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真教授:博爱济众、德医双馨(3)》
若敏
1965年秋,李鸣真被任命为中医科副主任,
(左二李鸣真教授,左三叶望云教授,正在做实验)
【弥合分歧:辨证与辨病的融合 】
初到中医科,李鸣真敏锐地察觉到科室内部的学术分歧。
例如,在治疗泌尿系感染时,老中医注重患者的虚象,主张补虚;
【学术突破:阑尾周围脓肿的中医治疗】
1966年初,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学术会议即将召开,
为确保数据的严谨性,医院安排外科权威裘法祖教授进行鉴定。
1966年暮春,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视察时,
然而,正当工作渐入佳境时,文化大革命爆发。
【首次争取卫生部专项经费(1979年)】
1979年,全国百废待兴。卫生部部长江一真为贯彻中医政策,
大会发言一鸣惊人
会议期间,李鸣真被推举代表三所医学院作大会发言。
1. **展示成果**:系统总结三所院校的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2. **反映困难**:直言不讳指出当前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3. **提出建议**:针对性地给出政策建议。
她的发言持续一小时,钱信忠副部长两次现场提问,均获精彩回应。
由于代表们如实反映问题,卫生部决定拨付"特殊补助经费"。
1979年秋,中华中医学会成立大会召开。
此后,凭借扎实的科研实力:
- 李鸣真当选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
- 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 担任6本学术期刊编委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
1. 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攻关等重大项目
2. 1980年代中期当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连任两届)
3. 晋升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新任院长南登昆教授秉持"任人唯贤"原则,李鸣真先后担任:
- 医院院务委员会委员
- 学术委员会常委
- 四级职称评审委员(含报卫生部审批的最高级别)
- 获"科研能手"、等荣誉
【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
1980年代初,蒋洁尘主任因肾萎缩住院治疗,
李鸣真将一周六个上午平均分配到门诊、病房和实验室,
1982年春,李鸣真出现周期性高烧,血沉高达140mm/h(
【悉心指导研究生】
(左一汪恩先,左二叶望云教授,左三李鸣真教授,左四陆付耳留念)
19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制度后,
叶望云教授1948年在上海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
他们指导林菊生开展"
为留住这位人才,李鸣真专程赴福建林家做工作,最终说服其留校。
这段忘年之交不仅见证了两位医者的深厚情谊,
【参与叶剑英元帅医疗抢救纪实】
1984年7月,武汉正值酷暑。
抵达北京后,李鸣真被接到西山别墅,
抢救小组由近20名专家组成:
- 组长:301医院汪石坚副院长
- 西医专家:涵盖各专科领域
- 中医专家:
- 高辉远(主张温补)
- 广州名老中医黄老(主张清热)
- 李鸣真(中西医结合专家)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叶帅病情逐渐稳定:
- 闯过1984年"八一"建军节
- 最终延续生命至1986年10月
- "抗炎6号"和中药煎剂发挥了重要作用
- 汪石坚副院长致感谢信,肯定李鸣真的贡献
- 1990年代媒体报道此事
这次特殊经历不仅展现了李鸣真的专业能力,
【严母慈父,育儿旧事】
李鸣真的第一个儿子因早产不幸夭折,让她痛心至极。1963年秋,她又怀孕了,她和丈夫胡佑华满心欣慰。
怀孕八个多月时,她深夜突发大出血,只能做急诊剖腹产。
想到大女儿曾在托婴室里没人照顾,
李鸣真奶水不足,孩子主要靠牛奶。夏天家里没冰箱,
1965年,孩子好不容易长到一岁半,病才少些。
那时他们夫妻俩工作十年,每月工资加了两次还只有65块多,
(胡培怡与弟弟)
那几年夫妻俩几乎没添新衣,吃饭能填饱就算不错,一个鸡蛋煮汤,
70年代夏天,医院发的冰豆浆被痢疾杆菌污染,
(全家合影)
后来女儿胡培怡上了武汉第十一中学,是校篮球队主力,也是田径队队员,和李鸣真年轻时一样爱运动,
那个年代,李鸣真和丈夫忙于工作和各种会议,
(改革开放后,全家的合影)
李鸣真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
(感谢李鸣真教授和胡培怡医生提供资料和照片,感谢陆付耳教授提供照片)
(完稿于2025年7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