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真教授:医路芳华、 中西结合(2)》
若敏
1955年2月,经过六年半寒窗苦读(
当时,第二附属医院还在建设中,
1955年11月,学校通知,
(新婚的李鸣真教授和胡佑华教授在新房里)
11月25日,在裘法祖、金问淇、
(张应天教授和顾美娇教授)
张应天和顾美娇的文章,请看下面链接:
https://atlanta.americachineselife.com/若敏《德医双馨,比翼双飞》
【初为人母:医者难自医的无奈】
婚后不到半年,胡佑华赴京进修,
1956年临产前夕,这位妇产科医生展现了惊人的专业素养。
湖北人讲究“坐月子”,但对李鸣真而言,却成了奢望。
【至暗时刻:一个人的战斗】
产假结束前三天,李鸣真迎来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产后56天,她就要值14小时的夜班,
这段艰难的岁月,锻造了李鸣真独特的行医风格。成为教授后,
【团圆时光:初为人父的喜悦】
1957年春,胡佑华结束在北京友谊医院的进修回到武汉。
胡佑华还从北京带回了一磅粉红色纯羊毛线,
(胡培怡医生小时候照相馆橱窗里的照片)
【转折时刻:中医研究的召唤】
1958年11月的一个上午,
这一决定背后,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北京中医学院的条件远比她想象中简陋。学员们住在“工字楼”
教学条件也极其艰苦:没有固定教材,全靠课堂笔记。
【母女分离:风雨中的抉择】
为了专心学习,李鸣真把女儿接到北京,
在几次转园中,她发现一个心酸的细节:
【思想蜕变:从质疑到笃信】
两年的学习让李鸣真经历了思想的剧烈转变。最初,
可在临床实习时,她亲眼见证了中药治愈顽固性水肿、
【临床实践带来的震撼】
在妇产科主任金问淇教授的坚持下,
几个临床案例彻底动摇了她对中医的偏见:
• 顽固性子宫出血:一位绝育后的农村女干部,
• 剧烈痛经:一位工人长期靠注射杜冷丁止痛,诊断为“真寒假热证”
• 十次流产:一位连续八次流产、西医保胎失败的产妇,
【理论突破:宫外孕的非手术治疗】
最令李鸣真震撼的是,她一直引以为傲的手术刀,
“这些案例让我明白,中医药不是‘鸡叫天明,鸡不叫也天明’
【学术舞台的初绽】
1962年,全国妇产科学术大会在武汉召开。
当年轻的李鸣真站在璇宫饭店的讲台上,面对林巧稚等妇产科泰斗,
【中西医结合的新认识】
通过这段实践,李鸣真对中西医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
1. 整体观的重要性:中医辨证须全面考虑症状、病史、环境,
2. 手段的互补性:对急性大出血等危重症,西医手术是首选;
3. 理论创新的可能:结合现代检测手段(如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意外的任命】
1964年初春的一个清晨,杨达正书记突然找到李鸣真,
金教授当时已年过六旬,健康状况欠佳,
记得有一次,金教授因冠心病发作住院,
尽管照料工作繁重,金教授从未放松对她的学术培养。
1964年深秋,在金教授指导下,她完成了《
这段助手经历持续到1964年底,
(感谢李鸣真教授和胡培怡医生提供资料和照片)
(完稿于2025年7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