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 ALDI

现在在美国,ALDI 随处可见,有评论说它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超市之一,我想也是。每当看到它的标志,我心里就会涌出一种亲切感,因为它记载着我第一次出国的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第一次出国到西德慕尼黑,住所对面就是一个ALDI,正对着我家的窗口。刚到的第二天,我先生就带我去ALDI买东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见过让顾客自己拿商品的商店,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包、黄油、果酱、香肠 ···,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是买不到的好东西啊!

我先生告诉我,ALDI是西德最便宜的商店之一,为了节约成本,它的商品都是堆在地上,也不提供塑料袋,一个店里只有很少的工作人员,使用推车需要塞硬币,为的是减少整理推车的人工。我观察了一下,确实如此,而且发现那个收银员收钱的速度快得惊人。

那时,我像极了一个没进过城的乡下人,也不熟悉西德的马克。记得我第一次一个人去ALDI买东西,交钱时慌乱中,把好多硬币都递给收银员,让她自己拿,那个收银员仔细地挑出几枚给我确认后,才收进去。

后来我又去过许多食品商店,有价钱贵的,也有价钱便宜的,看来看去,最喜欢的还是ALDI。每天清晨我都看见工作人员把当日的优惠蔬果,放到门前的架子上,开始一天的营业。有的时候,从窗口看见架子上的白菜个头大,就赶快前去买回来,因为那是论个卖的。

我先生后来给我讲了他们刚到西德时的窘事:他们第一次去ALDI买东西是刚放下行李,就被告知要出去采购,于是一伙人赶紧穿西装打领带( 他们以为在国外必须穿西装呢),然后跟着领队来到 ALDI 。在门口,领队教大家怎么塞硬币取推车,于是每人取了一部,就跟着领队进店采购。那时候国内来的哪见过这种自取商品的方式,大家都不敢乱拿,十几个西装笔挺的中国人,各自推着手推车相跟着,领队说“这是鸡蛋”,每人就拿一盒,说“这是牛奶”,每人也拿一盒,说“这是面包”,大家各拿一袋,··· 最后一起去结账。结果每个人买的东西都一样,付钱时用的也都是一百马克的新钱 -- 那是上飞机前刚发的,收银员虽然看得直发笑,但保持着礼貌,他们这伙人却十分尴尬。

在德国住的时间久了,对ALDI 也越来越熟悉。它有自己的品牌,东西的质量好,性价比很高,基本的食品用品都有,真是价廉物美又方便。每当我们在外面旅行,只要看到ALDI的标志,都会有种距住家不远的感觉,熟悉而亲切,有时我们还会特意去找ALDI买东西。

后来我们离开了德国,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没再见过ALDI。2002年我们搬到了印州的 South Bend, 突然惊喜地发现离住家很近的街口有家ALDI,当那熟悉的标志映入眼帘时,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它怎会开在美国这个小地方呢?

但它的确是真的,里面的许多物品和营业模式都和我们认识的ALDI一模一样,只不过多了许多美式的东西,和不收信用卡。欣喜若狂,我们又经常去那里采购了。后来我们得知,我们所在的圣母大学有不少德国人和欧洲人,他们都在ALDI买东西,想来ALDI是为他们开的。

ALDI 的商品里我很喜欢面包,种类繁多,价钱便宜,新鲜蔬菜和水果也不错,还有巧克力和欧式点心,每逢圣诞节,它的德式杏仁葡萄干面包是必买的,我们还常买巴伐利亚式的煎肠和酸菜。当然,在那儿买诸如油、面粉、牛奶、鸡蛋等基本食品,性价比超高。

随着近年来ALDI遍地开花,它的模样也有所变化。店面越来越大,商品都上了货架,品种也增加了不少,比如多了许多有机健康的食品以及新鲜肉类,还可以刷信用卡了。不过,它的工作人员仍旧很少,手推车仍要塞硬币。现在,ALDI的客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欧洲移民。如果你还没有在ALDI买过东西,那肯定会错过不少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