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那些不该忘却的记忆

那些不该忘却的记忆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若敏

感谢笔友张晓京赠书。新出版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分 10 篇 49 个真实的故事,贵在真实。 开篇、学校和工厂三篇是作者亲历发生在文革那个荒唐年代中 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熟悉,有些陌生。文化大革命是没有文化的革命,从肉体到精神上对人的摧残,达到了极致。

【开篇】里的《吴厅长》一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作者写道:“不知是不是上了年纪,近来我有一股写作的冲动。 小时候,觉着 50 多岁的人就算是老人了,不想一转眼自己也年 过半百好几年了。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在此期间,我们认识的人我们经历的事,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 打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记,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发展。 我想写一些东西,但不知该给这些东西们起个什么名。暂且先叫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吧。在一大堆想写的人和事中,最先跃出的 是这位吴厅长,前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

吴厅长夫妻怎么去世的?“ 1966 年 8 月 3 日晚上,南京师范学院的 一伙学生闯进吴厅长家,他们本来是冲着吴厅长的夫人李敬仪来的, 李当时是南师的干部处处长。学生们要带李到学校让她交出干部的 档案,李拒绝。吴厅长正好在家,一个西瓜打开刚吃了几口。吴厅长 知道他夫人身体不好,下楼来问了几句。学生中有人认出了吴厅长并 知道他是省委抛出的大批判对象。学生们不由分说揪住吴厅长夫妇 去学校开批斗会。吴厅长穿了一件汗衫,衣冠不整。天气闷热加上两 位老人身体不好,他们被人推推搡搡,没走多远就休克了。学生们拖 着架着他们往学校去。有学生说他们装死,从路边居民家中弄来凉水 浇在他们的身上脸上,就这样也没能把他们浇醒。学生把他们拖上主 席台,两位老人瘫坐在台上,昏迷不醒。批判会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 省委派人赶到。省委的人把他们送进医院,在医院里两位老人一直没 有苏醒过来,8 月 5 日双双去世。南师的这些学生们把 8 月 3 日当作 重大的日子,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八三师”。”

经历过文革的人,对这样的场景是否会有印象?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血腥气十足的文革,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段历史会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从文字里可以看到文化大革命让人性的恶,达到了极点,在残酷用刑的外在压力下,让人的内心动摇和屈服,让受害者被奴役,受迫害。如今,对这段惊心动魄泣血历史时期的掩饰和遮蔽越来越甚。感谢作者,用最真实的故事,提醒着人类,忘记,就是背叛。更重要的是对观念和体制的反思,对人性弱点的反思,防止悲剧重演。

作者的故事,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这是我经历的真实故事。

文革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大连海军长托枫林幼儿园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老师的自杀,因为她儿子在我们班,高老师自杀前,还到我们班来看望她的儿子。当时是午休,高老师亲吻一下儿子的脸,把一个苹果放在他的床上。离开后,就自杀了。

至今脑海里还有高老师的影子,温柔优雅身材修长的老师,就因为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国民党的一个组织,被毒打,被摧残。我的记忆里,无法抹去这一个惨不忍睹的画面。

【学校篇】,作者有这样一段描写:“要上文化课,照例要来个大批判开路。一天,一位工宣队员到我 们班来宣讲,批判“读书无用论”。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在阶级敌人 鼓吹的“读书做官论”破产后,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又散布什么 “读书无用论”。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 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 以实际行动粉碎阶级敌人的阴谋。这一下子把我们学业荒废近三年 这笔账全算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阶级敌人头 上去了,这也算是为上文化课找了个理由。这位工宣队员为了表示学 文化的重要性,出了两道智力测验题想考考我们。

第一道题,“你们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14 知道光一秒钟能走多远吗?”“30 万公里。”我应声回答。工宣队 员愣了一下,又抛出第二道题,“你们知道光一秒钟能绕地球几圈?” “七圈半。”我又回答。工宣队员看两道智力测验题被我轻易答出, 有点尴尬。殊不知,我在小学时就把文革前出的八本一套版的《十万 个为什么》读过好几遍,这两个问题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小菜一 碟。看工宣队员吃了一个软钉子,同学们有点兴奋,有同学当场送我 一个外号“博士”。” 作者后来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终于名副其实了。

【工厂篇】里提到的王师傅可以称得上是作者生命里的贵人。

“王师傅 1934 年出身于浙江温岭的望族,1952 年他考入上海华 东化工学院。1956 年王师傅毕业分配到北京化工部工作,年纪轻轻,踌躇满志。不想一年后,被打成了右派,1961 年他顶着“摘帽右派”的帽子被贬到 南京这家小化工厂。王师傅是厂里的第一个 大学生,别看政府对他不怎么样,厂里可把他当个宝。王师傅到厂里 报道的那天,工人们成群结队去“看大学生”,差点没把人事科的窗 框挤破。厂里后来又来了些大学生,成立了技术组,王师傅担任组 长。那几年里王师傅组织开发了几个产品,为工厂的建设立下汗马功 劳。文革开始后,一切都乱了套。一个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当上了技术 组长,王师傅下放到制模车间,做最基本的手工劳动。文革高潮过了 以后,厂里安排王师傅去了三车间的 372 组让他负责技术开发工作。

与王师傅的交谈激发起我学数 学以及中学其他学科的兴趣。我收集了好多本文革前的中学数理化 课本,有的是通过一个分在废品收购站的同学收集来的,还有的是在 一些旧书店里买到的,这在当时很不容易。在后来的几年中,我一本 一本地学,一门一门地啃,王师傅对我的学习给了很大的帮助,一直 到 1977 年我考上大学。王师傅可算得上是我的启蒙老师。 为了能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料,王师傅让我去市图书馆看看。我们 厂有一个南京市图书馆的借书证,那几年基本上都是王师傅在用。我 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出于好奇,顺便翻看了一下王师傅的借书记 录。好家伙,王师傅这几年里借了有一、两百本书,有的还是英文和 日文书。这些书大部分是化工方面的专业书籍,也有一些政治,哲学 和文学方面的书。我知道王师傅中学时学的是英文,在大学里又学了 一点俄文,我没想到他还会日文。我忽然明白了王师傅说的有时他中 午打打牌就是他唯一的一点娱乐活动这句话的意思。厂里没有多少 人知道那些年里王师傅一直在默默地走着他的“白专道路”。这位王师傅就是王彭年先生,他早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曾担任南京某化工厂厂 长、金陵石化研究所总工程师等职务。博学多才,温文谦虚。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才把初中毕业的作者,推上了77级高考,并且榜上有名。

1994年作者从美国回中国探亲的时候,前去看望王师傅,王师傅说了一段话,“这几年经济发展是 快,但有一个潜在的危机,就是人的素质越来越差。人的行为要有三 个约束,法律、宗教和道德,现在的人们不讲这个,只认钱。只强调 发展经济不注意提高人的素质,迟早会出问题。王师傅的话不幸而言 中。“

【亲人篇】中记述了作者祖辈和父辈们生活和奋斗的足迹,时间跨 越上百年。

【人物篇】是作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是烙下时代印记 的故事。故事生动,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特别是孙家小四和小俞的故事,令人唏嘘。

【历史篇】中有三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杂记】中是发生在作者儿时和少时的几个故事。

【 侧记】记录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趣事。

【 家姐专栏】收录了作者姐姐的三篇文章。姐姐的文笔了得,三篇故事写得生动,春梅的故事,让人心碎,追求爱情的勇敢,30岁英年早逝的悲哀,让人感叹生命中的无常。父亲的遗产一文,更是父女之间最珍贵的回忆。放牛记如栩栩如生的画面,在眼前展开。

作者的父亲在文革中遭受过迫害,文革以来他父亲一直挂在嘴边评论文革的一句 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精辟!

在把阶级斗争发挥到极致的文化大革命,还是有善良的人们用最大的善意对待落难的知识分子。比如工厂对王师傅的重视,让他负责科研,重视和关心他。这种善待人的民间伦理,让人再次感受到人性的光芒

掩卷长叹一声,这本书里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都是不可遗忘的记忆,文革是一段泯灭人性的泣血史,是心灵折磨比肉体伤害更甚的历史,那是一个反知识,反文化,反道德,反人性的运动。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和反思,就是希望文革的噩梦不要重演。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的记录,年轻人就不相信曾经有过这么疯魔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恐怖而泯灭人性的暴力运动,自由被限制,生命无尊严,十年浩劫给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也让中国人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感谢作者,揭开了伤疤,那份记忆无法抹去,回顾历史,有着温故知新,鉴往知来的意义,那是一段不该忘记的回忆。

写于2022年7月4日

于亚特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