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过一部电影要回想两天了,上次还是看《阿甘正传》是这样的,前天晚上看了这部《谁先爱上他》,昨天一整天都在回想这部影片,昨晚临睡前忍不住又把它从Netflix里捞出来复习,不过第二遍看了一半太晚了睡着了。这比起阿甘至今我仍能一气看到底,还是差了一点。但在中文电影中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这部电影是2018年金马奖大赢家,送去参赛奥斯卡外语片。内容也不算太新颖,标题中的他是一位教授,男同性恋,海报上的那个女子是他的妻子,中间那个打电话的男人是他的情人,最左边那个坐在摩托车上的少年是他的儿子。这样一介绍你就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题材了。
但电影切入的角度还算新颖,故事由那位少年人的口吻开讲,他说他早就知道爸爸是同性恋,他的妈妈他称为小三,有些歇斯底里,一看就是焦虑症患者,也有可能是这么多年被丈夫的性向折磨的,同妻其实是一个蛮大的受害群体,她们的痛苦也不是一般的女性所能理解的。这位同妻却称丈夫的情人为小三,那位小三却怼回去:他是男人多一个一竖,所以只能叫他小王。
故事从男主角患癌症去世却把人寿保险的受益人从儿子改成了情人说起,满腹委屈的女人崩溃:你们欺负我也就算了,却算计到我儿子头上来了!于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女人拖着儿子砸上小王的门……
剧透还是点到为止吧。自己去找来看。这部影片算是一部喜剧片,不断会引发观众的笑声,但整个片子却是非常悲情的剧情,不论男女主角,都生活在爱而不得中,男主角虽说最终得到了他心爱的人的心和一小段的共同岁月,爱情却敌不过病魔,爱人逝世,他生活在伤痛、孤独和怀念中;女主角可能从没有真正的到过她以为的爱情,男人娶她不过是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有一个正常的妻子,仅此而已。也正是这种不甘,促使她成为了后来那个面目有点儿狰狞的女子。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几乎每一位演员的精湛演技,尤其是女主角谢盈萱的表演,这位被称为是剧场女神的女演员,第一次触电做女主角,就那么出彩!有一场戏,她坐在心理咨询师屋里,哭诉被两个男人逼到如今的地步,满脸泪水、可怜兮兮地问:难道(前夫)对她就真的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爱?就那么一点点……太精准了!那感觉,恐怕是所有的同妻都被反复折磨的问题吧?
还有一场感动我的戏,就是女主角跑去花市找到男主角的老妈,告诉老人家她儿子是一个抢人家老公的同性恋!结果,在男主角的舞台剧上演结束时,捧着一束鲜花的老人家缓步走上台,为儿子献花并拥抱住了她心爱的孩子,母子相拥而泣……
这一幕也非常打动心灵,也许天下的母亲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包括正常的妻子,丈夫和孩子,可当这所谓的正常被打破,一切的痛苦和纠结她都得自己慢慢消化,最终还是一如既往的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很多父母与同性恋的孩子关系紧张,只不过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这份担心和不确定罢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子女之爱,都不会因为子女是同性恋而少掉一分的。然而,这中间的挣扎和心痛却又是常常难免的啊。
倒是那个寻求正常生活的同性恋男人的来来回回,让我有一种如鲠在喉的不舒服,说到底,最自私的人就是他了!他为了那份世俗眼里的“正常”,离开了深爱他的爱人,娶了一个他并不算太爱的女子。注意,我这里说“并不算太爱”,因为至少我觉得他应该曾经有过一点点爱吧,否则他和她又怎能生了孩子呢?这位同性恋严格地说应该是双性恋,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正常人生活的体验,他越来越感觉到他爱情的天平倾向于曾经的同性爱人。
这令我想起两件事:有位同性恋的朋友曾经告诉我,他也曾怀疑过自己是双性恋者, 可渐渐的他越来越确定,他更加趋于爱同性。还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男同性恋之间的ML要比与异性之间来的激烈和热情。哈哈,我不想做任何这方面更细致的评价。只是想说不久前也读到一篇英文的文章,说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是纯粹的异性恋者,我们都处于异性恋和同性恋这两者之间,用美国心理学会的话说:“性取向是一个连续体。换句话说,一些人不一定是绝对的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但是可处于两者之间,或偏向其中一边。性取向的发展纵贯一个人的一生——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意识到自己是异性恋者、双性恋者,抑或是同性恋者。”
当然,我也无意把这篇文章写成有关性取向的学术论文。只是说说对影片中几位人物的看法。
而这所有的人中,可能要算少年人是对其父亲的性取向最没所谓的了,他只是关注于父子之情,对母亲收掉父亲与自己的合影和物件表达愤怒,对父亲的同性情人充满了好奇,心疼母亲的同时也对女人的情绪波动和歇斯底里忍无可忍,但也正是他的这些特质串起了这部影片中的各种事件,成就了一部令人感叹又赞赏的好作品。
总之,少年人的洞察力,女人的无奈和辛酸,情人的深情和告白……都非常彰显人性中的爱与被爱,和无法自拔难以遏制的情爱,还有想让自己正常却对致命诱惑无力挣扎的深切矛盾。所以,让一个同性恋者与异性恋结婚是不可取的,不仅害别人也害自己啊!
一部好电影。向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