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愿望

一个大陆基督徒的事奉经历,既有爱情、亲情的考验,也有在教会里受到的对付,在世界上遭遇的损失和逼迫。回首这条路,崎岖不平,但主恩满满,只有感恩。






吴迦勒 (2012-07-02 09:54:05)

1

从空中看下去,这个城市的每条道路上,此刻都塞满了汽车。

中国的汽车时代已经提前不知多少年来到了。

过境公路上的车阻,足足有两公里长,像蜗牛一样缓缓蠕动着。

文宣的自行车穿梭在拥挤的车流中,犹如一条灵活的小鱼,见缝插针,转眼间就把一字长蛇阵般的车队抛在后面。十来分钟后,他就到家了。

走出停车场时,他想那些和自己同时出发的同事,肯定还堵在路上干着急。

也许过不了多久,大多数人都不会开车上班了。

进了门,丽羽和女儿已在家了。丽羽在厨房里准备烧菜,女儿在写作业。文宣走到女儿身边,摸了摸她的小脑袋,说了句“快写”,就去整理自己的东西了。

房间里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纸板箱,一袋袋捆好的衣被。后天就要搬回农贸市场了,丽羽这几天都在忙着,现在除了他的东西外,基本上都已经打好包了。

他的东西主要是那五六百本书,基本上都是和信仰有关的,这是他的宝贝。他不想让她捆扎,她会把位置打乱的。

他把书架上的书一摞摞用编丝绳扎好,堆放在地板上。

这些书这些年来一直伴随着他,搬了几次家,有些东西丽羽都扔了,或卖了,但书他是一本也不让她卖的。

书怎么能卖呢?

想想过去,属灵书籍特别少,为了能借到一本好书,问了多少人,好不容易才借到手,真是如获至宝啊。有些书内容好,他甚至大段大段抄下来。后来教会开始给讲道同工分书,城西堂有书卖了,再后来甘霖书房开起来了,让他欢喜不已。于是,他的藏书规模就慢慢地扩大了。

不过现在,他更喜欢从网上下载,在手机里看,方便,也省钱。

在书架边上,放着一叠日记本,日记和书一样,也是二十来年的积累。他顺手打开一本,正好翻到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七寸的集体照。

他拿起照片认真地看着。照片上,一行烫金的题字--“在主里我们永远在一起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青年团契留念”。

他想起来了,坐第一排当中那个穿军装的弟兄叫戴恩敏,青年团契为了送送他,特意举办了一个茶话会,会后大家一起到露天照相馆拍了这张集体照。

镁光灯闪起的那一刹,恍如昨日。那时的我们多么年轻啊,几个弟兄脸上的青春痘还隐约可见,如今却早已为人父母。

这些人中,今天还有几个人走在信仰道路上,站在服事上帝的岗位上?

这十八年中,我们都曾经历过太多的沉浮挣扎、叹息愁烦,时间如大浪淘沙,让每个人都现出了自己的底色。

离开这个青年团契已经四年了,但这里发生的每件大事都牵动着他的心。这里是他属灵的娘家,他在这里经历重生,走上服事道路,他和这些弟兄姐妹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有时感觉他们真的是比亲人还亲。

看着这张照片,他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段欢乐的时光里。

照片上,他是后排左三的位置,穿着一条茄克衫,理着侧分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样子不像上班族,倒有点像个学生。

他右边就是青年团契的负责弟兄阿华叔,他们就在他家里聚会的。在这么多人中,他是唯一的中年人。

他的视线定格在站他前面的那个姐妹的脸上。

她叫慧琳,是青年团契里弹琴的姐妹,那年她十八岁,小他三岁。

照片上的她如出水芙蓉,虽素面朝天,却有一种脱俗之美。一双活泼的眼睛仿佛在对他微笑,这双眼睛曾经象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一直闪亮在他的心中。

仿佛坐上时间穿梭机骤然回到九一年,那些魂牵梦萦的日子一下子闪过眼前,他不禁感叹了一声:那时的我,真是单纯得难以置信啊!

他坐了下来,看夹着照片的那页日记。

“今天在日报上看到一则报道,由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柏格曼编剧的《最美好的愿望》获得1992年第4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剧情改编自柏格曼的牧师父亲的婚姻故事。其母安娜原是富家千金,偶然认识了贫穷的哲学系学生亨利,执意要嫁给他,不惜违背母亲的旨意。但她前往亨利的故乡结婚之后,才发现地处穷乡僻壤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此时她才回想起母亲对她那美好的用意。我想这部影片一定是讲柏格曼父亲希望他妻子能和他一起同心来服事上帝,这就是他最美好的愿望。主啊,我最美好的愿望就是我将来能全时间服事你,而且我的婚姻能促进我的事奉!”

那时,他很想能看到这部电影,但根本不可能,因为国内没有引入,只能猜测一下内容。现在有了网络,大部分电影都可以上网搜得到,他想等会儿一定要找到看一看,一圆当年的梦。

厨房里传来丽羽的喊声,“文宣,快过来端菜。”

“来了。”他放下手中的日记本,向厨房走去,见女儿还在写作业,就叫了声“宝宝,吃饭了,快去洗手。”

盛好饭,一家人坐下开始吃起来。他边吃边对丽羽说:“老婆,我的书终于完稿了,马上就要付印了。这次出版真是一波三折,开头谈了两家出版社,都半途而废,最后总算成功了。”

“象你这样的水平也能出书?”丽羽一脸不屑。

“老婆啊,你别老是放气,什么时候也给我打打气,让我自信些嘛。”

“你这书有几个人会去看啊?”

“你还没看,怎么知道不好?”

“我不看也知道你有多少分量。”

“你真是神仙啊,未卜先知。”

话不投机半句多,他摇了摇头,埋头吃饭不再言语。

文宣觉得丽羽对属灵的事是越来越没兴趣,回到家里除了做点家务,就只知道上网,看电视,陪女儿。他每次说起教会的事,她就叫他别说了,或者把教会嫌弃一番,而她所谈的,他也不怎么感兴趣。

他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冷心。她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听介绍人说,她在青年点里是资格最老的姐妹,是探访同工,他这才考虑和她谈恋爱的,如果早就知道她会变得像现在这样子,他是打死了也不会和她走进婚姻的。

他时常觉得家里这种气氛真是太沉闷了,每每看到那些夫妻同心服事的同工,他都羡慕极了,常想自己家什么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日子呢?

吴迦勒 (2012-07-02 10:52:28)

2

吃过晚饭,文宣走进客厅,打开电脑,搜索《最美好的愿望》。

可是,在网上搜索了半天也找不到,他改用英文片名找,仍找不到,最后用另一个名字《善意的背叛》找,总算在土豆网上搜到了。

影片很长,三个小时,但是文宣却能耐得住性子,听伯格曼将父母的故事娓娓道来:

神学生亨利和同学恩斯的姐姐安娜一见钟情,安娜的母亲认为这个将来要当牧师的年轻人与任性的女儿之间由于出身和性格的差异,是不可能生活幸福的,就竭力从中作梗,但没能得逞,最终亨利与安娜还是结婚了。婚后他俩来到瑞典寒冷艰苦的北方小镇,亨利成了一名牧师,安娜则担当起师母的责任。安娜生下儿子阿德后,亨利因工作出色被推荐调往斯德哥尔摩宫廷教会任职。可是亨利不顾安娜的反对,拒绝了这一职位,仍留在当地。安娜不愿再忍受亨利的专断和生活的艰苦,带着孩子回到母亲身边。亨利最终还是决定接受任命,他来到安娜身边告诉她自己的决定,二人终于和解。

文宣又上网找了一下伯格曼的出身背景。

伯格曼是世界级导演,出生于1918年,父亲是路德会的牧师,母亲出身中产阶级,容貌出众,聪明颖慧,才华横溢。然而父母的婚姻却注定是一桩失败的结合。两人的个性极端不同,父亲严肃而神经质,母亲则是热情浪漫。父亲对他的管教极为严厉,动辄施加鞭笞叱骂,在他青少年时代渐渐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不满情绪,变得桀骜不驯,不肯循规蹈矩。父亲对此早已愤愤不满,就在伯格曼大学念了一半决心辍学时,父子终于反目成仇,互相厌恶的情绪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争执中父亲打了他一巴掌,他也不甘示弱,一拳把父亲打倒在地。当母亲试图调解时,他顺手也打了她一个耳光,然后回房收拾行李,离家出走。

伯格曼一直都不能处理好与父亲的关系,在《芬妮和亚历山大》中,他把牧师继父丑化得一塌糊涂,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在他的晚年却和父亲有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因为他自己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五次结婚,生了九个子女,但有的子女他甚至很陌生。在一次采访中,80岁的他谈到有一次与儿子的对话,他对儿子说,“请你见谅,我可能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儿子说,“不合格的父亲?你根本就不是一个父亲!”

当他成为儿子批评的对象时,他和父亲之间忽然有了一条桥梁。他曾说,“今天,我比较能够了解父母当时的一片苦心,牧师的家庭生活是公开的,你必须做榜样给人看,你必须接受教会群众的品头论足。他们的婚姻问题重重,而他们的自我要求又是如此之高。他们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这么严格,正是出于一种深切期许的心理。”

伯格曼曾坦白地说,“在我的生命中,许多年头,我是如此沉溺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现在,既然我已经老了,渐渐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桩多么美好而又值得的事啊!”

亲情在晚年时显得尤其重要,这亲情既是对儿子的,也是对已离世的父亲的。在这部《最美好的愿望》中,伯格曼表达了对父亲这个忠心的牧师的理解和尊重。

影片里亨利把自己献给上帝,献给牧师职业,他非常执着,从不计较自己个人得失,同时要求妻子也和自己一起受苦,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妻子考虑。也许伯格曼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才知道,牧师对上帝的忠诚和艺术家对艺术的献身是一样的,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上帝,身为牧师之子的伯格曼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也许这部电影就是他献给牧师父亲的一件礼物吧。

影片虽说有些沉闷压抑,但是,文宣看的时候却特别感同身受。影片中,波涛汹涌的河边,夫妻俩迎着大风在洗衣,背景是布满铅灰色云层的阴沉沉天空,这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亨利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最后他无奈地选择接受任命,但这并不是贪图安逸舒服的宫廷生活,而只是想和妻儿生活在一起。他的无奈正是他的忠于职守的反映。

他非常同情亨利,从亨利身上,他好像看到自己的影子。

92年他看到报上报道时,只能猜测影片的主题。此时他才知道,伯格曼是出于对父亲当年牧师生涯的深刻理解才拍这部电影的。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金棕榈奖,也许就是对儿子理解父亲的赞许,也是对牧师父亲的执着的尊敬。

坐在电脑前,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又拿过九一年的日记本,翻了起来。

幸亏自己当时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今天才能清晰地还原和慧琳在一起的那段经历。

以下,就是十八年前的往事。

天地一弘 (2012-07-02 14:45:18)

人生最美好地愿望,文章格式化一下,更容易看。

天婴 (2012-07-02 17:16:17)

关于教会,我也曾写过一个小说,是以90年代北美学生团契为背景的,一会儿也贴上来。

非常喜欢伯格曼的电影,他的《七印》和《冬日》是我的最爱。

吴迦勒 (2012-07-03 02:20:24)

WORD2003是有格式刷的,但这里的菜单上哪个标识是格式刷?英文我看不懂,请哪位指教一下。

阿朵 (2012-07-03 02:37:43)

你好,吴迦勒,欢迎来文轩!

你的小说不要发在评论里,要发在作品里,我先给你改一下。下一篇你就发表在文章作品里吧。分类选择小说。

我刚把编辑器设成中文的了,希望你能方便使用。

予微 (2012-07-06 03:58:11)

深刻的切身体会写出来的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