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回也!

孔子有三千多弟子,一个人有那么多追随者,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没有纸张、没有网络、没有点击率的时代,在一个我们现在所说的传媒工具都还不存在的时代,信息的传播还处于几近原始阶段的时候,一个人因为他的思想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道,能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中唤起那么多追随者,可见他的思想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志同道合的弟子们不远万里从四面八方来到孔子的门下,他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研讨孔子的道,这样一种喜悦的心情和欢乐的心绪实在是让人难以言说。这就犹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我们能够把镜头推近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场景,谁又不会为那个场景所显现的画面感动呢!

在这么多热衷于孔子之道的弟子当中,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最深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在这里称赞的“贤哉,回也!”,说的就是颜回。孔子说:难得啊,颜回!颜回怎么难得呢?因为颜回过着箪瓢陋巷的苦日子都还不改其乐。箪食、瓢饮、陋巷是讲颜回的生活过的非常清苦,居住在破旧的屋子里,用竹篮盛饭吃,用瓜瓢打水喝,过着别人都难以忍受的清苦生活,即便如此颜回的心里却没有一丝忧苦,反而充满着快乐。为什么颜回过着人不堪其忧的日子还这么快乐,这是因为颜回好学乐道,心中充满着对道追求的激情和喜悦。一个和圣人在一起的人,天天聆听着圣人讲经传道,内心被真理充满着,心灵的空间填满了被真理充满的喜悦,发自于内心的激情须臾之间都渴望着对道的追求,他所感受到的都是追求道的快乐,哪里还感受得到有什么忧苦!颜回的快乐并不是什么箪瓢陋巷之乐,吃粗食、饮凉水、曲臂而枕之,这不过是心不为外物所羁绊而已,君子求道又怎么会去忧食忧居呢?宋代大儒朱熹就说过,一个人心欲求道,又为自己吃的穿的不如人而感到羞耻,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未免太卑陋了,这样的人又怎能与他在一起谈论道呢?心欲求道又不为自己的衣食住行不如人而感到羞耻,这就是颜回的人格品性。孔子为什么要如此赞叹颜回呢?就是因为颜回具有的那种心不为外物所役,一心求道的精神。人要具有这种精神是很难得的,有的人也在求道,见人就标榜自己的信仰,我信什么了,嘴上讲的头头是道,可心却始终被外物所役,想到的都是自己衣食住行的事,为自己衣食住行不如人而感到羞耻。像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在心里坚守住信仰呢?当然是不可能的,人的心都被外物所役,成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又怎么能做到安贫乐道。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是不会耻于恶衣恶食,他的心是不会为外物所困,君子谋道不谋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所具有的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在颜回看来人不是为吃喝拉撒而活着的,人性里的善是应该把人引导到更高的境界中去生活,在那里和谐、仁爱、善良是人的本质,人的全部生活内容都应该是建立在人的这种完美的本质上。只有当人活在人的这种完美的本质中,人的生活才称得上是幸福的;只有当人为追求人的这种完美的本质而不懈努力,人的生命存在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

颜回是挺穷的,囊中羞涩,甚至一贫如洗,但是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穷困的境况中,他仍能安贫乐道,始终不渝地持守着自己心目中所向往的信仰。颜回这种以仁为己任的求道精神,实际体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真理的使命感。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当时社会正处在“礼崩乐坏”的大乱之中,救国救世几乎是当时有志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共同具有的志向。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这句话一语道出了读书人的使命感。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这在曾子看来就是为了要去肩负重任,完成时代所赋予读书人的使命。要担的担子重,要走的道路长,读书人如果没有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又怎么能行呢?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以不弘毅”的读书人。这就正如孔子所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孔子说凡是传授给他的学问和道理,他都不遗余力的发奋学习,能如此毫无懈怠的专心致志学习我的道的人,恐怕就只有颜回了。老师如此评价一个学生,可见颜回是多么用心好学。颜回好学完全是发自于内心,他把孔子之道完全视若为真理,满腔热情地追求这种真理,又怎么能不去竭尽全力,追求真理就是颜回人生的使命。孔子曾经问他的弟子:我的道不好吗?颜回说:老师的道怎么不好!天下再也找不出比老师的道更好的道了,现在天下容不了老师的道,那是天下还没有认识老师的道。即使如此,老师仍然坚持不懈地推行你的道,天下不容老师的道并非是老师的道有什么不好,老师明知不为还要坚持不懈地去推行,这就更显老师的君子本色!如果我们不去修明道,那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既已修明而还是不被采纳,那就是那些掌权者的耻辱。在颜回的心中,孔子的道是至大的,他从不怀疑孔子的道,一生都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这种真理,在孔门弟子中塑造了一个仁人的典范。两千多年前,正是有颜回这样一大群有志的青年人追随孔子不懈努力的心欲求道,才开创了奠定中华文明大发展的儒学思想。没有孔子及其追随他的众多弟子,就不可能再有代表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没有代表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还会有后来的中华文明大发展吗?所以,颜回说:“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如果我们不去肩负起修明天下大道的责任,那就是我们的耻辱。不修道是吾丑,这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具有的那种“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以仁为己任的使命感,今天的中国读书人还有没有这样的使命感而使命感又在哪里!

在颜回的心中孔子的道是至高无上的,能追随老师并学习老师的道,这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孔子之道在颜回的心中实在是广博深厚,他即便是用尽了毕生精力都还是感到高不可攀。所以,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段话是《论语》里记载的颜回对孔子的评价,颜回如此感叹称颂孔子,既是对孔子的伟大发自内心的赞叹,又是对广博深厚的孔子之道的无比崇敬。颜回说:老师在我的心中显得是多么的高大,以致我仰视都无法看到他有多高;老师的学问是多么的深邃,以致我怎么钻研都觉得不可穷尽。老师的思想就如同他变化莫测的道弥漫于我的周围,以致我想找到进入他思想的门径都感到无所适从。我又是多么的幸运啊,从学孔门得到了老师的谆谆教诲,老师不知厌倦地启发我教导我,循循善诱地把他的学问一点一滴的传授给我,还用礼乐文章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停止不下来,直到耗尽了我的余力。即使如此,老师好像仍如高山一样立在我的眼前,虽然我想要攀越上去,却还是寻找不到行进的路径。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的不懈怠,而且还体现在对孔子的深刻认识上。整整一本孔门弟子记述的《论语》,也就只有颜回如此深刻地描述了孔子。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颜回就居七十二贤之首, 从这无不看出颜回在孔门的作为。《论语》中孔门弟子记述孔子称赞最多的就是颜回,孔子知颜回,颜回知孔子,师生二人心心相印,难怪颜回不幸早亡,孔子要嚎啕大哭。《论语》里是这样描述孔子的极度哀痛的: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颜回)死了,孔子哭得极度悲伤,他身边的人就说:“先生悲痛过度了。”孔子回答说:“真的悲痛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又能为谁悲痛呢?”颜回十四岁入孔门学习,追随了老师十八年,视师犹父。孔子痛失颜回,又怎么不感到莫大的悲痛,他甚至极度悲痛的呼喊到:“噫!天丧予!天丧予!”哎呀!上天要断送我啊!上天要断送我啊!孔子如此悲痛,可看出他是多么的不愿失去颜回。

颜回只活了三十二岁,就倒在了君子谋道的路途上,这么青春年华就走完了他的一生,如此英年早逝,这的确不得不让人感到痛惜。所以,孔子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颜回怎么不叫我痛惜!我只看见他在追求道的路途中不停地行进,从没有看见他停止过。学道不止,至死方休,这就是颜回的求道精神。也许我们曾经都诵读过这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就是真理,儒家的道就是说的这种真理,为真理抛弃生命,孔子却说得更直接了当:“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我即便是早晨闻道,哪怕傍晚而死,也无所遗憾。朝夕之瞬,虽然短促,闻道而死,也在所不惜。几千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就是这么去求道的,颜回就是其中的一个用他年轻的生命以身殉道的人。






抱峰 (2012-06-10 07:47:43)

所述所论透彻,精道。孔圣、回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榜样。谢谢小四不断开掘。回,比基督早500多年。但中华民族不把他当神,而当人,人中先哲。

飘尘永魂 (2012-06-10 09:05:51)

安贫乐道正是现在所缺乏的,即使在那些寺庙和道观里不知有多少真正能持守安贫乐道。

有关潦倒一词庄子有不同的解释,庄子,山木中写道: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有翻译成: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

回也是贫穷,不是潦倒。物质贫寒,而精神富有。

而今的问题在于物质富有而精神潦倒的人渐居大位,成为被追捧的目标。

面条儿 (2012-06-10 11:26:19)

精神追求的大道上, 孔子和颜回, 还有更多前赴后继的人, 令人敬仰。

幸福剧团 (2012-06-10 15:27:19)

剧团细致拜读了哈。

天婴 (2012-06-10 18:08:56)

谢谢分享,这篇文章让我反省,懊悔。

小四 (2012-06-11 10:32:22)

谢谢抱峰先生。

小四 (2012-06-11 10:34:33)

谢谢飘尘永魂的指正,当改。

小四 (2012-06-11 10:55:34)

谢谢。颜回给读书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值得我们敬仰。

小四 (2012-06-11 11:06:59)

希望看到剧团更多的美食美图。

小四 (2012-06-11 11:16:28)

 节录一段《论语》共勉。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海云 (2012-06-15 12:57:15)

小四,幸亏不是小三,这名字有趣!

小四 (2012-06-16 05:38:36)

你已是第二个对“小三、小四”发表这种幽默的人了,当然我还是要谢谢海云的这个善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