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我们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与德国《华商报》联合举办的《走近德国》征文活动已进行了将近半年时间,反响非常好!会员们的征文稿件从各个角度反映德国社会和生活,真实生动,可读性强。我们的专栏,成了受欢迎的专栏。
7月初,我的征文《谁是小镇“美容师”》登在德国《华商报》上。现把《专栏前言》和我的征文一并贴在这儿。
专栏前言
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人们在“食”方面的支出并不多,而在“住”方面,却占了收入的绝大部分,有些人甚至为此倾其所有。可见,“住”是一项高投入。人们重视“住”的环境和质量,也就在情理之中。
初来德国的同胞,总是感慨德国整洁干净的环境。读罢《谁是的小镇“美容师”?》一文,不禁神往作者笔下清幽和谐的德国小镇。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发生在身边鲜明的实例说明一个道理:美好的生活要靠每一个公民的精心营造和悉心呵护。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可见,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由扫一屋进而扫天下也是中华男儿的千古襟怀。
谁是小镇“美容师”?
在德国生活这些年,去过无数大大小小乡村小镇。
我觉得,德国乡村小镇浓缩了人间无数精华,是最有风情、最有底蕴、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居家小屋及整体环境,显示了德国人高超的建筑理念、不同凡响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精心营造和细心呵护。
漫步在德国的乡村小镇,很少看到破败和脏乱。那随处可见的美丽和风情,常常让我惊讶:德国人怎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三大差别”之一 ——城乡差别——缩小到了如此不易分别的程度?
我也居住在小镇上。这个由历史上5个自然村所组成的小镇,在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原有的乡间特色——村与村之间,是大片的苹果园、梨子园、草莓地、玉米地、土豆地、胡萝卜地等等。孩子们上学、大人们遛狗,都穿行在这些田地之间。小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恰好处在3个大城市的中间地区,属于闹中取静之地。驱车上高速公路,抵达周围任何一座城市,只需十几、二十分钟。因为这个原因,小镇被称为“金三角地区”,也被冠以“城市后花园”美名。
小镇四季景色不同,空气清新宜人。 这个普通的德国小镇,就像我所见过的德国千千万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一样,干净、整洁、宁静。朴素中透着风情,整洁中带着浪漫。
但凡国内朋友来我家做客,无一例外地,我都会带他们到我们小镇四处走走,到处看看。而国内朋友转过之后,也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小镇处处透露出的整洁干净赞不绝口,更对小镇家家户户门前窗口的精心布局和艺术情调惊叹不已。
漫步在小镇的大街小巷,犹如置身于移步易景的画廊之中:家家门口窗前像一幅幅景色不同的画,户户前庭后院似一座座精心打理的花园。举起相机,随处都是美丽的镜头。
小镇为何如此干净美丽、充满风情?
几年前,两位到波鸿进修的国内牙科医生来我家做客。酒足饭饱之后,照例,我带着他们到小镇四处转悠。
出门时,只见门前大街上,一个老头穿着工装裤,正在清扫大街。等我们转了一大圈儿回来,见那老头跪在地上,身边又是水桶,又是刷子,正一点儿一点儿刷着街边缘的污迹。那种仔细和认真,仿佛在清扫自家卧室或客厅。
“这德国清洁工人做事就是认真负责!难怪小镇这么干净!”中国牙科医生感叹道。
“他可不是什么清洁工!知道吗?人家是百万富翁,是我们这个片区的大地主!”我告诉这两位中国朋友。
“啊?!不会吧?”中国牙科医生看着正跪在地上一丝不苟刷大街的瓦尔特先生,难以置信,眼前这位穿着工装裤、状似清洁工的老头,是位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
我们这个街区的地皮,原来都属于瓦尔特先生家。可卖了地的瓦尔特先生一点儿不像大富豪,倒更像个园林工,经常穿着工装,忙前忙后,不是修剪树枝,就是打理院落。他家的院子一年四季鲜花不断,青草如新。
瓦尔特先生最高兴的事,就是让人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有一次,国内电视台到我家来拍“XXX在国外”的系列片,恰好碰到瓦尔特先生在院子里忙着。电视台记者夸瓦尔特先生家院落漂亮,让瓦尔特高兴得两眼放光。当下把一班人马请到他家,从犹如兵工厂般整齐摆列着各种工具的库房,到颇具特色的家庭地下室,从客厅到业余爱好专房,让国内电视台摄影记者拍了个够。摄制组人员在满载而归的同时,大赞“中德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像瓦尔特先生这样热爱自然、喜欢整洁、注重美化环境的人,并不是个别。
小镇人家多为独门独院。居民中可谓藏龙卧虎。
我们刚搬到小镇时,见邻居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打水井,为的是在盛夏时节可以利用地下水来浇花润草。水井一般每年开春就得淘沙清理。每年这个时节,经常能看到一位穿着件油渍麻花工装的中年人帮着各家挖沙掏井。我一直以为,那人是个掏井工。
一天我到银行去办事,前台秘书把我领到后台去见银行经理。一见面,我愣住了:这不是那个“掏井工”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能把那个总穿着件油渍麻花工装的掏井工跟眼前这位西装革履的银行经理联系到一块儿。
还有一次,我到机场海关去通关。那一大堆繁琐的报关表格让我无从下手。这时,过来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耐心地一边给我解释,一边帮我填表。之后,他笑眯眯地问我:“你不认识我了?”我眨巴着眼睛使劲儿想了半天,只觉得他面熟,愣是没想起在哪儿见过他。他提醒道:“我在树林湖边经常看见你从那儿走过。”我这才恍然大悟:那个经常在湖边修枝除草、清理湖面的人,原来是他!之前,我还一直以为,他是个护林员呢!
那个爬在屋顶上跟邻居一块儿打扫烟囱屋顶的人,是我女儿同学的爸爸。因为常来往,所以知道一点儿他的家底儿:他们家光是收集的高档名牌表就值几十万欧元!
所以,在8小时以外、周末或者节假日,如果见到衣冠不整、身着工装的男人们干这干那,千万别以为他们是清洁工、掏井工、园林工或清扫烟囱的临时工。他们当中,有人可能是亿万富豪、百万富翁、公司老板、、教授学者、政府要员、国家公务员,或者,各行各业的白领员工……..
有时,看着德国男人们勤奋地忙着给自家或周围环境“美容”,我会不由自主地想:r如果中国男人们也像德国男人一样,把业余时间多放一点儿到环境美容上,那么,中国的大小城镇,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梦娜 (2012-07-18 20:04:49) |
“德国人怎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三大差别”之一 ——城乡差别——缩小到了如此不易分别的程度?” 瑛子,喜欢你的诙谐! 祝回国万事如意!!!
|
幸福剧团 (2012-07-18 23:13:54) |
在院子中劳动,也是生活的一种品质和质量的体现。 |
天地一弘 (2012-07-19 00:41:24) |
欣赏!中国男人需要好好学习德国男人的优良品质,最好这品质能嫁接。 |
henrysong (2012-07-19 09:08:34) |
据说中国男人都在忙着夜不归户地建功立业呢,哪有闲空做这等与自己高尚身份不符的脏活累活啊! |
海云 (2012-07-19 14:05:07) |
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吧。 |
予微 (2012-07-20 05:11:32) |
我父亲有次很感慨的告诉我,他去加州的一个古堡庄园参观,看见一个老头拿着小铲在捡纸屑果皮;游客奇怪怎么有这么老的清洁工;导游说,那位老人家就是这庄园的主人,八十岁了,觉得自己还是可以“为人民服务”。 我中学的老校长,卢炽辉,一个教育家;经过文革,中学复办时他已70多,退休了。却常回学校指导,走在校园时,随时见到地上有垃圾,随时捡起来。有这么个榜样,我们学生都自觉检点了。 |
老随 (2012-07-20 18:38:04)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劳力者,自治之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