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谷牧师说,“感性的关怀是点,理性的关怀是线“。也就是说,仅有感情上的接纳和认同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但是要陪伴伤痛者走出悲伤,帮助伤痛者能够勇敢地面对和接纳“失去”的事实,而且,要帮助伤痛者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目标,和确立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我 们中国人讲“哀莫大于心死“。死亡带给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死本身,而是恐惧和没有希望。 所以,伤痛者心灵的重建是希望的重建,目标的重建,是飞跃恐惧的信心的重建。地震以前,父母的全部希望是儿女好好读书,希望儿女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的命 运。父母人生的目标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劳苦的中心就是为儿女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做儿女的,从小就被教导要努力读书,读书积累知识的 目的就是为考大学。我们除了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外,更相信只有上大学,人生才有希望。但是,灾难不但残酷地剥夺了我们的生命,更无情地剥夺了我们 以往赖以存活的希望。死亡让人失去对自我命运的掌控。在灾难面前,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本设计好的人生美景竟脆弱到可以在瞬间坍塌。现在,一切要从头来过, 从哪里开始呢?又可以从谁开始呢?走过的路是死路,但活路在哪里呢?
伤痛者除了悲伤,迷茫,绝望,还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即对未知将来的恐惧,对新的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恐惧,对自己因着“失去”而产生的和他人“不同”的 恐惧。还有即将要开始的,折磨人的“没有你我怎麽活下去”的恐惧。如果,这个时刻身边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帮助引导,伤痛者很容易陷入孤寂,甚至进入忧郁, 自残,自我关闭状态。伤痛者会割断和外界的一切联系,拒绝一切救援和帮助,也放弃合作和努力。完全被恐惧,悲伤,愤怒,无奈连结起来的链子死死地捆住,被 囚禁在黑暗绝望的地牢。
恐惧和悲伤也会让悲伤里的人选择逃避。逃避人群,逃避责任,放弃自己,放弃未来。在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最有效,最安全帮助伤痛者建立生活目标的方法就是 “滴水穿石”。即从每一天,每一次,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开始,帮助伤痛者建立生活的目标和希望。举个例子,由于悲伤,有人可能出现肠胃功能紊乱,无法进食, 也无法有好的睡眠。所以,帮助伤痛者设计一个可行的进食,睡觉计划则是最好的重建希望目标。一次一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日积月累,就会慢慢地帮助伤痛者建 立起重新生活的信心。
除 了对伤痛者感情上的陪伴,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和伤痛者一起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个时刻,伤痛者不但经历肉身的痛苦,也正在经历精神上的困惑,和灵魂里的黑 暗。也正是恰恰在这个时候,人才会思想到人以外,人以上的世界。谈到生命的意义,就不能不分享上帝和上帝对人类的救赎计划。因为,只有透过耶稣基督的苦难 看人类的苦难,从永恒生命的角度思考苦难,死亡才有意义,苦难才有价值。也只有陪伴伤痛者一起进入信仰来思考生与死,在苦难中的人,才能在“失去”面前看 到新的希望。
在 《圣经》中,耶稣和拿因城的寡妇在送殡的路上相遇。耶稣怜悯,哀痛,温柔的爱,不但让寡妇死去的儿子复活,更让走向“死”和“绝望”的队伍成为欢乐庆生, 看见永恒盼望的队伍。我发现,每当我和在痛苦中的人分享上帝的独生子和人的独生子相遇的故事时,伤痛者心里绝望的厚茧就开始脱落,伤痛的灵魂就渴望追随那 永远的光。
写于,发表于2008年7月
天地一弘 (2012-06-14 15:21:30) |
爱与关怀是人类生存的希望。“感性的关怀是点,理性的关怀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