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20(21?)日,我參加了一次野外考察。成員有隊領導、技術負責,以及采樣工和地質人員等10人。大家帶上必要的生活用品、簡單的被褥、一點醫藥用品和地質資料、地形圖以及地質錘、羅盤、樣袋、皮尺、手電筒、砍刀等。
聘請了13位當地熟悉山區情況的五好社員做搬運工作,每天工資3.5元。事先在供銷社購買了大米、鹽肉、榨菜、豆瓣醬和炊事用具等。上午由隊裏的司機開一輛解放牌車送到東林寺,這裏海拔1200米左右,還有民居,然後開始爬山,就很難看到居民了。
陡峭的山路使人上氣不接下氣,正處早晚偏涼的春末夏初季節,滿目蒼翠的山區景色,卻無暇觀賞。有時浮雲襲來,置身於濃霧之中,使人飄飄欲仙。
陸續經過了洗澡坡、仰天窩、抽筋坡等處,這幾個地名足以説明行路之難。幾經歇息,又繼續攀登。
當晚宿爛泥灣,找到幾個岩窩,即可以避雨的山崖,生幾堆篝火,在小溪旁埋鍋造飯。民工們采集了不少的驢耳韭充當蔬菜,形狀像驢子的耳朵,散發出韭菜氣味,這是第一次聽説驢耳韭可以食用。爛泥灣附近有名的是色彩艷麗、硬度不大的一種很稀有的礦物。
次日登上了海拔約3100米的牛坪,地勢逐漸變得平緩,那大片的草地是農民放牧的地方。隨後翻越冷風坡山崖,來到大風壕宿營。
第三天,我與小許、伍哈三人一起留下來檢查礦點,大隊伍留下部分生活物資,繼續前往銀廠溝。
我們住在一個岩窩裏,所謂岩窩,就是可以遮雨的山崖,高出地面約2-3米,其實也就是露宿。砍了幾根竹竿搭架子,晚上把采樣布挂上遮風。為了防範野獸,把周圍的灌叢砍開,伐了幾棵杉樹做燃料,在岩窩外面點燃篝火,附近有清澈的山泉可以飲用。挖了一些竹筍,與鹽肉分別煮熟後再合炒作爲菜蔬。也采集一些蕨菜(大羽羊齒之類的蕨類植物嫩芽)作爲補充。我們帶了一副撲克牌,閑暇的時候,玩“爭上游”或打“百分”,作爲調劑。
我們白天前往一處名爲 “五百公尺”的銅礦點作礦點檢查,估計海拔接近3600米。遺留的礦坑是過去民採的見證(是否大躍進的遺跡?),也是最好的找礦綫索。限於當時民採的能力,有排水和通風等安全考量,深度一般不會太大。也存在著採富棄貧的現象,除了丟棄的矸石外,圍岩大致是綠泥石片岩、或綠泥石石英片岩之類,裏面有含黃銅礦、黃鐵礦的石英脈等等,繪圖、記錄、采樣,忙得不亦樂乎。
接下來的幾天,繼續在附近作地質調查。
到了第八天,大隊伍開始返回。對面的大山溝傳來克哈用彝話與伍哈的喊話,通知我們準備燒火煮飯。大約一個小時後,大部隊抵達,恰似久別重逢,分外親熱。大家分享著這幾天的經歷,據稱檢查了數處銅礦點和鐵礦點。
第九天回到牛坪,在一座廢棄的木屋宿營。民工采集了一種黃花菜作為蔬菜,是這次又認識的另一種野菜,還有剩餘的一些榨菜和豆瓣醬佐餐。這次出行,民工們也有機會采集了不少藥材,為樸實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收穫。
最後一天踏上歸途,個個心情舒暢,下山行進速度明顯加快。但途中發生了一起意外,錦朝被山上飛落的小石塊擊中頭部,受傷流血。大家迅速為他臨時包紮,隨後繼續前行。
中午時分抵達東林寺,師傅已在那裏等侯。與農民工兄弟惜別時,感謝他們這些天的辛勞。回到隊上,像過節一樣,食堂特地準備了豐盛的飯菜。
錦朝前往醫務室包紮,我也因為頭暈目眩、清口水直流,據説是血糖偏低(當時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醫務室打了一針葡萄糖。
當年不通公路的銀廠溝,如今已經納入自然保護區,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和避暑勝地。2004年夏天我們曾前往避暑,在那兒待了一個月,同時見到了要好的兩位同事朋友。
非常歲月的那段非常時光,不禁令人感嘆。一起跋涉的同事、朋友和農民工兄弟如今安好?
當時沒有手機不感到奇怪,但是沒有相機卻深感惋惜,沒有留下任何音像資料,非常遺憾。
我不能斷定這次野外考察走過的路綫,就是當年遺留的‘茶馬古道’中很小很小的一段,但宿營的岩窩,卻是前人行路旅程中留宿的遺址,也只有當地的農民兄弟才有可能知悉。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50多年過去了。如今在萬里之遙的異國他鄉回首往事,青春年華的美好記憶成爲歷史,腦海裏湧動的畫面,蘊含著令人不捨的悲憫情懷。雖然一些細節記不得了,其中某些記述也不一定準確,但總體印象仍然深刻,并承載著過往的艱辛,讓人回味無窮。
2025年2月定稿於元宵節
附注:請問文革時期,四川山區農民每天可以掙多少工分,每工分平均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ChatGPT 说: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中國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農民的收入主要以工分計算,而非直接發放現金。以下是四川山區農民每天工分及其價值的大致情況:
1. 每天工分
工分制度是按勞動強度、技術含量等分級計算的,一般來說:
壯勞力(男性青壯年):每天8-10工分
普通勞力(女性或年老者):每天4-7工分
輕體力勞動(如孩童、老弱病殘):每天2-5工分
具體分配標準由生產隊決定,不同地區和隊伍可能會有差異。
2. 每工分價值
工分本身不等於現金,而是年終根據生產隊的收入,扣除公糧、上繳國家部分後,再按工分分紅。
四川山區生產力較低,每工分通常值0.05-0.2元人民幣。
換算後,一天收入大約在0.4-2元之間(以10工分計算)。
在豐收年景,工分價值可能較高,歉收時則可能更低,甚至出現「賒帳」情況,即來年補發。
3. 參考對比
1960-70年代,城鎮工人平均月工資約30-60元,相當於每天1-2元。
1斤大米約0.1-0.3元,1斤豬肉約0.8-1.5元。
這意味著農民即使全年無休,收入仍遠低於城市工人。
總體來看,四川山區農民在文革時期的收入相當低,生活較為艱難,主要依賴生產隊分配口糧和集體經濟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