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戰場
——《上校》和《修女》小析
痖弦曾戲言:現代的年輕人喜歡飆車,他年輕時無車可飆,只好飆詩。1960年8月26 日,他寫了五首詩歌《C教授》、《水夫》、《坤伶》、《上校》和《修女》(見《於無聲處》P34-41),用幾個不同人物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表達他的愛思情愁,心懷見地。這天,他在享受追風快意的同時噴飆胸臆,在風中放歌朽與不朽,在光陰的高速路上留下了豐碑。這天,他也飆出一虛一實兩個戰場,揭示兩種盼望,兩類人生。
詩歌《上校》,從頭至尾都在傳遞人為了肉體存活而戰鬥不止的信息。上半部分殘酷得叫人驚怕,下半部分絕望到令人窒息。《修女》則描述一個坐在琴邊的修女,在一個美好下午的內心掙扎,在波瀾不顯的表面完成一場靈魂之戰。
我們知道,人類歷史就是戰爭史,它分成看得見的刀槍之戰,和看不見的靈魂之戰。許多人只見前者不見後者。痖弦用兩首小詩,高度概括了人類歷史
人,有怎樣的信仰就有怎樣的精神氣質,且活出相應的生命面貌。“什麼是不朽呢?”生命到底有何意義?對歷史和人生意義,無神論者也會思考發問。一九四三年慘烈的戰鬥,是上校一生揮之不去的歷史噩夢,它奪去他的肢體留給他軍銜,時光飛逝,榮耀褪去,唯有傷痛陪伴終身。“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歷史只在循環往復,我到底為何而戰?他聽不到回答,唯有苦笑甚至自嘲。面對實實在在的生活,他只能相信生命的意義只是為了應付“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讓肉體存活。英雄把主戰場讓給了老妻,自己卻躲進了“戰壕”,等待做太陽的俘虜。失去意義的生命也失去了華彩,高尚靈魂的精神氣質被抽走,人只剩軀殼則必然活成行屍走肉。
誠然,戰爭確實令人恐懼,因為它叫人死亡,並且死亡的方式和場面令人無法承受。是否,人撤出了蕎麥地,恐怖的戰場就會遠去了呢?修女說:“不,有形的戰爭只能奪去人的肉體,無形的戰爭卻會奪取人的靈魂!靈魂之死才是真正的永死!”
在一個鯖魚色下午,由風聲、喇叭聲、曼陀鈴聲、充滿雄性信息的兵營、寫滿情慾的書等等組成的突擊隊,一波接一波進攻修女,人性的軟弱也讓她心思偏離——“暗忖著,遂因此分了心”。幸好,她“閉上眼倚靠一分鐘的夜”——禱告,倚靠救主的智慧和力量,瓦解了敵人的進攻,藉著挪開的康乃磬,把世界的誘惑再次拋棄,得勝了這場靈魂之戰!這樣的靈肉之戰貫穿了人的一生,最終勝負,乃是取決於一次次零星戰鬥的成敗。這個結論,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上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如《紅與黑》、《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于連和包法利夫人,看見人就是在一次次不顯山、不露水的靈肉顫抖中失敗而斷送了自己。
《修女》和《上校》,代表世上信與不信兩群人,修女,是看到天國榮耀的聖徒的符號,她的故事見證著人若知道自己已手握得救的確據,就當時刻警醒,在靈魂的爭戰中寸土不讓!因為經上說:“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喫的人。” (彼得前書5章8節)
2019.4.14(初稿)
2022.7.25(定稿)
於溫哥華家中
附
上校
那純粹是另一種玫瑰
自火焰中誕生
在蕎夢田裏他們遇見最大的會戰
而他的一條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
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
什麽是不朽呢
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鬪下
他覺得唯一能俘虜他的
便是太陽
修女
且覺得有些什麼正在遠遠地喊她
在這鯖魚色的下午
當撥盡一串念珠之後
總覺有些什麼
而海是在渡船場的那一邊
這是下午,她坐著
兵營里的喇叭總這個樣子的吹著
她坐著
今夜或將有風,墻外有曼陀鈴
幽幽怨怨地一路談過去——
一本書上曾經這樣寫過的吧
那主角後來怎樣了呢
暗忖著。遂因此分心了
閉上眼依靠一分鐘的夜
順手將鋼琴上的康乃馨挪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