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去日本京都两周后,发来了一个宇治河视频。我第一次打开看时是在班上,所以我把手机音量放到无。此时从视频上看到的,就是一条无声无息不停流淌着的河。波纹是大的,水流快而从容。当时显然是个阴天,天云墨色,河上波光柔和。
河流远在梦中,河流近在眼前。我的眼睛在那奔流的波光上停留了许久,思维被洗涤着,意识悄然融入那情景。一个无声的世界,一条不知被什么力量推动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河以及它无始无终的水流。这份静寂、单纯,这种原生态的闪烁和原生力的涌动,除了它本身,没有什么可以形容。因为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终极的东西,无所参杂,无所规定,亦无所制约。
这画面给我的震撼,应该是类似于宇航员在茫茫天宇里回望地球,一个蓝色的巨圆映入眼帘时的那种震撼。
回家后,我再次打开视频,同时放开了音量。随着风响和哗啦啦的流水声起,视频原先的性质在我的感知上发生了变化。它所显现的不再是原生的状态,而是在原生态上参入了一点东西:声音。
大约十二秒之后,视频上响起了第二种声音:笛声。我有点失望,觉得那笛声破坏了视频原先纯净绝美的意境。
我耐心地往下听,发觉这笛声所吹出来的是一曲相对简单的音乐,虽有时“曲径通幽”,但主要重复的却是一个美而明快的旋律。笛声是从宇治河对岸传过来的,先生特别把视频的镜头拉到最近,我也把电脑视频的窗口拉到最大。此时,青墨色的宇治河填满我的眼帘,河岸是用形状圆润并与河水同色调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吹笛人就处在河岸的最高层,穿着朴素的灰色衣服,以轻松的“二郎腿”姿势坐着,低头吹着那长长的笛子。我看不清他的脸,但能看出他的专注。
笛声高远而婉转,悠扬并执着,与川流不息的水声如此般配,相互映衬,化为一曲和谐的协奏乐章。听到最后,我甚至感觉这笛声乃是这条河自身的产出!
先生说那天他站在桥头听笛声听得入了迷。后来他沿河畔步行,最后穿过宇治桥到达河的彼岸。他这次的日本行是学校安排的科目,围绕京都一带,有学习有探胜。京都是日本传统文化重镇。宇治市离京都不远,在京都和奈良之间,以寺庙遗产及抹茶闻名于世。宇治河将与它同名的城市一分为二;川上的宇治桥则是日本三大古桥之一。宇治的不凡风情被紫式部写进了小说《源氏物語》,该小说被视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
日本行结束后,先生带回了许多抹茶及茶点,还有一对可爱的风铃。那风铃由晶莹的玻璃制成,上面绘着简单的花草图案,很像稚童的水彩之作。我们将它们挂在门口吊灯的链子上,然后坐下来品茶。那抹茶因为浓而有些许涩,隐约的苦中带甜。喝下一口,含蓄而醇厚的香气便溢满双颊。这边喝着茶,那边门外,风铃悦耳的声音已然无障碍地传了进来,以飘逸之态,拂过我们的小茶桌。
也就是从那时起,清脆的叮当声随风传送,不辞昼夜。我甚至在半夜醒来时,也能听到它们那不知疲倦、无拘无束的声音。风铃声声,不似音乐,胜似音乐,与抹茶的浓郁欲醉相比,这风铃是以四两拨千斤的轻盈力道,化解人寰的焦躁烦恼,定格人生灵眸初启时的那一朵花,那一枚笑。
来自宇治河畔的风铃声给了我一种莫名的静好和平安感。我自然而然地将这风铃清韵同那宇治河的潺潺流水以及河畔悠扬的笛声联系了起来。它们有着同样的品性,都呈现着一种处于世界起始点,凌空于浊世之上的安宁和纯美。其实这也正是小城宇治的内蕴和它所享有的美誉。我意识到,我们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刻意地追求多么高深广大的快乐。我们更需要的,或许只是一抹茶魂,一份返璞归真的单纯,一曲跳跃于涟漪之上的天籁,一缕皈依于晨曦与夕晖之间的淡定。
这晚夜色清朗,微风习习,门口风铃随风而舞,悦音时起,宛如泉水叮咚,也像玉珠落盘。先生问我:“为什么这铃声叫人百听不厌?” (原载《世界日报》副刊 2024-11-04 海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