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 全民就业与永别水患及防止气候暖化

 

朱洪幸

 

人类有史以来,已经与洪灾搏斗了几千年。要彻底治理其灾害,告别穷山恶水的历史,就必须打造绿色海绵河山。通过打造绿色海绵河山,从而实现国强民富全民就业,绿水青山永别水患,积极防止气候暖化。

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就要有非凡的勇气,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要有牺牲局部利益的准备。要把需要绿化的山山水水,即所有的“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全部拍卖给农民、城市居民,甚至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让他们在这一块国土上经营各种实体,自主创业,产权私有,允许继承。50年后,每一寸国土都是绿色海绵河山。

这样一幅宏伟的蓝图,如何实现呢?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有必要的法律作保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措施等等。

一、国家立法保障

国家应出台打造绿色海绵河山的相关系列法律。同时应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使其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改变某些地方的承包为拍卖;要改变50年产权为永久产权;要改变不许在经营的“四荒地”上建筑房屋居住为可以在此建筑房屋自住等等。为此,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宁失一指,保其一臂;宁失一臂,保其一命。不要有嫉妒情结,更不要有仇富心理。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趋其重。只要能克服这一心理障碍,人类的伟大复兴便指日可待。

二、实体的经营模式

实体的经营模式,可以参照现代股份制企业模式进行经营。应是国家给予发证,相关部门监督经营。农林部门、专业银行、专业审计、专业法院等等,都应参与其中。

各级市县区域内的“四荒地”,原则上应让本地农民和市民就近开发治理。他们可以经营各种农场、林场、牧场,加工产品,甚至是乡村农业旅游。总之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也可以混合经营,以提高经营效益。

“四荒地”的拍卖,应以小流域或适当的范围划定四至,采用最高价得标拍卖法,即密封投标金额,投标者只能投一次,开标后最高价者中标并付款。他们可以自愿组合,按照投资额的比例,明确股份的大小。

国家也可规划出一定数量的“四荒地”,按照最高价得标拍卖法,拍卖给城市居民。

拍卖“四荒地”所得资金,应是国家得一部分,村集体得大部分(拍卖给城市居民的资金,全部为国家所有)。村集体所得部分,应用于“四荒地”的通路,甚至通水、通电等等。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树种、树苗、农药及必要的设施,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同时,国家应支持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开发绿化“四荒地”,可以用无息贷款的方式,让他们返回原籍地去创业,待他们取得经济效益后,将这部分资金归还国家。

出于同样的目的,也可以让亿万富翁,率领千军万马去开发沙漠戈壁。让荒漠变成绿洲,让泉水流入湖泊,让天上有飞鸟,让地上有走兽,让清澈的湖水养肥鱼虾,让塞上戈壁变成鱼米之乡,让新城市一座座拔地而起。从此天变蓝,水变清,地变绿,人变富。不久的将来,五洲四海都将是人间天堂。

三、实体的经营业务

农场:

农场的发展方向应是逐步向“订单农业”过度。所谓的“订单农业”,就是提前打通供销渠道,甚至是以销定产,防止大量生产后没有销售渠道,很多农产品很快腐烂变质,造成巨大损失,以致亏本经营。

农场可以与城市中的工厂、学校、超市、居民小区等消费或销售单位签订供销合同,定期向其供应粮食、面粉、蔬菜、瓜果、薯类等农产品,创建其品牌,注册其商标,走出一条品牌农业的道路。

农场供货方应向城市订货方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保证其不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确保食品质量。订货方也可适当预付给供货方一定的定金,或者出资帮助其建造必要的销售场所。供货方以诚信求发展,订货方以互信求健康。诚信为本,互利双赢。

林场:

林场应走出一条“圈山绿化”的道路。(文章后附录略)

牧场:

牧场是实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应强调宜牧则牧。即使一个牧场,也并非“马牛羊鸡犬豕”一应俱全,也应该突出其重点所在。除非适宜放牧地区,一般还是以圈养为好。这里郑重推荐一种牧草,它就是有“牧草之王”之称的苜蓿。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中,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因为是多年生,所以一次种植,可以每年收割多次。苜蓿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几乎所有畜禽均喜食。它既可喂猪,也可圈养牛羊。它还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若用其饲养畜禽,可节约50%以上的饲料粮。这对于那些需要粮食进口的国家而言,具有极其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据气象资料称,2024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正在逐年加速暖化。为解决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于2018年在韩国仁川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峰会(COP)。会议宣布,全球气候变暖将在12年之后失控。这就意味着科学家们面对气候暖化已束手无策,人类只能等待着惩罚,等待着死亡。还有一种说法,几千年后,地球将不适宜人类居住,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如果现在未雨绸缪,将可以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至少可以大大推迟这种灾难的到来。

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不断上升,从而引起了温室效应。而植树造林,绿化植被,确实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决定性手段之一。

一棵10年树龄的树,每年可吸收约22公斤二氧化碳。一英亩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约2.5吨二氧化碳。据专家推算,应对气候变暖,将需要有321亿英亩的森林。也就是全球每人4英亩的森林,才可抑制气候变暖。其科学根据是:树木可以直接吸收阳光,降低地面温度,释放大量的氧气,以及可以改善土壤品质,提高淡水的安全质量等等。同时,天量的木材将会大大减少社会对钢材和混凝土的需求。总之,大气温度的降低,将会为生活、生产、学习等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也会大大节约电力等能源资源。宁可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求得经济运行的高质量发展!

一幅如此宏伟的蓝图,能不能实现呢?我认为它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及科学原理,若将其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一定能够成功,并取得巨大的成果。但是,它是否符合决策者的思想观念及主观意志呢?不得而知!事实上,只要将其付诸实施,它定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彻底解放思想,冲破体制束缚的牢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全体国民着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如果能迈出这一步,那将是天下之福、人类之福!

 

作者简介:朱洪幸,男,学者、诗人、思想家。出生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霍州市许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控烟协会会员、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地球村》、《朱洪幸三十六计》等八部著作,创立了地球村主义学说,在国际社会有一定的影响。2019年3月,于美国纽约成立“地球村和平组织”,任职主席。现工作、生活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