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游3:的的喀喀湖

上接:秘鲁游2:印加文明

阳光之旅

秘鲁游的前六天中,我们游玩了利马,库斯克,圣谷和马丘比丘。第七天是大巴游,称为阳光之旅。从库斯克出发,沿安第斯山脉向南,十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普诺,有英语导游同行。车上还有位年轻姑娘,不时给我们端上热饮和小吃,我们有幸品尝了当地烘培的热面包。途中参观了三个景点,并在自助餐厅午餐。

 阳光之旅的行程

我们参观了安第斯村的天主教堂。教堂建在原印加庙宇上。这是个“三合一”的建筑,地基是印加庙宇的严丝合缝的大石块地基。屋顶是穆斯林式的木结构,因为当年罗马教廷派了阿拉伯工匠来建造这教堂。教堂前部的神坛是巴洛克式。四周墙上是用黄金装潢的油画,描绘天主教的故事。由于其壁画的美丽,教堂被称为"安第斯山脉的西斯廷教堂"。

教堂内不准拍照,以下照片拷贝自教堂发的月历本,可见其金碧辉煌。秘鲁出产黄金,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鲁后,到处建造天主教堂。我们在利马和库斯科看到的天主教堂,内部装饰都是金碧辉煌,其奢华的程度远超西班牙本土的天主教堂。

安第斯山脉的西斯廷教堂内部

接着来到Raqchi,主要是参观Wiracocha神庙。在被西班牙人摧毁之前,这座寺庙拥有被认为是印加帝国最大的单一山墙屋顶。它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两层屋顶结构,包括一个高18至20米的中央土坯墙和一个安山岩基地,两侧各有一排十一根柱子。

Wiracocha神庙

大巴游的第三个景点是普卡拉(Pucara)普卡拉的文化在印加人抵达前的1500年便已存在,我们参观普卡拉石器博物馆。该博物馆展出了一系列石雕,以及刻画精致的石碑和巨型巨石。
 普卡拉石器博物馆的展品

的的喀喀湖

前往普诺主要是去看的的喀喀湖和浮岛。的的喀喀湖被印第安人视为圣湖,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分属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湖面海拔3812米,是世界上大船可通航的海拔最高的湖泊。它虽然处于内陆,湖水却不咸,水源部分来自雨水,部分来自安第斯山脉的积雪融水。它海拔高而不冻,常年平均水温18C。

我们参加了的的喀喀湖一日游,乘着游船,先去参观湖中的浮岛。常年居住在浮岛上的是印第安的乌鲁部落。浮岛用湖中盛产的香蒲草建造,那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2米,叶子细长。在建造浮岛时,先得选生长健康的香蒲草丛,将它们捆扎在一起,使香蒲草更密集地继续生长,待长成密密的草丛后再采割下来,绑扎成浮力很大的香蒲草捆,用作浮岛的基底。香蒲草不但用于建岛,还用于建房和造船,以及编织成席子和蒲包等各种生活用具。

 的的喀喀湖中的香蒲草丛

以前浮岛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渔业,如今是旅游业成了他们的重要收入。目前湖里有2500个浮岛,由浮岛的管理中心安排,每个浮岛约一个月轮到一次接待游客。我们登上一座浮岛,浮岛人安排我们到新铺上香蒲草捆的区域,坐在香蒲草捆上,开始听浮岛人讲解和示范他们的日常生活。

 游客们坐在香蒲草捆上,听浮岛人讲解和示范他们的日常生活。


 浮岛人做饭用具

每个浮岛上居住着4~5家人家。每栋草屋住一家人:夫妻俩加上3~4个孩子。一家 5~6口人挤在一间草屋里。应浮岛人家的邀请,我们进草屋里参观。

 参观浮岛人家。

如今,每栋草屋外都装了一小块太阳能发电板,所以浮岛人也能用上电视机等小型家电。每个浮岛上除了居住的草屋外,还有一栋现代小房子,是浮岛人的厕所和浴室,来自慈善组织的捐赠。

 慈善组织捐赠的公共厕所和浴室

我们登上草编的双体豹头船草船游湖,每个乘草船的游客付费10索尔。

 从草船上看我们乘坐的游艇与浮岛,一旁还泊着两艘草船。
 

为我们驾驶草船的浮岛船老大。

乘草船后回到浮岛后,浮岛人向我们兜售自制的旅游纪念品。当我们走上浮岛的另一半时,发现那里草捆做的基底已经陈旧,脚踩上去就开始渗水,迈步得小心。浮岛人告诉我们,作位基底的香蒲草常年泡在水里,容易腐烂。每隔两个多月就得换上新的草捆来进行加固基底。

看到浮岛人简陋的生活,尤其是需如此频繁地换草捆来加固基底,很是感慨。现代的材料科学技术何其发达,浮岛人却不能拥有一块坚实的基底!既然有慈善组织出资,在浮岛上建造了现代的公共卫生设施,那么是否也能用现代材料如木头水泥,塑料等来改进和加固浮岛基底呢?

而且,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下,为何一定要让这些岛民还住在浮岛上呢?完全可以将他们移居到更适合人类生活环境中,而浮岛依然可以保留成为旅游主题,向游客展示浮岛人曾经的生活。在邻国玻利维亚,国家对浮岛居民已有补贴。而在秘鲁,浮岛居民必须自谋出路。

参观浮岛之后,游船继续航行一个半小时,来到Taquile岛。这里曾经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岛上居民保持着他们独特的语言(盖丘亚语)和习俗。我们下船上岛,要到岛上的农民家里午餐,这需要上山走约1公里路。山路修得很好,路上经过好几个石头搭成的门洞,在农民家里,我们享用了美味的三文鱼。

 
岛上的山路与门洞

未完成的房子

秘鲁在前哥伦布时期是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如今属于发展中国家,全国约有50%人口生活在贫穷之中。它在经济上排在拉丁美洲各国中的第三位,位于在阿根廷和智利之后。主要经济活动有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其中,矿业收入居首位。旅游业在第三位。

在利马城市游时,我们看到很多未建成的房子,那些房子的底层都已经造好,住进了人家,而顶楼的平台上却还竖着钢筋条,似乎尚未完工。到了普诺,此现象更普遍。普诺是个依山傍水的山城。我们游湖时,站在游船上远眺普诺,那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然而走进普诺城里,处处都是未完成的房子,整城市就像个迟迟不能收工的烂尾工程的工地,大煞风景。导游告诉我们,老百姓留着顶楼不收工,就可以不必向政府交房屋地产税。

 普诺的街景

我们很感慨,一座美丽的山城,竟然不知保护。当然这最终得归结到政府的监管不到位。不过,完善政府政策的需要时间,如果政府不强势,而全体老百姓都在钻政策的空子,以致“法不罚众”,那真是很可怕的事情。

可见,民主的实现,需要政府和老百姓双方合作:政府需要执政清明,百姓亦应有当家做主的心态,甘愿承担必要的义务和缴纳税赋,而不是一味钻政策的空子和指责政府。在许多新兴的民主国家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老百姓总是在指责政府的贪污,总是在想法钻空子。

顺便记一件小事:在马丘比丘景区内没有厕所,进入景区前得先上厕所,厕所收费2索尔(0.6美金),付了钱,收款员递给一张长长的收据,上面写着1.69索尔的如厕费和0.31索尔的税收。大概是政府被老百姓指责得草木皆兵,什么收费都得交待得清清楚楚,就连如厕费也不例外。

印第安人

在秘鲁旅游,见到的民众大都是印第安人,这与北美和澳洲不同。欧洲人占领北美和澳洲后,许多地方的原住民几乎都被赶尽杀绝,如今,美国的大多数人是欧洲白人的后裔,还有从非洲贩卖来的黑奴后裔,而且种族隔离严重,至今依旧黑白分明。只有在位于穷山恶水的印地安保护区里,才能见到幸存的印地安人。我在加勒比海的几个岛国旅游,那里的90%以上是黑人,原先的印第安土著全部被杀光了。

到了秘鲁,遇见了很多印第安人,棕色的皮肤,矮矮的个子,淳朴的笑容,与他们交往,很感亲切。

 在旅馆庭院里正在编织印第安大妈,我们在她那儿买了好几件纪念品。

 在圣谷的农贸市场里,印第安农妇背着孩子,忙里偷闲地吃些东西。

 与传统印加村庄中的印第安大妈们合影

印加帝国灭亡后,西班牙殖民者在秘鲁强行推行天主教,每个村庄里,都有天主教堂建立在被摧毁的印地安神庙的地基上。我们在秘鲁旅游中经过许多天主教堂,但是当地导游并不带我们进去参观,都是过门不入。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的主要是印加遗址。看来,具有深厚印第安传统的秘鲁老百姓对西班牙的殖民并无好感,他们的天主教信仰也不强。

在普诺市中心有个天主大教堂,气派雄伟,门口却很冷清,导游向我们介绍普诺的旅游景点时,也不提及这个大教堂。我们到旅游信息中心,与工作人员聊天时,才知道那大教堂以前在只准殖民者才进去,当地人只能进另一小教堂。直到近期,大教堂才开放给民众。

 在普诺市中心,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集体起舞。

下接:秘鲁游4:旅游随感