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鬼子的故事(二)

第一计    瞒天过海(之二)

 

他山之石可攻玉

                      朱洪幸

        

        

    有一位女士颜值颇高,请我给她写一首诗,我无法推托,只能从命。我认为不必去详细描写她的身体部位,而应用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神话人物来比拟,于是语出四句:“眉清目秀黛玉同/面若春花贵妃容/含情脉脉貂婵笑/疑是嫦娥已克隆!”她看着诗,很满意,不由得又念了一遍。她说:“这也不比李白给杨贵妃写的那三首差!”我一听,受宠若惊,真的能与李白的诗相提并论吗?于是我又把李白给杨贵妃写的诗翻了出来,认真地琢磨每一句,每一字。李白的诗如下: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琢磨来,琢磨去,我也有点飘飘然了,也觉得似乎这首诗与李诗不分轩轾,工力悉敌。自己想的事情,也可能就是一厢情愿。别人怎么看呢?还不知道!只有把它拿出来,让人摆到桌面上鉴别才可。没有鉴别,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所谓的轩轾之分。后来,我就把我这一首诗混在了李诗三首之中,共四首诗打印成了文字。下面附加了说明:“这是我的朋友给他的女朋友写的四首诗,让我给他鉴别一下,哪一首诗最好,并且用序号1、2、3、4分别标出来。麻烦您动手标出。谢谢!”

我将打印好的“诗卷”分别给了赵小洪等五人,让他们鉴别回答。当我把这五页“诗卷”收上来一统计,我的诗按五个人的序号相加 ,绝对值最小,也就是说排名最靠前。近日,我再次将打印好的“诗卷”通过微信发给了真东华等六位朋友,让他们回答,结果还是我的那首诗最获好评。

如果我不是这样“瞒天过海”地去征求别人鉴别,而是拿上我的诗与李白的诗去简单地匹比,那也就太不自量力了。谁又会认为我的诗可与李诗相提并论呢?即使有 ,也无法让世人信服。反过来说,我根本就不会那样去做。难道我还不知道李白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吗?难道我会班门弄斧地去炫耀自己吗?肯定不会!明朝著名诗人梅之焕的诗早已几百年了,我小时候就背得滚瓜烂熟:“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不要去班门弄斧,而是要“瞒天过海”地让别人去揭开面纱,这样就不至于过于鲁莽,免于有“狂妄之徒”之嫌。

 

附:征求朋友鉴别及发往其微信的“诗卷”

 

A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B

眉清目秀黛玉同

面若春花贵妃容

含情脉脉貂婵笑

疑是嫦娥已克隆

 

C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D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杆

 

这是我的朋友给他的女朋友写的四首诗,让我给他鉴别一下,哪一首诗最好,并且用序号1、2、3、4分别标出来。麻烦您动手标出。谢谢!

 

1是__(ABCD)   第3是__ (ABCD)

2是__(ABCD)   第4是__(ABCD)

                                        

2023.2.3.

 

 

 

 

第七计    无中生有(之一)

                                      

曲折人生智慧多

朱洪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十亿人口。当时的人们流行一种说法:“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正确,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农民有多少    八亿还是三亿》。文章写就后,投稿与几十家报刊,无一采用。我总认为,这篇文章是很有价值的,是他们没有眼力。后来,我想把这篇文章寄望国外报刊。因为我当时还不可能把它翻译成英文,不得不到师大找见我的老师,请求他帮助翻译。他对我说: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寄望香港《大公报》。随后,19881月,我将文章寄往了《大公报》,当然不抱多大希望。时过月余,家妹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已被该报转载了,转自香港《大公报》。随之,《半月谈》也转载了我的文章,也是转自《大公报》。接着《大公报》给我寄来了样报及不菲的稿酬。

         既然他们争先恐后地转载我的文章,我为什么不让当地的《临汾日报》转载呢?我想把文章拿去面见他们,但又觉得求人办事,又何必呢!也许我略使小计,就能做到既办了自己的事,又不去求人说情。于是,我以读者的口吻,给主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是一位文学青年,听说经济开发中心的朱洪幸科长的一篇文章,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他提出了中国有三亿农民的观点。贵报能否转载一下他的文章,以飨读者?!

         该信寄出三天之后,主编亲自给我拨通了电话,并说:听说你的一篇文章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提出了中国有三亿农民的观点。应读者的请求,我们希望能尽快转载你的文章。于是我痛快地答应了。又过了三天,文章被该报全文转载。

         使用“无中生有”之计,使根本就没有的事情变成有,让人们确信无疑,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这就使本来要去求别人的事,变成让别人来求自己,岂不更好!

         附:《中国农民有多少    八亿还是三亿》

 

 

 

 

中国农民有多少  八亿还是三亿

朱洪幸

 

本报特稿

中国有十亿人口,那么有多少农民呢?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人们往往认为:“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种说法十分普遍。而这种含混概念的农民是指所谓的农村人口,是农村居住或城郊居住的农业户籍的广大人口。严格地说,农民不应该是所有的农村人口,而应该是特定含义下的农村人口。笼统地说中国有八亿农民是不妥的。

社会体制

中国有八亿农民的说法,除了受习惯观念的影响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其社会体制有关。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农业也相当发达。他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称为农业工人,农业工人就是农民。他们在社会劳动力中只占百分之一(以美国为例)。为什么比例如此小?除生产力发达这一因素外,其农民的家庭成员不一定是农民,有工作的则有自己的职业,没有工作的则是失业者。而在中国农村中,直接参加农业生产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多,这些生产者是真正的农民;他们的家庭成员不参加农业生产,只是名义上的农民。过去农村吃“大锅饭”,不管稀稠人人都有一碗。现在搞责任制,实行承包,土地不管肥瘦人人都有一份,形成了新的“均田制”。由于所承包的土地数量不足,大部分农民成为半待业者,有的另谋它业,所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待重新计算。

中国有八亿农村人口,是不是有八亿农民呢?当然应当否定。这种以农村在册人口的多少来计算农民的多少是错误的。因为“农民是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者。”(见《辞海》三七三页)

农村人口的组成

从农村人口的组成看,农村在册人口中的老弱残疾人员,他们已部分的或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几乎不参加农业生产,如果把他们称之为农民是不妥的;农村在册人口中,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也不参加农业生产,如果把他们也称之为农民,也是不妥的;农村在册人口中,幼儿园、托儿所,甚至襁褓中的小公民,更是不参加农业生产,把他们称之为农民,那就更不妥了;农村四亿劳动力中,近十年来每年以千万人的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到现在为止,已转移就业一亿人左右,他们也脱离了农业生产,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那么,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多少?除去四亿农村劳动力中已转移就业的一亿人,那就是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三亿劳动力。所以说,中国目前只有三亿农民。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八亿农村人口说成是八亿农民,这是不对的,应该根据其国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正这一传统的说法。如果要反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众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我认为中国有八亿农民的说法不妥,三亿农民的提法为佳。

(原载香港《大公报》,一九八八年三月一日,第30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