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愿望(20)

20

第二天,松鹤叔就打电话来说书有了,叫他到自己家里拿。文宣高兴坏了,中午一下班就赶到葡萄棚,松鹤叔把一本包着书皮的书递给他,他边谢谢边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翻了起来,前面是几张照片,他终于知道戴德生长得是什么模样了。

这本书他足足盼了四年之久。还在中专读书时,他第一次听到戴德生的见证,第一次听到戴德生讲过的那句名言——“我若有千万英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生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他一直在想,这句话戴德生是对谁讲的呢?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呢?那时他心里特别神往,巴不得马上能看到戴德生的传记。可是问了很多人,都说没有。

现在这书终于拿在手里了,这几天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一口气把它看完!

还好,父亲那边没活儿,他不用过去,所以只用了两天时间,他就看完了。

他坐在桌前,掩卷沉思,戴德生的一生对他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书中最让他感动的是戴德生的初恋故事。

戴德生十七岁时结识了妹妹戴贺美的学校里的教师韦玛莉,她既漂亮又活泼,听她弹奏和独唱,真有如沐春风、如在天国的感觉。戴德生对她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她。

韦玛莉虽然是个基督徒,但没有宣教负担。他们曾多次谈论过他的计划,但每次她都请他留在英国本土服事神,不要到中国去。戴德生很清楚到中国宣教是神的呼召,但他同时也深爱对方,既然她没有明说不愿意跟随他往中国去,他就存着盼望的心,继续祷告,求神感动她。

韦玛莉的父亲虽不同意女儿远赴重洋到中国去,但还是同意两人订婚。可是订婚后戴德生并不快乐,每次他想约韦玛莉好好谈一会,她总是找借口拒绝他的约会。她也常对他说,她的朋友都不赞成他俩的婚事。

三年后,戴德生写信征询韦玛莉的父亲是否同意他俩结婚时,韦父这样回复:“……如果你留在英国,我极其乐意见到你和韦玛莉两人快乐地结合。可是,我虽不阻止你俩来往,但我觉得很难把她完全舍弃,或者想到她会离乡去国……”

他们的婚约就在“双方互相同意与尊重之下”告吹了。

他写信把心事告诉妹妹戴贺美:“多日来我都是郁郁寡欢、失魂落魄似的。我似乎已无力祷告,也不想祷告。我独力承担这个打击,没有向神求助,直到我实在不能再支持下去为止。”试探开始围拢他,“为什么你要去中国?为什么只因一个事奉理想就付上一生的辛劳和遭受痛苦?”爱情也苦苦相逼,“你现在立刻放弃还有转机。就像其它人一样找一份工作,留在家乡服事主好了。你还有机会挽留她。”他告诉妹妹说:“那天下午,我独自坐在手术室内,我开始反复思量神的爱、他的美善、我的回应,还有他给我的祝福。与其它被召的人的遭遇相比,我所遇到的试炼简直微不足道。神彻底软化了我,又使我谦卑下来。他的爱融化了我冰冷的心灵,我恳切祈求他赦免我忘恩负义的行为……神的爱再一次包围我。是的,他使我谦卑下来,让我认识自己。他让我知道他是我随时的帮助、患难中的倚靠。在试炼之中,他也没有剥夺我的喜乐,使我能欢然歌唱:但我仍要因救主喜乐,我要以神的救恩为乐……现在我在救主的爱里非常满足。我可以向他凡事谢恩,包括过去那些最痛苦的经历,又能够为将来要发生的一切全然信赖他。”

文宣想,如果我是他,我最终能胜过吗?真的很难很难!虽然他说自己所遇到的试炼简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一个渴望爱情的青年来说,有什么试炼比这个更能摧毁人的意志呢?他到了无力祷告也不想祷告的地步,可以说已经被摧垮了,但是,他竟然能靠着上帝,最终战胜了爱情的挑战。太伟大了!

文宣拿出日记本,开始写读后感。

“前天,我从松鹤叔那里借到了《戴德生传》,感谢神,终于让我看到这本书了。戴德生是我最佩服的宣教士,他在28岁时就说下了许多人一生也不敢说的豪言壮语,一个英国人,在中国忍受劳累逼迫,而毫无怨言,竭尽心血,鞠躬尽瘁,爱妻儿子先后死于中国,自己也死于长沙,把自己一生完全献给了中国人,这是何等的爱啊!当我看到戴德生因着要到中国去传道,而不得不放弃了他所心爱的姑娘时,我真为他这种对上帝的忠贞而折服。他当时还只有二十来岁,竟然会愿意为上帝作出如此大的牺牲,他的心志是多么强烈啊。我有这样的心志吗?但愿我能效法他。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福音故,两者皆可抛!”

他在心里默默向上帝祷告:上帝啊,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的矛盾,我真的很爱她,但我觉得她喜欢玩乐,讲究享受,爱赶时髦。她现在和刚从学校出来时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衣着隔一阵子就换一个样式。我觉得我们在生活方式上可能会是两路人,我怕我也会象戴德生一样,到了最后关头,不得不放弃她,与其这样,不如不要开始。但是,我实在无法不去想她。上帝啊,求你改变她吧!

第二天中午,他把书拿去复印,复印店的老板说,复印一本要十五块钱。十五块钱对平时根本舍不得花钱的他来说,可是一个大数目,但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下午,他回家时到了店里,当他从老板手里接过厚厚的一大本时,他把书好像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又贴在胸口。

他又看了一次,当他看到戴德生自我训练的那一段内容时,他告诉自己,今后一定要训练自己以适应将来出去传福音的生活。

戴德生在还没去中国传道前,想到中国的条件和英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刻意训练自己过艰苦的生活,以适应将来的环境。他不睡羽绒毯,吃价格便宜的粗麦饼、干乳酪,甚至自制醃菜。为了省出钱可以奉献,他搬到一个省钱的地方,和那些工人住在一起。节俭的生活使他有能力奉献十分之六的收入,而他奉献愈多愈感快乐。他日记里写道:“整天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欢愉,每天都是我快乐的经验。”正因为戴德生在国内有这种训练,所以他到了中国,能深入到最艰苦的内地传扬福音。

他想,如果上帝将来要我去山区或少数民族中,那里的条件几乎和解放前差不多,没有任何现代社会的设施,我能吃得消吗?我能忍受得住吗?如果我现在不在这方面做足准备工作,上帝如何能呼召我?

由于自己家庭贫穷,自己从小就是艰苦朴素的,所以这方面训练并不难以做到,但是以后经济状况改善了,自己一定仍要保持这种节俭作风,仍要吃苦耐劳,这样才能不管去哪里都能扎下根来。

但是,你一个人能受得了苦,夫妻俩都过这样的生活,就很难保证了。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韦玛莉之所以离开戴德生,就是因为她无法适应中国的艰苦生活。

只有都具备强烈的心志,夫妻才能同心,才能同甘共苦。

可是慧琳现在根本就没有这种心志。

而且,她现在开始追求享受生活了,比起学生时期,现在手头有钱了,加上同事之间攀比,她开始跟起潮流了。

看来,自己必须要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