力熏陶走过来的一代人"。郎家老板角色的更换,违背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他们是"马克思这条毒藤上结出的果实"。此言差矣!郎家另人讨厌的暴发户行为和马克思没有任何关系。"谁最有钱有势有名谁是老大"完全违背了红旗下新中国的初衷。郎爸逼九岁的孩子不成功便成仁确实太过分。但中国自古就有书生头悬梁,锥刺股,语不惊人死不休。郎爸为了郎朗,抛家舍业,无条件奉献;郎朗成名之后也没有忘记父母。尽管郎爸不时发表些烧包言论,郎朗暗地里肯定也咬牙切齿。但郎家父子的亲情,怎能用一句老板的玩笑一锤定音?
 
2。金钱
 
「比较」笔者对郎朗的商业活动不以为然。好像艺术不应该沾染上铜臭味。欧洲的古典音乐家,除了宫廷或教会乐师拿公务员待遇,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没有皇家贵族commission 作曲家写音乐,世界上还不知少了多少不朽的名作。艺术家也要生活。但郎朗应该对代言有所选择。
 
另外「比较」笔者对郎朗一身名牌嗤之以鼻。俗话说Old money once was new. 郎朗现在喜欢名牌,也买得起,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对于一个28岁的年轻人,追赶时尚很正常。再过30年,等郎朗到了马友友的年纪,他肯定不会是这样打扮。那时候,他的New money will be aged. 至于郎朗超酷的外型,谁说音乐家一定要优雅绅士?Nigel Kennedy, 悉尼的Richard Tognetti 也都不拘一格。谁敢说贝多芬,莫扎特曾经是Elegant Gentlemen? 很多Research 说明他们根本不是!
 
3。艺术
 
我不想在这个领域多说,因为我实在是个外行。我只想说「比较」认为郎朗是被捧红的不是事实。16岁的郎朗在美国作为替补出场而一炮打响。在那晚,他下手如有神。震惊四座。也许他对作品的处理和理解另某些人不能接受。但他不效仿别人。He is original ! 他不是键盘熟练工!他对他的艺术是严肃的。
 
总之,把马友友和郎朗对比,就好像用苹果比较橙子。同为绝顶优秀的音乐家,喜欢马友友很容易,我还没听说谁不喜欢马友友。但郎朗则毁誉参半。郎朗的成功,给了很多人以激励,也招致了不少嫉妒。有一个英文词我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中文翻译:Snobbish. 我想对「比较」作者说的是:Relax, just listen to the music. It is not necessary to be snobbish.





刘瑛依旧 (2012-10-18 23:37:04)

把马友友和郎朗对比,就好像用苹果比较橙子——说得对极了!

林玫phoenix (2012-10-19 00:25:22)

中肯!

海云 (2012-10-19 00:38:10)

我在纽约听了场朗朗演唱会,很enjoy. 对当年他在白宫弹“一条大河”我也有看法,带着看法去的,听完却不能不说他真是弹得好。

很不喜欢很多国人根本不懂音乐,却喜欢动不动一棍子把人打死。 友友马的好,就不用我多说了。

予微 (2012-10-19 05:50:29)

说得好!

有些人总喜欢跟人比较!

抱峰 (2012-10-19 08:43:21)

喜欢文化探讨的文字。我只知,中国有人才。在打拼,在草根。

cathay活着 (2012-10-19 16:23:01)

哈哈~~很用心的“比较”文字。让我更深刻了解了这两个音乐家。老实说,自己没有研究,但对他们两人的演奏都喜欢。喜欢也是偶然的,也是缘份的指引。N年前,偶然的机会听了一场免费的郎朗在温哥华的演唱会。还象粉丝一样排对让他签名与他合影。没有特别的热情,也没有特别地怠慢。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谁,更不知道他在中国这么有名气。签名的CD我仍留着。几年后才在报道中知道他是有名的钢琴演奏家。至于马友友是在香港回归时的演奏会上知道这个名字的。还有曾经认识的加拿大老导演很喜欢他的音乐。总是播放,所以就喜欢上了。音乐就是音乐,一个人的成功与其人的背景有关。但我愿意去欣赏其音乐多过去关心其为人。就象文字一样,喜欢的文字我会多花时间阅读,但对作者并不需要都认识。你说呢?

panda13 (2012-10-23 01:50:44)

我自认为对古典音乐还是有一定欣赏水平的。朗朗夸张的演奏风格,说实话我是非常不喜欢的,因为我认为他的夸张太过分,take away from the original music。另外我认为,他把 focus 放在这种表皮的东西上(过分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是他虽然琴技非常好,演奏却缺乏深度,没有大师级的感染力的原因之一。不过,近几年他的夸张程度已经在慢慢下降 。。。

对不起,有点离题了。

bobz (2013-01-29 22:46:30)

马友友的音乐很纯, 听得就是音乐。

朗朗的音乐很漂,联想的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在广告中。

菩提雨 (2013-06-06 18:32:48)

和朗朗见过几次,也简单聊过,感觉他其实就是个邻家大男孩,却被人硬生生地给包装成了钢琴演奏家。他早已过了玩音乐的年龄,该沉淀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