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是公元前278年,一位渔夫对屈原所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当渔夫看到屈原沿着水边游荡,脸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劝屈原通达事理,秦一统中国以水到渠成,天意已经注定,不可挽回,望屈原放下昨天之悲伤,迎接新的明天。可屈原还是没有放下,于悲愤交加中,自沉汩罗江。当然屈原悲愤的不是中国的统一,而是原本更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应是楚国,那么楚国为何被秦所灭,秦定天下的天意又从何时开始注定的呢?这要从另一位渔夫说起。
这是在公元前522年,“风雨沥沥兮涛声不已,修我柏舟兮与子偕行。。。。。。”在渔夫的歌声中,雄才大略的伍子胥出逃楚国,在过昭关时被渔夫所救,而渔夫为了能让伍子胥安心,弃儿投江自尽。两个渔夫相隔二百多年,却见证了楚国走向灭亡的道路。而原本强楚是可以活的更好、更为辉煌的,那么是谁在杀楚,是谁杀了楚国呢?
这要从伍子胥为什么要出逃楚国说起。事件的起因原本很平常,楚平王的宠臣费无忌由于担心储君太子建不喜欢他,导致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因此在楚秦一次政治联姻中,把原本许配给太子建的秦哀公的妹妹孟嬴截给了楚平王,成功挑拨了楚平王和太子建的关系,并最终忽悠了楚平王对太子建起了杀心,而作为太子建老师的伍奢一家作为太子建的同党兼保护人首遭屠杀,父、兄双双落难,唯伍子胥性格刚强,出逃楚国,誓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在逃到吴越边境时,碰到了好友申包胥,二人相拥而泣。伍子胥面对好友说:我必覆楚。伍子胥对好友说出自己的心声,不外就是想得到好友的理解和支持。申包胥当即表达了对伍子胥心情的理解和支持,但却豪气干云地对伍子胥说:我必存楚。一对好友终不欢而别。
此后,逃到吴国的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攻进了楚国,掘平王鞭其尸,实现了他的誓言,覆楚报父兄之仇。而他的好友申包胥也出逃到秦,含血而泣,乞求秦国出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在秦哀公的新诗《无衣》的颂歌下,西秦发兵,申包胥也实现了他的诺言:我必存楚。只是强楚在这一来一去的战火中,终究元气大伤,虽勉强保住了国家,却再也无力与大国角斗,更被西秦牢牢踩住,楚国的命运也由此朝灭亡的方向发展。
强楚被灭的主要原因是自己造成的。首先是制造了错误,错误造成后,不去找原因不去深究,相反却是去极力维护错误,而为了维护、掩盖错误又势必造成更多的错误,在这样的一错再错之下,强大的楚国终被上天所抛弃,天意岂能一再眷顾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取灭亡者。
制造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人的力量不是无穷尽的,是人总有犯错的时候,但真正可怕的是知道错误,却不去改正,相反还要一再去维护错误,并由此又制造新的错误,望由新错去掩盖旧错,终到一天,错误累积越来越大,使国家或集体病入膏肓。这样的程序我们是不是很熟悉?是的,我们有太多的原本很强大的王朝就是在这样的程序中走向灭亡,那些强大的王朝原本是无敌的,但再强大再无敌的王朝也不可能抵挡一次次的自杀。
假若楚平王在发现错误后能及时改正,那灾难就不会发生;假若申包胥能对伍子胥说:给他三、五年时间,他一定让楚国承认错误,替伍家平反,让伍子胥重回楚国政权,那么灾难也不会发生,因为得到了改正,新错就不会诞生。得到改正的楚国在行政上有伍子胥,在军事上有孙子,在外交上有申包胥,那就意味着楚国无比强大,意味着中国将更早得到统一。假若申包胥做不到让楚国承认错误,那么这样的国家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义,越早灭亡对人类是越有利的。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假若,该发生的悲局还是都发生了,害得伍子胥、申包胥等空有报国之志;害得子孙后代生活在痛苦之中;害得二百多年后的屈原要含恨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